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由 戰甲裝研菌 發表于 美食2021-08-20
簡介鹹牛肉、油浸沙丁魚、咖哩羔羊肉等罐頭是英軍士兵口糧袋裡的常客,這些全是軍方直接採購自民間市場的現成產品,唯一一款打上“軍用口糧”標籤的則是產自阿伯丁的“麥克諾基戰壕亂燉(Maconochie Trench Stew)”

牛尾湯罐頭怎麼用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前文:

An army, like a serpent, goes upon its belly.

“軍隊,跟蛇一樣,得靠肚皮行軍。”

——Thomas Carlyle

“History of Friedrich the Second, Called Fredrick the Great”

——英國曆史學家,湯瑪士·卡萊

《弗雷德裡克二世,兼腓德烈大帝傳》(1858年)

對,拿破崙並沒有說過“行軍打仗靠肚皮”這句名言。那其實是英國史學界不慎將前者副官Patrice de MacMahon的原話(“士兵們需要填飽的肚皮和完好的靴子”)誤譯,加上混淆湯瑪士·卡萊著作段落的結果。

但罐裝食品的起源確實跟拿破崙時代脫離不了關係:當年法國政府向民間徵集能延長軍用口糧保質期的方法,並提出最優方案者將獲得12000法郎獎賞。1809年,一名叫尼古拉·阿佩爾(Nicolas Appert)的釀酒師宣佈:在瓶子或悶罐里加熱的食物,只要不掀開蓋子就可以好多天都不變壞。

雖說阿佩爾解釋不清這個現象的原理(50年後由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揭曉),但他獲得了所有獎金,罐裝食品也順理成章地登上人類歷史舞臺。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尼古拉·阿佩爾與“阿佩爾封裝瓶(Bouteille à conserve Appert)”,這個易碎的瓶子是所有現代罐頭的祖宗。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貝麗思海龜湯的廣告,維多利亞時代的富貴階層對這種“異國珍饈”的熱愛差點毀了西印度群島和阿森松島的海龜族群。

1812年,金屬罐頭聞世。1820年,封裝食物、種子、火藥又或者是松節油的軍用罐頭已成為常態。

1829年,英國海軍軍官詹姆斯·羅斯帶著罐頭前往北極。1845年,約翰·富蘭克林極地遠征隊開闢北極航道的船隊所攜帶的食品由罐頭佔大多數。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英國皇家海軍在1813年訂購的金屬罐頭。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富蘭克林極地遠征隊留下的罐頭殘骸。很不幸,早期的金屬罐頭全用鉛進行封裝,不少人因鉛中毒死得不明不白,痛苦且漫長。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電視劇《極地惡靈》所用的富蘭克林遠征隊罐頭道具。

1885年,匈牙利最大的鍊鋼廠“貝托爾德-魏斯(Berthold-Weiss)”開始生產供各大食企使用的金屬空罐,如今我們熟悉的亨氏、雀巢等知名企業正是藉助這股潮流崛起:一方面,罐頭解決了北美地區的生蠔、水果、蔬菜和肉製品難儲存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歐洲各國城市化程度和居民密度越高,勞工階層便越是樂於購買保鮮時間長的罐頭。

不止如此,19世紀下半葉的所有大型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內戰、普法戰爭)中,罐頭食品證實在缺乏野戰廚房時對維持士氣和補充體力有關鍵作用。食品企業的面貌從此改變,軍方、民間的雙重反響進一步推動各國的封裝食品產業,各大商家開發不同的食品種類、包裝設計乃至不斷降低價格以競爭市場。雜貨鋪、商店、藥店(在十九世紀也會販賣食材)的貨架堆滿五花八門的罐頭種類,其中最常見的是——湯。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啤酒同時也是罐頭技術的受益者。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各種19世紀末期的罐頭。

“麥克諾基亂燉”

燕麥粥、濃湯、燉菜一類的流食長期主宰著農戶、勞工、拓荒者、海員以及軍人的餐盤,它們製作容易、飽腹感強。“Restaurant”一詞直接與湯有聯絡,它最初在法語中表示“對某事或某物的恢復(與英語的Restore同義詞源)”,16世紀的商販會在街邊賣湯給勞工恢復力氣,直到1765年才變成“餐廳”一意。遠洋船隻、探險隊和軍隊經常大量攜帶風乾的湯料,需要食用時直接按配比倒入鍋內烹煮,缺點是味道和營養價值比鮮煮的濃湯略次。

儲存在罐頭裡的鮮湯口味提升不少,自然會吸引大眾和軍方的注意。專攻罐裝湯市場的金寶湯以及亨氏公司在無數廠商中脫穎而出,單純這兩家就在20世紀初佔據了45%的罐頭食品市場。

時間推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鹹牛肉、油浸沙丁魚、咖哩羔羊肉等罐頭是英軍士兵口糧袋裡的常客,這些全是軍方直接採購自民間市場的現成產品,唯一一款打上“軍用口糧”標籤的則是產自阿伯丁的“麥克諾基戰壕亂燉(Maconochie Trench Stew)”。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一戰時期的罐頭口糧。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人類史上第一款罐裝Army Ration,麥克諾基。

麥克諾基的配方是用牛肉高湯燉煮的蕪菁、胡蘿蔔與土豆塊,從描述來看似乎不錯,但苦於戰爭時期的趕工和質檢上的放鬆,士兵們領到手上的“麥克諾基”成品通常會很糟糕:有時候,開罐後見到的土豆塊竟然是黑乎乎的一團;還有些時候,湯汁會瀰漫一種夏天暴曬時的垃圾箱氣味。

一戰老兵對麥克諾基罐頭如是描述:“……加熱了,味道還好。直接吃,還不如去翻垃圾。”為改善味道,不少人會先把變質的土豆塊剔除,再倒入鹹牛肉一起加熱。顯然,史上第一Army Ration Can的名聲差到不行,其“受害者”還包括得到英國援助的法軍、塞爾維亞及沙俄。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麥克諾基”菜譜的復原效果。典型的紙面上很棒,實操時很糟。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裝在M1918單兵飯盒內的復刻版“麥克諾基”。

二戰:除了SPAM,還有啥?

本文不打算討論SPAM,二戰德軍的“鐵口糧”罐頭體系之前介紹過,這裡也不列舉了。

1941年,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安塞爾·基斯(Ancel Keys)受美國戰務部邀請研究適合前線兵員的輕量化隨身口糧。前者當即去超市挑選了餅乾、香腸和水果硬糖,總重量871克,共3200卡路里。參與實驗計程車兵們反饋“能夠容忍”及“聊勝於無”,也表示體力和飽腹感兩方面得到恢復。

很快,美軍以此基礎制定內容大致相似的K口糧(有別於軍營用的A口糧、野戰廚房用的B口糧和以罐頭為主的C口糧),先是發放傘兵部隊,再慢慢普及所有陸戰單位。K口糧起初採用紙質包裝以達到減輕重量的目的,結果在叢林戰環境試驗和涉水行軍實驗中表明食物的保質期會大大縮短。除此之外,戰務部沒有考慮到高烈度作戰時的熱量消耗,初版K口糧區區2830卡路里的熱量無法滿足前線需求。作為補救,肉類罐頭重新引入。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K口糧”的晚餐組,為最大程度去重化而減少金屬罐頭的運用。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連餅乾和糖果也用鐵罐封起來的“C口糧”套裝。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求生口糧,內含穀物棒、乾果棒、硬糖、即溶檸檬汁以及跟K口糧同款的餅乾。

衛國戰爭的蘇軍依賴租借法案獲得來自美國的SPAM,但他們本身還有一種叫“圖桑卡(Tushonka)”的俄式燉肉罐頭。圖桑卡通常是牛肉,起初是賣給外國遊客的商品,其極高的熱量十分適合冬季作戰環境。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俄式肉罐頭的油脂太高,不充分加熱會膩得難以下嚥。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圖桑卡”的實物。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為針對蘇聯人的口味,美方的援助物資亦包含不少自產的“圖桑卡”。

謝天謝地,二戰英軍不用再受“麥克諾基”的折磨,只是罐頭食物和上一場戰爭中用到的幾乎無任何根本變化,反倒是注意起作戰兵員對熱食的需求。諾曼底登陸後,亨氏公司專門為英軍生產了史上第一款軍用自熱口糧——亨氏自熱牛尾湯。其罐頭的中央貫穿一根發熱管,只要用菸頭點燃,4分鐘後就能讓士兵嚐到滾燙的熱湯。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亨氏自熱牛尾湯罐頭原品。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自熱罐頭的使用步驟,亨氏直到今日仍拒絕透露發熱管的製作成分。

“MCI”的沒落乃至“MRE”的崛起。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越南戰爭時的“MCI”全貌。

“C口糧”繼續伴隨美軍經歷了朝鮮戰爭,直到1958年由“MCI”取代。

MCI全稱“單兵作戰用全餐(Meal, Combat, Individual)”,跟C口糧一樣完全使用金屬罐包裝。其包括:“M”元件(肉罐頭)、“B”元件(麵包罐頭)、“D”元件(小吃和飯後甜品)、餅乾及糖果罐頭,外加一罐塗抹醬。總重量2。6磅,熱量為1200大卡。

儘管有著全新的名字,MCI本質上還是換湯不換藥的C口糧改版,連士兵們也乾脆繼續這麼稱呼道。二戰和朝鮮戰爭表明,野戰廚房總是很難在士兵需要的時候鋪設,很容易連續幾個星期都只能吃品種單調的罐頭食物。

到越南戰爭時期,美軍與MCI的“矛盾”達到白熱化:一方面,MCI在背囊裡很佔空間,加上金屬罐頭容易產生響聲,這在極需要注重隱蔽的叢林戰環境是個致命缺陷;另一方面,重量相對高的金屬罐頭會增加長時間行軍的疲乏度,嚴重影響作戰效率。美軍士兵們被迫只攜帶最低分量的罐頭上陣,需要的時候再等待空投補給。萬一空投受到影響或推遲,大家也只好挨著餓等待,更別提叢林到處都可能藏有說“查理話”的樹。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儘管C口糧和MCI開發的目的是應付“臨時情況”,可實際上臨時卻往往會變成日常。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注意其鋼盔上的幽默標籤:“把大家(尤其我)都活著帶回家!”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LRP長距離行軍口糧。

1966年,美軍後勤部門開發針對越南叢林的長距離行軍口糧“LRP(Long Range Patrol)”,摒棄金屬罐頭,且使用犧牲口味的脫水食材。

1980年,MCI全線退役,MRE正式上線。如今,我們已越來越難在軍用制式口糧裡見到金屬罐頭。

下一期,我們來說說冷戰時期的東德人民軍制式口糧,看看紅旗下的普魯士 Mk。II和納粹時代的“鐵口糧”有啥差異。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俄羅斯陸軍的現役MRE,已完完全全使用軟質包裝。

罐裝口糧浮沉錄:遠在MRE、MCI、SPAM出現前的公發口糧

法軍的24小時作戰口糧仍存在少量金屬罐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