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小故事大道理(一)‖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由 陽光忒美 發表于 舞蹈2021-11-25
簡介#FormatImgID_12#​〔鑑賞解讀〕 出自韓非子著作,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

遂烹最也是什麼意思

精選文言文小故事,品味人生大道理!

1、伯牙絕弦

未知 · 佚名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江河,鍾子期讚歎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絃,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FormatImgID_1#​

〔鑑賞解讀〕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

2、承宮樵薪苦學

先秦·佚名

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尋之。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譯文〕承宮,琅琊姑幕人,幼時喪父,在他八歲的時候,幫別人放豬。鄉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書,傳授的學生有上百人。承宮從他房前經過,看見那些學生在朗誦,感到很喜歡,便忘記了他的豬,聽徐子盛講經書。豬的主人對他還未回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宮索要(他的豬)。看見他在聽講經書,就想用竹鞭打他。學社內的學生一起阻止,豬的主人才沒有打他。承宮於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習。承宮在那幹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後,最終精通了這本經書。

#FormatImgID_2#​​

〔鑑賞解讀〕

承宮的特點是好學上進,吃苦耐勞。

勤奮能使不能人有所作為。

學習須勤奮。

學習要有毅力方可成大業。

3、揠苗助長

先秦 · 佚名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餘”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況,禾苗卻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FormatImgID_3#​​

〔鑑賞解讀〕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規律做事,不要急於求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

4、刻舟求劍 / 楚人涉江

先秦 · 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 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FormatImgID_4#​

〔鑑賞解讀〕

“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劍”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

5、人有亡斧者

先秦·呂不韋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譯文〕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後有一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FormatImgID_5#​

〔鑑賞解讀〕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原來客觀事物的原貌。準確的判斷來源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從實際出發,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要隨便猜疑別人。

6、掩耳盜鈴

先秦 · 呂不韋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範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FormatImgID_6#​

〔鑑賞解讀〕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7、父善遊

先秦 · 呂不韋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有個經過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帶著一個小孩想把他投到江裡,小孩嚇得直哭。這人問他原因,那人回答:“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孩子的父親雖然擅長游泳,這個小孩難道也立即會游泳嗎?用這種觀點對待事物,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

#FormatImgID_7#​

〔鑑賞解讀〕

故事告訴我們,知識與技能是無法遺傳的。一個人單純強調先天智力和體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視後天刻苦學習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8、學弈

先秦 · 《孟子·告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FormatImgID_8#​

〔鑑賞解讀〕

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已相當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這樣的國手不只一人。

這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們,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9、鄭人買履

先秦 · 韓非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後鄭國人沒能買到鞋子。有人問他說:“為什麼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FormatImgID_9#​

〔鑑賞解讀〕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10、濫竽充數

先秦 · 韓非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齊宣王去世了,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FormatImgID_10#​

〔鑑賞解讀〕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11、曾子殺彘 / 曾子烹彘

先秦 · 韓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著她在她後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FormatImgID_11#​

〔鑑賞解讀〕

不論在教育子女,還是做人,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得他人信任。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12、矛與盾

先秦 · 韓非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麼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麼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FormatImgID_12#​

〔鑑賞解讀〕

出自韓非子著作,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常用來諷刺那些言過其實,自相矛盾的人(或現象)。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一致,不能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矛盾或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