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過勞時代:從全球化、資訊科技、消費社會,瞭解過勞現象的原因

由 楠悅讀 發表于 舞蹈2021-10-04
簡介3、個人能力提升派假如說,勞動制度改革派主張的是打,正面強攻,打敗過勞

年收入多少算大富豪

本文字數3861,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過勞時代》。

森岡孝二(1944—2018),畢業於香川大學經濟學部,日本經濟學家,關西大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股份公司論、企業社會論和工作時間論。主要著作有《企業中心社會的時間結構》《日本經濟的選擇》《弄虛作假的財務結算》等。

本書從全球化、資訊科技、消費社會、管制放鬆等角度,分析了過勞背後的社會動向,指出現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徵,並介紹了荷蘭、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為解決過勞現象而作出的嘗試。關西大學經濟學家森岡孝二以大量資料、詳實案例立論,集十數年研究成果之大成,為我們披露過勞時代的實貌。

過勞時代:從全球化、資訊科技、消費社會,瞭解過勞現象的原因

01、過勞時代如何形成

過勞時代,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作者認為,是因為1980年之後,很多國家陸續出現了三大趨勢:全球化、資訊化和消費主義盛行。是這三個趨勢,延長了人們的工作時間。我們具體瞭解一下。

1、全球化

簡單說,就是貿易協作突破了國家的界線。以前只能在國內做的生意,現在可以做到全世界。比如,咱們中國的義烏,全世界2/3的聖誕樹,都是在這裡生產,然後賣到世界各地的。那這不是正好提供了更多的商機。賺錢變得更容易,人們應該工作得更輕鬆啊。但全球化打造的,不僅是一套貿易網路。同時它也打造了一張全球化的分工協作網路。不光是買賣雙方不受國界的限制,僱主和員工之間,也同樣不受國界的限制。任何僱主,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聘用員工。顯然,假如你是僱主,在能力同等的情況下,肯定會優先考慮工資低的人。降低成本,是商業的基本原則。

比如,全世界最大的家居用品製造商,瑞典的宜家公司。它的工廠普遍都建在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其他國家。

再比如德國的西門子公司,一共有40多萬員工,其中只有17萬是德國人。這就意味著,你的就業競爭對手,不僅僅是身邊的人,還有世界各地的人。你1萬塊肯做的工作,沒準另一個國家,一個學歷年齡跟你相當的人,5千塊錢就肯做。你能接受每天工作8小時,別人能接受每天工作12小時。換句話說,企業不怕招不到物美價廉的員工。這時,出於競爭壓力,員工普遍會接受高強度的勞動。

同時,全球化的分工協作網路,還降低了很多行業的就業門檻。以前一個員工需要掌握一整套技能,但現在,他只要精通一件事就行了。

比如,餐飲業。現在,在一套發達的協作網路裡,開飯館,甚至都不需要廚師。比如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快餐店,根本沒有廚師。原料在工廠裡生產好,再配送到全世界的店面,只需要油炸加熱,就能上桌了。員工需要做的,只是為客人提供標準化的微笑和服務。一旦招人的門檻降低,就意味著可以壓低薪水,延長勞動時間。

2、資訊科技

現在,不管你是做金融、IT還是媒體,電腦和網路,都是必備工具。這些工具最大的特點就是快。以前傳遞資訊,要一個一個的寫信,打電話。現在,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雲端實時共享。快,意味著效率高,但它也在無形中延長了工作時間。

比如,資訊科技消除了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屏障。以前,大多數人只有在單位才能辦公。但現在,你可以透過雲辦公軟體,在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上,隨時隨地辦公。

再比如,資訊科技,還模糊了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能力。你在一個勁打字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直到你站起身的時候,才發現,天已經黑了。這是因為,我們在操作電腦時,往往會獲得快速的反饋。在這種及時迅速的反饋狀態下,你覺得駕輕就熟,對時間的敏感程度會大幅降低,一不小心就容易工作過了頭。

在心理學上,管這種現象叫作熟路效應。它說的是,當你第一次走一條陌生的路,會覺得這條路很長。但是,當你走的次數越來越多,對路邊的景物越來越熟悉,就會不自覺的認為這條路變短了。資訊科技的普及,讓熟路效應,作用在了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很多人不自覺的延長了勞動的時間。

3、消費主義盛行

消費主義盛行說的是,可供選擇的商品和服務越來越豐富,消費的方式越來越多樣。人們消費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例如有人省吃儉用,只為了買一部蘋果手機。作者認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些炫耀性消費的需求,但這種行為,卻影響到了幾乎所有人。因為大多數人看見別人買了奢侈品,總難免會產生攀比心,也想買一件。這不是因為人們太虛偽,而是人類的生物本能決定的。

生物學家已經做過研究。人類有一種本能,我們總想知道,自己在生存的環境中,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這既包括在自然環境中的地理位置,也包括在生活族群中的社會位置。比如,原始人要知道自己在森林裡的哪個地方,前面有多少獵物,才能判斷下一步是繼續往前走,還是返回。同樣,人們要知道自己在一個群體中的地位,到底是強勢還是弱勢,才能判斷下一步要怎麼做。是征服族群裡的其他人,成為領袖?還是依附於強者,做個隨從?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能之一。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弄清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呢?最可靠的辦法,當然是依靠那些直觀的資料。比如誰的飯量最大,能吃下多少肉。誰的力氣最大,能舉起多大的石頭。今天,我們的定位本能依然存在就是所消費物品的價格。人們習慣用一個人的消費能力,來衡量他的社會地位。一旦你發現別人的消費能力比你強,你就會產生擔憂,覺得自己的社會位置,會被別人低估。這時,你就會產生攀比心。

炫耀性消費的迴圈一旦啟動,就勢必會把越來越多的人捲進來。人們要想獲得更好的車子、房子、衣服,就必須得付出更多的勞動。這就使得勞動時間進一步延長。過勞的背後,其實是一系列不可抗的趨勢。比如貿易全球化、資訊時代和消費時代的到來。那麼,既然勞動時間延長,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我們又應該怎麼看待過勞問題呢?

02、如何看待過勞時代

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過勞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幾乎是在同一時期,英國學者羅納爾多·多爾寫了一本書,叫《勞動的本質》。美國作家戴維·希普勒寫了著名的《窮忙》。很多人都在關心過勞問題,並且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其實,這些主張,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類。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我們可以把它們分別稱為勞動制度改革派、生活方式改良派和個人能力提升派。

1、勞動制度改革派

這是把過勞問題看得最嚴重的一派,他們認為,過勞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主張這類學說的,主要是日本學者。因為日本是全世界過勞現象最普遍的國家。他們認為,日本之所以會成為一個“低慾望社會”,也就是年輕人缺乏拼搏和創新精神,整個社會暮氣沉沉,沒有活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普遍過勞,活力都被透支了。他們還發明瞭一個詞,叫過勞死,用來專門指代因為工作強度太大,引發的心臟病死亡,或者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的抑鬱症自殺。

雖然這個概念已經被人們熟知,但關於過勞死本身的界定,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爭議。有人贊同這個定義,也有人覺得,過勞死是一個偽概念。因為導致健康問題的因素實在太多了,過勞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誘因,不能把問題全算在它頭上。勞動制度改革派認為,要想解決過勞問題,必須得從制度入手。也就是在法律層面上,強行限制工作時間。

比如,日本,1947年就出臺了《勞動基準法》,規定了員工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但是,這條法案不是鐵板一塊。只要用人單位跟工會商量好,簽訂一份補充協議,並且提交給勞動監督署,就可以自行規定上班時間。簡單說,就是隻要僱主和員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誰都管不著。

2、生活方式改良派

也就是提倡慢節奏的生活。比如,義大利作家卡爾洛·佩特里尼還倡導過慢食運動。他主張人們應該拒絕工業化的快餐,親身到大自然中和食物親密接觸,親手採集、烹飪,迴歸傳統的飲食方式。佩特里尼還為此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慢食運動》。

生活方式改良派,希望透過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為快節奏的生活踩剎車。後來,這些主張還漸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當然,這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嚮往。我們畢竟生活在現實世界,大多數人都不會真的去過田園生活。

3、個人能力提升派

假如說,勞動制度改革派主張的是打,正面強攻,打敗過勞。生活方式改良派主張的是逃,迴歸田園,遠離過勞。那麼,個人能力提升派,主張的就是化解。透過提升個人能力,來化解過勞問題。

首先,他們把過勞問題看成一個個人問題。勞動過度作用在個人身上,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精力不夠用。所以,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的精力管理方法。我們知道很多類似的管理方法,我的公眾號也解讀過很多。大家可以開啟我的網站,具體分類都有。我們先來說一種方法,這就是由心理學家吉姆·洛爾提出的精力管理金字塔。

吉姆·洛爾把人的精力結構拆解成四層。最底層的是體能,往上依次是情感、思維、意志。在這個金字塔裡,下一層會影響上一層。比如,體能不好的時候,情緒也會跟著低落。情緒低落時,思維就會遲緩。而思維遲緩,又會導致意志力下降,做事堅持不下去。

這個金字塔模型告訴我們,要想擁有充沛的精力,必須從金字塔的底層開始建設。當你感到工作非常疲勞的時候,最該做的不是有空就躺在床上睡大覺,而是健身。別以為健身會讓你更疲勞。累只是暫時的,一旦金字塔的地基,也就是體能充沛了,它就會往上影響情緒,讓你變得更加自信。最後,你的意志力也會獲得提升。在最後我推薦大家閱讀一些其他有關的書籍,比如,《精力管理》、《夜腦》、《斷舍離》、《你充滿電了嗎?》等等。

過勞時代:從全球化、資訊科技、消費社會,瞭解過勞現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