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鄉諺俚語話三伏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舞蹈2023-01-22
簡介我的祖父就是這樣的老把式和鄉村哲人,雖然不識幾個字,但隨便說出口的農諺和老土話,譬如“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伏天多雨,多打玉米”“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大暑不暑,五穀不鼓”

男人串門子什麼意思

五黃六月腌臢熱。腌臢是豫中方言,即齷齪,看似掉渣的老土語,卻道出了三伏天上蒸下煮的特性。此乃俗語,也有雅言,東漢劉熙《釋名》解釋:“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燻蒸其中為溼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髒。”細品,意思和“腌臢熱”差不離。

“到了三伏,沒有路數”。豫中三伏天,天無纖雲,地無涼風,人熱得藏沒處藏,躲沒處躲,恨不得一頭扎進水裡。三伏天不串門兒,也是豫中鄉村的老規矩。舊時豫中民居的主房堂屋,多為坐北朝南的三間土坯房。屋子低矮,房簷伸手可觸,後牆又沒窗,進入伏天,悶熱難擋。鄉人管午休叫“歇晌兒”,男人們掂張草蓆,尋個涼蔭地一鋪,枕塊磚頭,倒頭就睡。女人們卻沒這般灑脫,白天外面熱,除了下地幹活,基本上在屋內待著,頂多是到門前屋後納涼小坐。到晚上,暮色遮掩,村婦們便自由多了,可以跑出去吹風納涼,躺在門外的軟床兒上小憩。熱時,大人們穿得少,孩子們更是嫌熱,一根線也穿不到身上。莊稼人識字不多,文化不深,但重禮儀、知禮數,春秋冬季串門子,抬腳就走,推門就進。一到三伏天,除非遇到萬不得已的事情,通常情況下是忌諱到別人家串門子的,有事多在門外議,有話多站街上說;若是非去不可,哪怕兩家關係再好情分再近,也不能推開院門,徑直進屋,連個招呼也不打。

侍弄了大半輩子莊稼的農人,心裡比誰都清楚,三伏天熱不是賴事,越熱莊稼長得越好。你別小看那些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老農,說起種地的莊稼經,那可是一套一套的。我的祖父就是這樣的老把式和鄉村哲人,雖然不識幾個字,但隨便說出口的農諺和老土話,譬如“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伏天多雨,多打玉米”“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大暑不暑,五穀不鼓”……蘊含著農耕文明、生活智慧和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俗語也好,土話也罷,妙就妙在俗和土,貴就貴在真和實,是不識字的老農原汁原味沒有加工過的鄉諺俚語,是土生土長沾著泥土氣息的野花野草。他們不需要文縐縐、高大上,要的是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一句頂百句,闡明大寓意。以“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為例,日頭乃方言,指的是太陽,這個農諺猶如大白話,大人小孩都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小暑不熱大暑熱。誇張是農諺慣用的修辭手法,也是其傳播之廣深受歡迎的秘籍所在。石頭是世上堅硬之物,若是能將石頭曬得開了花,足見大暑時節太陽的毒和辣。

我家祖宅門前有幾棵大樹,再往南去是一片莊稼地。一到夏天,祖父最愛坐在樹陰下納涼,和村人聊天。三伏天,晌午頭,沒有一絲風,人如坐在蒸籠裡,有年輕人嫌熱,牢騷滿腹,嘴還不乾淨,咒罵該死的熱天。祖父似乎沒有聽見高一聲低一腔的罵聲,只顧搖著手裡的老蒲扇,眼瞅著不遠處的玉米地,慢悠悠地念叨著:“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不冷,人生災病。”祖父無意批評這個孫輩年輕人的無知和淺薄,老人家走過的橋,比他走的路都多。祖父也是從年輕時候走過來的,栽了多少跟頭,吃了多少虧,才讓老人家明白了敬畏天地的彌足珍貴,才悟出了天人合一的諸多妙用。

(作者:梁永剛 河南省平頂山市人大常委會工作人員)

原標題:《鄉諺俚語話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