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歌舞:在節拍中放飛愉悅心情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舞蹈2023-01-23
簡介2017年,隨著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到縣城郊區,“阿妹戚託”迎來了新機,縣裡組建的藝術團每晚在小鎮的金門廣場向遊客進行表演,“流光溢彩舞晴隆”的文旅融合理念,盡在踢踢踏踏的節奏之中

24拍的節奏怎麼寫

本文轉自:貴州日報

今年77歲的國家級侗族大歌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吳品仙,對曾經的學生——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博士英倩蕾念念不忘。英倩蕾在三龍侗寨生活學歌18個月,學會了侗話和侗歌,回國後寫成了10多萬字的《21世紀山村侗族大歌》的博士論文。2017年,她搭橋引線,澳大利亞邀請包括吳品仙在內的6名侗族歌師到悉尼音樂學院演出,侗歌的原生魅力又一次在國外舞臺驚豔展示。

侗族大歌在黎平、從江、榕江最為盛行。每年的春節和農閒時節,從江縣小黃村都要舉行鼓樓對唱侗族大歌活動,這一傳統習俗流傳久遠,至今已成為從江縣的一張文旅名片。縣裡也從2004年起每年不定期舉行大歌節,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走進侗鄉,或觀看侗族大歌的PK盛景,或走進侗家體驗音樂相隨的喜樂生活。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合唱,旋律總是神奇地按照既定的“音軌”行進,讓人驚歎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的大歌音樂的攝人魅力。

不同於侗族大歌,黔西南州興義市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則是操著樂器邊彈邊唱。“八音”指的是簫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8種樂器。“八音坐唱”沒有固定的唱詞,只有10多種固定的曲譜,曲目多為布依族的神話故事。興義市則戎鄉的“八音坐唱”傳承人吳天玉、吳天平兄弟,曾把這項民間藝術帶到黔西南以外的地方。

貴州的17個世居少數民族均能歌善舞。丹寨苗族的錦雞舞、晴隆彝族的阿妹戚託、平塘毛南族的打猴鼓舞等,與歌唱藝術唇齒相依,在以非遺為主題的出遊安排中,它們均是重要的引子。

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於黔東南州丹寨縣排調鎮。表演時,在4名苗族小夥的蘆笙伴奏下,身著錦雞服飾的24名苗族姑娘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不斷搖曳,腿上花帶不斷飄閃,超短裙腳邊的“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曼舞中浸透著苗家人對生活的理解。每年的盛大節日,丹寨苗族同胞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擊鼓、跳舞、鬥牛,以紀念先祖,感恩錦雞。服飾、舞姿、樂器,這幾個要素的完美結合激起旅遊者的澎湃心潮。

“手舞足蹈”的本意是舞者用手腳翻動表達快樂心情。晴隆縣彝族舞蹈“阿妹戚託”,側重於“足蹈”,被譽為東方的踢踏舞。“阿妹戚託”意為姑娘出嫁舞,俗稱“跳腳舞”,是晴隆縣彝族姑娘出嫁前舉行的傳統群體性舞蹈。舞蹈表現形式以腳為載體,踏地為拍,身動為律,節奏歡快、氣氛熱烈,表達了舞者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2017年,隨著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到縣城郊區,“阿妹戚託”迎來了新機,縣裡組建的藝術團每晚在小鎮的金門廣場向遊客進行表演,“流光溢彩舞晴隆”的文旅融合理念,盡在踢踢踏踏的節奏之中。“現在來阿妹戚託小鎮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每晚都是若干遊客和我們一起歡歌共舞。”阿妹戚託藝術團團長文安梅說起文旅融合給小鎮帶來的好處,興奮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