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教授衛洪波:從未改變的是當醫生的初心

由 39深呼吸 發表于 舞蹈2023-01-29
簡介2016年由衛洪波牽頭,來自國內17個大型三甲醫院的研究團隊,向國內外專家展示了保留鄧氏筋膜直腸癌手術的手術操作標準影片及對術後排尿性功能保護效果展示

傷到筋看什麼科

無影燈亮起。

手術室裡一片寂靜,只剩下監護儀器發出的“嘀嗒”聲。

一名罹患直腸癌的病人正躺在手術檯上,衛洪波低下頭,熟練地在他肚臍下方切開一個1cm的小切口,“直腸後方遊離時是緊貼直腸繫膜進行解剖的,這後方是盆筋膜,我們除了保證直腸繫膜完整性外,也儘量不去破壞盆筋膜,這樣能保護後方的腹下神經”,一邊使用超聲刀分離,衛洪波不時還向旁邊學生傳授直腸癌根治術保留盆腔自主神經的要點。

“這裡的遊離,我們需要更精細、更有耐心”,

手術程序已到了直腸前壁的遊離,而此處遊離是手術最關鍵的一步,衛洪波斂了斂心神,更換超聲刀為電凝鉤,在找到腹膜反折最低處的白色增厚線後,精準地沿著這條線下方位置切開,順利進入了鄧氏筋膜後間隙。

“這是Denonvilliers筋膜(鄧氏筋膜),與以往直腸癌根治手術不同,這次我們要將它完整保留。“儘管上過無數次手術檯,但這次衛洪波緊繃的神經上額外加上十二分的小心。不一會兒,直腸腫瘤被根治性切除,並完整保留了鄧氏筋膜。

當衛洪波取出腹腔最後的紗條仍然是潔白的時候,引起現場一片驚呼。

衛洪波緩緩走下手術檯,不自覺轉了轉脖子和肩膀,發出輕微的咔咔作響聲,僵硬感消除了大半,微笑這才漸漸輕快起來。而就在衛洪波身後,現代直腸癌手術學鼻祖英國RJ Heald教授也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觀看了整場手術,直至成功結束後,他迎上前去輕輕的拍了拍衛洪波的肩膀,說道:“Well done!”。

1982年,這位英國人提出了針對直腸癌的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ME),一直以來被譽為是“直腸癌手術的金標準”,而從這一刻之後,這一標準被來自中國的醫生改寫。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教授衛洪波:從未改變的是當醫生的初心

衛洪波教授大膽地對直腸癌經典根治手術理論提出質疑,並在國內外率先開展了保留鄧氏筋膜的直腸癌根治術。

而在這來之不易的改進成功背後,是衛洪波堅持了三十年的故事……

一、老師留下的難題

“年輕的時候,只有一個心願,就是想考上大學,對選擇什麼專業,並沒有具體想法。”1978年,才16歲的衛洪波從河南省洛陽考入醫學院校。回首自己醫學生涯的起點,他很是感慨,“真正進入實習階段後,我才逐漸對要從事的行業有了清晰的認識,開始思考怎麼樣做一個好醫生。”衛洪波說,

當時自己心裡就一個想法——一定要到更高一級的醫學學府裡學習最前沿的知識,將來做一名臨床外科醫生,把治病救人作為一生的使命。

01:35

◎ 衛洪波教授心中的“醫者仁心”。

1987年,衛洪波下定決心從河南來到廣東,師從著名醫學教育家、我國胃腸外科領域的奠基人王吉甫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初來乍到,恩師王吉甫教授就交給了他一項極為“特殊”的任務,

調查中國直腸癌手術後病人出現排尿困難以及性功能障礙的比例

,“那個年代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直腸癌患者的生命,醫生開腹手術時追求的是將腫瘤切除更乾淨,“大刀闊斧”下週圍的組織和神經會不可避免地損傷到,最終演變成‘按下葫蘆起了瓢’。國外已有相關病例報道,但在中國還未有先例。”衛洪波拿出已泛黃的資料,他彷彿看見年輕的自己日復一日地做著直腸癌患者普查,以及認真進行術後回訪、查閱相關資料、診斷治療直腸癌的種種場景。

“中國人都比較保守,尤其是對於生理需求這個話題,總是羞於談起。”衛洪波回憶著說起,那一段時間的調研功課克服著種種困難,最後發現,中國直腸癌手術後的病人出現排尿及性功能障礙的機率高達50%70%,尤其是男性患者術後勃起功能障礙率竟達到90%甚至100%。

這項調研結果一經公佈立馬引起不小的轟動,並在當年的優秀論文評選中引發了激烈的辯論,“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作為主席當場向衛洪波提了一個問題:

“你有什麼辦法解決?”

資質尚淺的衛洪波自然是答不上來,但他也自此深感到:

醫學並不能僅僅是讓人活著就夠了。

裘法祖教授的一問在他心中播下了種子,他暗下決心,從此要為直腸癌手術後的病人尋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尋找解決之道。

二、他說,難就意味著挑戰,挑戰意味著更大的機會

“抱歉,很遺憾地告訴您,手術後導致的排尿困難和性功能障礙問題,暫時沒有辦法恢復……”衛洪波又一次無可奈何地對一名直腸癌術後患者說出了這句話。而這樣的表達,在那之前,對於衛洪波和所有直腸癌臨床醫生而言,都非常熟悉。

基於這個狀況,甚至有因為擔心這類後遺症無以面對的問題,不少年輕患者直接放棄了手術的機會,

“實在放不下啊!直腸癌手術併發症的問題必須儘快解決。”

深深體會到患者抉擇的無奈和心痛,衛洪波將此事時常牽掛於心,並在日復一日的工作精進中不斷探索解決辦法。

說起來導致後遺症出現的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手術操作中損壞了支配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的神經,盆腔很小,開腹手術時視線會被擋到,因此很難在這狹小的空間中進行保護神經的精細操作,有時只能靠主刀醫生手的感覺來處理,“醫生水平高一點、經驗更豐富一點,神經損傷機率就小一點。”衛洪波說,另外一個原因是很多醫生對神經解剖方面的認識其實存在著差異。

那要怎麼辦?遷延日久的難題,在2000年前後迎來了新轉機,這一時期的中國外科手術界開始了一場深刻的革命,

腔鏡微創技術進入外科手術“主舞臺”

。作為第一批微創胃腸手術的實踐者,衛洪波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胃腸外科建立伊始,便確立了以腹腔鏡微創手術作為發展方向,“它不單單能解決傳統手術的創傷大、出血多、恢復過程漫長等弊端,更主要是透過腹腔鏡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整個腹腔環境,給醫生提供了精細化操作的可能。”多年後提起此事,衛洪波的語氣中仍透著興奮。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教授衛洪波:從未改變的是當醫生的初心

◎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已經逐步形成了以腔鏡微創手術為核心的胃腸道腫瘤綜合治療模式。

同一時間,衛洪波和他的團隊成員經過屍體解剖、組織胚胎、電生理及臨床實踐等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研究後,驚喜地發現了位於直腸腸管與泌尿生殖系統器官之間的隔膜——鄧氏筋膜,對直腸癌術中盆腔自主神經及術後泌尿生殖功能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

“血管和神經在筋膜網路中穿行,任何筋膜網中的張力的改變都會影響到血管神經,進而影響到其支配區域的組織發生變化,導致相應區域出現功能障礙。”衛洪波解釋到,“在過往,我們確實一直沒有足夠重視到這個層面,過去,外科醫生已經習慣性地進行鈍性切除,在切除直腸腫瘤時連帶著將鄧氏筋膜一併切除,也不算什麼稀奇的事兒。”

三、中國醫生創造性發展直腸癌手術“金標準”

有了驚喜的發現,諸多問題卻接踵而來。衛洪波教授對團隊裡的學生說:

“我們不能發現就完事兒了,應該從基礎研究著手,想想如何在手術中完整保留鄧氏筋膜。“

原來,在RJ Heald教授過去提到的觀念裡認為鄧氏筋膜只有一層,後方並無前方類似的疏鬆間隙層面,因此他提出的“TME”手術中界定的是隻能在其前方較為疏鬆的間隙遊離,至中部向後“U”形切開鄧氏筋膜而言,術中筋膜損傷問題看上去是根本無法避免的。

那想要讓鄧氏筋膜不受損,有沒有可能找到它可手術的後方間隙呢?關於這個探索性思考,不少人都說困難很大。

衛洪波卻說到:難就意味著挑戰,挑戰意味著更大的機會。

於是,從冬天到夏天,從夏天再到冬天,只要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衛洪波就帶著學生們一頭扎進實驗室做解剖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保留鄧氏筋膜全直腸繫膜切除術(iTME)”應運而生,當年即在國際影響力最大的美國外科醫師會年(ACS)上做了大會報告。

隨後,衛洪波決定將這一手術術式向全國推廣。“當時,我們也時常聽到一些質疑和非議。有些人認為這並不算什麼,中國也有過類似的手術;還有人指出這種手術並不會帶來預後的明顯改進。”他說著,但未曾輕言放棄。

不論是科研還是臨床,每個創新點都需要堅實的資料支援。2016年由衛洪波牽頭,來自國內17個大型三甲醫院的研究團隊,向國內外專家展示了保留鄧氏筋膜直腸癌手術的手術操作標準影片及對術後排尿性功能保護效果展示。這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5010專案)臨床研究的中期結果顯示,保留鄧氏筋膜全直腸繫膜切除術將直腸癌患者術後排尿和性功能障礙的併發症降至15%以下,2020年,該研究成果在外科學領域的經典刊物

Annals of Surgery

(《外科學年鑑》),引起國際外科界的強烈反響,也引來了RJ Heald教授的注意。

從初識到反覆實踐,再到後來的不斷討論、多番證實,如今,iTME手術已被寫入2021中國專家共識指南中,

“iTME還是R.J Heald教授幫我們命名的,能夠得到直腸癌經典手術理論創始人的肯定,實屬不容易。“衛洪波說著,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教授衛洪波:從未改變的是當醫生的初心

◎ 新術式獲得了直腸癌經典手術理論創始人、英國著名專家R。J Heald教授的肯定。

為了規範iTME的手術入路,衛洪波在一次手術演練中又發現了直腸腸管與泌尿生殖系統器官之間存在著一個比較明確的潛在間隙。此間隙在腹膜上有比較明顯的投影線,就像一道無意中邂逅的亮光,令他豁然開朗,這一投影線我們隨後稱之為“鄧氏筋膜手術標識線”。在直腸癌根治術中,當切開盆底腹膜時,緊跟鄧氏筋膜手術標識線的走行方向切開,可以有選擇地精準進入鄧氏筋膜後方層面,達到精準切除同時保護盆腔自主神經叢的雙目的,

2020年鄧氏筋膜手術標識線被命名為“衛氏線”

同時,衛洪波還聯合全國頂尖結直腸外科專家出版發行了《盆腔自主神經保護直腸癌根治術》一書,希望便於將這種手術方式展示給全國更多的醫生學習。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教授衛洪波:從未改變的是當醫生的初心

衛洪波教授發現並提出了“鄧氏筋膜手術標識線”的解剖標誌,這一標識線被國家智慧財產權局註冊為“衛氏線”。

“研究還沒有止步,雖然新術式顯著降低了直腸癌患者術後排尿及性功能障礙發生率,但依然還有15%的直腸癌患者被遺漏。“衛洪波的眼神中再次透著探索前行的光芒。而今他也正帶著團隊致力於應用幹細胞修復神經、修復受損的性功能等基礎研究。

四、用心對待每一位患者

在患者印象裡,衛洪波醫生什麼時候都是微笑著的,說話和和氣氣、不急不躁。

46歲的李玉華,今年9月初因直腸癌住院治療,他經熟人推薦來找衛洪波主刀手術,現在做完手術正在恢復身體,他說,真正接觸衛醫生後,才知道別人口中說他的好有多真實。

衛洪波常會對自己的學生說:“胃腸外科腫瘤患者較多,得了重病沒有哪個人心情會好。

醫生天天面對患者,必須保持好心情、保持微笑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

,安撫他們,讓他們配合治療,患者不容易,我們醫護人員也要多理解他們的處境,經常溝通,保持良好的醫患關係。”

因此,很多患者在同衛洪波的長期接觸中,與其成為了朋友。每次複診時都會特意找找他,“既是回來複診,也是想來跟衛醫生說說話”,一位患者這樣說。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教授衛洪波:從未改變的是當醫生的初心

◎ 衛洪波教授總能給病人很好的印象,他對人比較溫和,但是對學生他就比較嚴厲。

採訪當天早已過了午飯時間,衛洪波順利完成中午最後一臺手術,換下手術服,穿上西裝,準時坐在電腦前,“我非常珍惜和各位同仁交流的機會……”隔著螢幕,他與全國胃腸外科領域專家相聚線上會議,交流碰撞間,光芒在他眼神中閃爍著,碰到有好的靈感,他會一一記下,會後接著認真研讀。

手術、查房、會診、科研、教學……在卸任了行政任務後,60歲的衛洪波依然忙不停,對他來說,忙碌是常態。

“醫生其實是最‘趕時髦’的,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將醫術與現代醫學及科技發展更好地結合,帶動學科進步,造福更多患者。”

他說。

30多年間,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衛洪波默默實現著自己

“做一個好醫生”的初心

醫生簡介

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教授衛洪波:從未改變的是當醫生的初心

衛洪波

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肇慶醫院常務副院長,胃腸外科學科帶頭人。

兼任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微創解剖學組組長、中國性學會結直腸肛門功能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微創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臨床醫學協會副會長,廣東省臨床醫學協會胃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協會胃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全國胃腸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微創外科分會委員,國際外科、消化道和腫瘤科醫師協會(IASG0)委員,美國胃腸內鏡外科醫師學會(SAGES)委員;《中華胃腸外科雜誌》 、《中華消化外科雜誌》等多家專業期刊編委。

(為保護患者隱私,文中患者姓名均為化名。)

通訊員:甄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