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由 鏡鑑青年 發表于 舞蹈2021-09-12
簡介圖|俗樂舞二、“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飛舞的長袖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漢代的舞蹈為何氣質十足

舞蹈的起源是什麼

漢朝作為自秦朝以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自高祖劉邦以來一直休養生息,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逐漸讓漢朝走向鼎盛,漢武帝則又將漢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與此相對應的是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而漢代的舞蹈也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時代不可磨滅的印記。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漢高祖劉邦

一、雅樂舞與俗樂舞:雅俗並濟,舞蹈達到頂峰

漢代對於舞蹈來說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朝代,因為漢代誕生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舞蹈藝術的高峰。

對於舞蹈來說,普及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對舞蹈有所瞭解。

根據舞蹈的功能和用途的差別,主要將舞蹈分為雅樂舞和俗樂舞。

雅樂舞在官方場合出現的較多,一般用於皇家的各種重大祭祀以及慶典,當然偶爾也用於展示皇家威儀。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雅樂舞

與雅樂舞濃厚的官方色彩以及很大的嚴肅性相對比的是,俗樂舞沒有濃厚的政治目的,往往是較為輕鬆帶有娛樂性質的舞蹈。

俗樂舞往往起源於民間,但是卻是在服務上層社會,這使得俗樂舞逐漸向著專業化和職業化進行著發展。

漢代的舞蹈之所以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是因為俗樂舞在漢朝的發展很快,從而將這種舞蹈中的娛樂傾向普及開來,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俗樂舞

二、“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飛舞的長袖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

漢代的舞蹈為何氣質十足?

因為舞蹈中的藝、技都是為舞蹈而生的,對於舞蹈中十分重要的音樂也是以舞蹈作為載體的。

在我國古代眾多流傳下來的音樂中,有很多都是依附於舞蹈而存在的,都是在深刻地表現舞蹈發展的古老歷史。

如黃帝《雲門》、周《太武》以及禹樂中的《大夏》都是以舞蹈為重點的舞樂,沒有舞就不存在所謂的樂。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堯、舜、禹

在夏商周時期,舞蹈多是對堯舜禹的功績進行讚頌

,因而這類舞蹈沒有多餘的變化,只是透過盛大的儀式以及宏偉的場面,來表現著堯舜禹對於華夏族的巨大功績。

而到了漢朝時期,以舞為主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就表現形式來說與前代又有了很大的區別。

盤鼓舞作為漢代典型的舞蹈之一,是一種踏在盤子和鼓上的表演方式,盤與鼓的排列以及數量都代表著表演者技藝的高超程度。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漢代盤鼓舞壁畫

長袖飛舞、側鼓而臥,在不同姿態中更多的是一種美的享受;亦進亦退,在盤與鼓的踢踏中將舞蹈與藝技有效地融為一體,便是漢朝舞蹈所彰顯的獨特魅力。

“轉騰浮蹀,逐激和柎;足不空頓,手不徒舉;僕似崩崖,起若飛羽。翩飄微霍,亂精蕩神。”

這是王桀在《七釋》中對於漢朝舞蹈的描述,在他的筆下柔美飄逸的舞蹈與驚險迅捷的藝技合二為一,剛柔並濟中使得舞蹈的美感上升了一個臺階。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漢代舞袖

在剛柔並濟的基礎上,漢代舞蹈的內容也有極大的豐富,由此誕生出“舞袖”等新的表現形式。

“舞袖”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袖子來表現舞蹈的生命力,飄逸靈動的長袖展示著舞蹈表演的延伸感以及力度,透過手臂的上下襬動,長袖也隨著拂動,在表演者的頭頂劃上一個完美的曲線。

在已出土的漢代文物畫像中,可以看到許多當時年代女性舞動的曲線,“揚”、“甩”“纏”、“繞”間,一條條緊密的弧線隨之形成,一個絢爛壯麗的漢代舞蹈世界也隨之形成。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漢朝舞俑

作為另一種表現舞袖的舞蹈方式便是腰舞,腰舞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腰肢的靈活扭動,進而牽引上肢和下肢,從而達到完成舞蹈的效果。

“掩長裒以徐吟,頓纖腰而起舞,低鳳鬟於綺席,聽鸞歌於促柱。”

張衡的《舞賦》中舞者跳躍舞蹈時,柔軟的腰肢大幅度曲折下來,轉而昂首挺胸,超高難度的動作表現中不僅包含著優美的舞姿,而且能給人一種驚險刺激的感覺。

那麼“腰舞”與“舞袖”有何關聯呢?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腰舞

因為腰舞對舞者的身體柔韌性要求極高,如細絲一般的腰肢在左右扭動中,帶動著飄舞的長袖,更加能將舞袖的精髓展現出來。

這便是腰舞與舞袖的關聯,這一切都是為了顯示舞袖是漢代舞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漢代舞蹈美學繼承先秦,而自我昇華

漢代舞蹈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先秦舞蹈傳統的繼承。

所謂“漢承秦制”不僅僅是政治制度方面,也包括文化藝術方面,由於在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體制下,文化長時間沒有大的變動。

漢代舞蹈在這種環境下繼承了先秦的一些舞蹈特點,當然這其中繼承主要是在舞蹈思想方面。

如“雅樂舞”和“俗樂舞”之分,便是繼承了秦朝的傳統,從而設定樂官對樂舞進行管理。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先秦舞蹈

先秦的一些思想家在對舞蹈進行深入研究時,得出舞蹈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用來取悅人,就是透過跳舞來使觀看者感到快樂。

這與漢代俗樂舞的娛樂化傾向不謀而合,都是透過舞蹈者的舞蹈達到一種心情愉悅的目的。

而對漢朝舞蹈形成的另外一個重大因素便是儒家思想了,儒家思想中極為重視禮樂的表達。

舞蹈在儒家思想中被視為禮樂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著儒家所特有的觀念。

禮在儒家思想中是對人行為的一種約束和規範,這種行為規範是由體而生的,擴充套件到舞蹈領域便是舞蹈動作的一些規定。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儒家思想

如雅樂舞在一些重大的祭祀場合,對舞者的舞蹈動作會進行嚴格的規定。

所謂樂是一種感情的宣洩,透過不同舞蹈的不同配樂,人的心境也會隨著音樂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從而使感情得以宣洩。

在儒家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漢代的舞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感。

結語

漢代伴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中原文化也得以進一個繁盛期,進而文化中的舞蹈也在歷史上佔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藝、技相融,以舞為重”:飄逸靈動的漢朝舞蹈是如何形成的?

圖|舞蹈

漢代多樣的舞蹈形式以及完善的樂舞管理制度提高了漢代舞蹈的水平,更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現代舞蹈藝術具有充分的借鑑作用。

作者:我方團隊臨海聽音

參考文獻:《漢書》、《秦漢禮制研究》、《風俗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