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由 明源地產研究院 發表于 美食2023-02-04
簡介由於趕時間,許多專案上下游設計單位在交接的時候並沒有進行交底,方案圖紙出來後,直接以設計任務書的形式交給施工圖單位

專業交圈是什麼意思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許多地產人說,做地產越來越沒成就感了。

過去做成一個專案,物質上得到回報,精神上獲得成就感,工作越幹越有勁。而現在地產越來越難做,許多專案不僅虧損,還被客戶大規模投訴退房,對於每個部門來說都是巨大打擊。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對於失敗的地產專案,各部門都應有意識覆盤,我這個環節是不是專案垮掉的根源?亦或是壓死專案的最後一根稻草?比如對專案成敗影響巨大的設計環節,稍不注意可能就把專案推到危險的邊緣……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設計階段“埋雷”

專案進度質量成本難以把控

設計對專案造價起到70%的決定作用;同時,圖紙又是工程階段的依據,對整個專案的質量和進度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從現狀來看,設計階段常常“埋雷”,專案從一開始就註定成本、進度、質量要失控了。

1、圖紙滯後,影響現場施工進度和質量

現在的地產專案三邊工程依然很常見。要麼“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要麼“邊設計、邊施工、邊辦證”,亦或者“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總之,就是不按建設邏輯關係組織工程進度,圖紙還沒出完,現場就開工了;等到工程做到一半圖紙才出來,卻發現圖紙與現場做法出入太大,只能拆了重做。

這個問題癥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高週轉,設計的合理週期無法得到保障,導致設計與施工不得不改“串聯”為“並聯”。

此外,也與房企重視方案,忽視施工圖的現象有關。

施工圖是實現從設計思想到產品落地的關鍵環節,施工圖紙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開工後的設計變更的多少。

很多房企方案設計階段的週期達到半年甚至以上,期間方案不斷的設計-評審-修改,再評審再修改,反反覆覆折騰N多次,直到後面發現進度滯後了,有些連擴初圖都沒出,又急急忙忙催促設計單位出施工圖。基礎開挖圖一到手,就立馬組織土方工程開挖,剩下的圖紙邊施工邊出,三邊工程就這樣出現了。

2、圖紙質量差,現場設計變更頻繁

每個專案施工過程或多或少都會產生變更。設計變無法完全避免,但變更太多,不僅專案簽證費用大幅超額,施工進度也會被嚴重耽誤。

有些專案,外立面做完了,才提出需要透過提升立面來拔高專案檔次,立面拆了重做;有些專案,就連門把手都換個兩三遍才定下來。

工程階段頻繁變更,除了施工單位低價中標外,另一大主因還是在設計階段。有設計師坦言,這幾年地產專案的設計圖紙質量不升反降。所謂蘿蔔快了不洗泥,高週轉出圖,疊加內部流程上的一些紕漏,導致圖紙質量不盡人意。

①各專業各自為戰,交圈不充分導致錯漏和返工

房企內部對設計管理部門的進度考核抓得很嚴,設計人員一直在趕節點,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扣績效。設計人員只顧著搶眼前的節點,無暇顧及對下游設計環節的影響。

比如在在方案設計階段未對後期深化階段審圖、報規問題充分預估,最終施工完成後才發現存在以調整或最佳化的問題。

比如某專案,方案設計中將出租車的臨時泊車位置放在會所的正前方。但後續設計過程中,該樓棟地下室增設夾層,抬高一層標高,樓前設了大臺階與雨棚。而該建築退紅線距離較小,增設臺階後計程車臨時泊位被推移至紅線外,不滿足規劃及審圖要求,最終不得已將泊車位移到樓棟的側面,影響了業主使用會所的體驗。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又如某專案,到了精裝階段才發現,土建預留的鞋櫃洞口與鞋櫃尺寸不一致,櫃子放不進去,不得已只能對洞口重鑿。

再如,有些專案對圖紙評審比較隨意,只要大致符合要求就下發給工程部施工,遺留問題後續只能透過設計變更來解決。

整個設計週期中,從概念到方案到擴初到施工圖每個階段環環相扣,設計與施工也是密切關聯,如果各專業各自為戰,必然會出現大量的疏漏,造成後續的返工、遺漏等各類問題。

②設計交底不到位,施工圖單位無法充分理解甲方意圖

方案設計更偏創造,而施工圖設計更接近於落地,關鍵要解決施工現場的問題。從操作上來講,施工圖數量多,細節繁瑣,同樣需要投入許多的時間精力。

而現實上,許多房企重視前期的方案設計,對施工圖卻關注度卻低很多。

很多專案由於設計週期短,對設計管理崗位的考核又是以出圖效率為依據,設計管理為了績效會趕著完成節點,導致上游設計單位的圖紙“帶病”移交給下一個環節的圖紙。

由於趕時間,許多專案上下游設計單位在交接的時候並沒有進行交底,方案圖紙出來後,直接以設計任務書的形式交給施工圖單位。再加之一些設計任務書過於草率,下游的施工圖單位更加無法充分理解甲方的意思,圖紙出來之後與預期相去甚遠,導致圖紙修改不斷,也增加了開工後設計變更的風險。

③圖紙落地性低,現場施工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一些設計師對專案往往有理想情結,過於強調效果而忽略了實現難度;又或者因為對現場施工不夠了解,做出來的方案很難保證施工效果。

舉個例子,地面鋪裝設計太過複雜,模數太多,會加大施工的難度,拉長施工週期,如果遇到施工工藝比較差的班組,鋪裝出來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相反的,如果高度採用模數化設計,減小施工難度,不僅解決質量問題更能提高效率。

3、變更太多驗收難透過,現場整改頻繁造成浪費

設計變更頻繁帶來的連鎖反應, 是竣工階段專案驗收難以透過。

一些專案,營銷的想法越是變得比翻臉還快。今天說客群變了,要改圖紙,明天說沒利潤了要砍成本;圖紙變來變去,從最初到報建規劃圖紙,最終專案竣工驗收,兩三年時間內,營銷需求不斷變,設計圖紙不斷改;再加之設計師、設計管理人員、工程對接人員離職、變更,中間的斷層越拉越大,最終做出來的專案跟原來報規文字南轅北轍。

更有甚者,為了進行產品迭代,要求在建築面寬不變、地上總建築面積不變的前提下進行戶型變更。比如某專案,要將其中兩棟樓130㎡的主力戶型改成110㎡,另外兩棟樓130㎡的戶型變成105㎡;100㎡的戶型變成125㎡。一頓操作下來,平面佈局推翻重來,還要對區域性牆體進行調整。

而相關部門來驗收,並不會一次性就給你把問題全部指出來,每次提幾個,整改;再驗收,再提幾個,再整改……如此迴圈,不折騰三五次,不搞到人仰馬翻別想把整改搞完。

4、設計階段一點小疏忽,造成成本大浪費

設計圖紙決定了專案造價70%的成敗。方案階段產品配置、精裝標準和示範區標準一個調整,動輒就是千萬級別的成本;一個技術指標的最佳化,牽涉到百萬級別的成本變化;施工圖引起的工程返工、設計變更也涉及的金額也都是萬元起步的。

某專案就因為對當地的規範解讀不到位就造成了專案損失25萬。

當地的《加氣混凝土砌塊牆》L13J3-3規定,加氣砌塊的最低強度等級不應低於A2。5,用於外牆時,其強度等級不應低於A3。5。該專案原設計方案中牆體砌塊強度為A5。0,等於遠高於規範,專案地上總建築面積約6萬平,包括五個單體,僅砌塊原一項就造成了25萬左右的成本損失。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就像有人說的,設計多畫一條線,一個樓增加成本5萬,放在建設成本上來說看起來並不多,但是一百個樓都會有這種問題,就會有一百個5萬被浪費掉了。如果每一項都損失一點點,疊加在一起足以吃掉整個專案的利潤。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好圖紙的背後

離不開好制度和好流程

圖紙質量差,設計人員也覺得很憋屈。很多時候,不是設計不想把圖出好,而是現實條件中太多限制。

想要設計出好圖,需要配套合理的週期,科學的流程及制度來保障。

1、設計前置,爭取更多的設計週期

多個標杆房企都形成了一套設計前置模式。比如某top房企在其圖紙管理細則中要求,設計在±0以前完成建築、精裝修圖類設計圖紙。以下為具體的出圖節點要求: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而在設計前置工作中,關鍵點在於開工前的介入,以及過程中各專項設計前置。

①設計前置到開工前,對地塊及政策等充分研判

在專案前期,梳理清楚所有對規劃形態有影響的地方政策、規定,如指標規定、風貌要求、技術規定等;以及基地周邊環境條件及場地內的自身條件。比如考察場地高差,判斷地下是否有軍用光纜、市政主幹管等不可更改的設施裝置;是否存在臨水臨電、排汙管道接入等問題,綜合衡量地塊的市政設施裝置對施工的影響;周邊存在的重大影響因素,例如變電站、醫院等。

②最佳化設計流程,將下游設計環節前置

很多專案的設計流程都是按照規劃-方案-市政-室內-景觀-照明等按部就班的推進。這種模式中規中矩,但耗時較長,且容易出現前文所說的各專業交圈不充分的情況。

有些房企則將設計流程由“串聯”變成“並聯”,透過梳理各個設計階段的交叉關係,將一些專項設計前置,讓各類設計的無縫連結,為各專項設計爭取更多時間。

即,概念設計後進行景觀概念的設計,建築方案確定後進行景觀方案和室內方案的設計;結構和裝置初步方案確定後進行景觀和室內初步設計,而後進行市政初步設計;主體施工圖完成後,即進行景觀和室內施工圖設計,緊接著完成市政施工圖設計和照明設計。

有些地產專案,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垮了

2、建立嚴格的審圖機制,減少不必要的變更

許多專案設計階段的時間浪費在審圖流程上。

參與設計評審的各職能線沒有清晰的評審標準,最終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評審不充分、不全面。

各部門不知道該從哪入手,提意見都比較隨意,想到哪提到哪,最終提出來的意見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決策標準可以參照,憑領導自己的想法來決策。

另一種是審而不決。有些房企反覆評審,每次都覺得有更好的做法,導致方案反覆修改始終定不下來,浪費了大量時間,最終進度太緊張只能草率收尾。

對於這類問題,標杆房企透過標準化來解決。比如有些房企連物業都建立了自己的審圖標準,在審圖會上,審圖人員拿著這些標準,對照設計圖紙一項項篩查,符合要求的打鉤,不符合要求的打叉。打叉項做分析,如果是關鍵項,比如國家強制性要求,必須修改;如果非關鍵項,則適當扣分,並控制在一定佔比範圍內。

另外,一些房企也要求,方案、擴初和施工圖階段的評審後都已經把產品的做法都基本確定了,後面的設計變更主要都是產品最佳化,而且基本都是小的改動,這些小改動主要是基於提高產品價值來提升產品溢價,以此來控制後續設計變更的量。

當然,設計少變更,還必須建立在產品定位準確的基礎上。設計前置也需要專案定位的明確與執行作為保障,才能夠順利推進。

3、設計與工程成本等充分交圈,在專案前期充分“排雷”

許多設計人員,尤其是年輕的設計師,現場經驗較少,對施工不甚瞭解,不能充分思考到工地會遇到的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某專案示範區的設計方案指定了一種需從國外進口的白砂。由於工期緊張無法實現,最後只能變更方案,在國內尋找合適的材料替代。

設計需要一定工程工地,多去工地看看現場施工,對於施工團隊的施工手法和工藝也提前瞭解,同時加強與工程的溝通。

工程方面的問題在於,一些工程人員覺得審圖就是走過場,不提前研究圖紙,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抓問題點,審圖階段覺得圖紙ok,到了施工階段才發現錯漏百出,不僅耽誤了工期,也造成了成本浪費。

這工程與設計之間的交圈重點在於施工圖。一是合圖,所有建築資訊,建築結構,各專業點位在施工圖上充分體現。其次,雙方溝通確認好現場需要重點注意的節點和材料,以及工藝工法。空間間資訊、尺寸、材料等表達清楚,不出現諸如“刷乳膠漆”一類的模糊表述。

此外,設計也要有成本思維,設計階段的設計階段控成本並不等同於省錢,更重要的是以經濟合理的設計來達到成本管理價值最大化。在成本控制中,首先避免不計成本地追求設計效果,其次避免成本配置不合理導致設計品質下降,再者要將錢投放在能提升溢價的地方。一言蔽之,就是要敢省也敢花,會省也會花。在與成本充分交圈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在圖紙階段就實現成本的精準投放,產品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