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由 大嘴醬 發表于 影視2021-10-18
簡介影片中貫穿始終的文化、宗教與政治,也可以說是戰爭與和平,由內、外兩部分來呈現,內部分析要數人物的對白最為經典,更是體現人物關係,心裡活動的重中之重,其中猶太人中威望最高的,主人公猶大·賓虛與奴隸特麗絲的對白,最能體現作者對當時奴隸制時代不能

賓虛是真實人物嗎

話說《賓虛》是如何得到人們認可的,先避開不談這部作品多有深度,有多優秀,一個事件足以證明它的存在。《賓虛》1959版,會為成為史詩般的鉅製絕非偶然,在電影中四個版本包括2016年的翻拍,卻只有1959版的《賓虛》奪得了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一舉能拿11項獎項。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翻拍這部大作之前,首先要說電影翻拍的是路易斯·華萊士作品,深入去了解會發現,無處不體現了戰爭藝術與和平生存的矛盾。其次只是透過文字形式,運用想象力來表達生活與藝術,形式單一,恰好在19世紀30年代電影行業開始發展,《賓虛》很好的運用了電影的形式。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透過正反派恰當的人聲,歐洲中世紀的風格化音樂,保留完善的同期聲音響,消色以及遮罩某些人物面部的色彩,紅白相間的隱喻作用的服裝,真實且符合時代背景的化妝,遠全中近特多鏡頭,暗喻人物地位的景別,構圖技巧等因素的運用,來烘托出人物鮮明的性格,人物關係的發展,人物內心的轉變,故事劇情推動。文字是文化的載體,電影更是文化藝術形式的體現。這樣的作品可以獲獎,應該是當仁不讓的。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華萊士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次他和不可知論者羅伯特的交談,交談因為觀點不及對方,敗下陣來。這才四處雲遊學習,有了他對於生命與藝術、政治與宗教的見解,《賓虛》小說彰顯了他對內戰期間的無奈與嚮往平凡的矛盾,除了華萊士對角色性格和人物關係的鮮明塑造,還有對於宗教的深刻理解,人民的內心的信仰。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影片中貫穿始終的文化、宗教與政治,也可以說是戰爭與和平,由內、外兩部分來呈現,內部分析要數人物的對白最為經典,更是體現人物關係,心裡活動的重中之重,其中猶太人中威望最高的,主人公猶大·賓虛與奴隸特麗絲的對白,最能體現作者對當時奴隸制時代不能自由的見解,和對羅曼蒂克的情感的嚮往。“如果你不是新娘,我將與你吻別”賓虛說,“如果我不是新娘,就用不著說再見”特麗絲迴應,這種對於愛情美好的嚮往,你來我往,含蓄卻又不捅破窗紗的,朦朧的浪漫,也是作者別具匠心的細節體現。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全文出現兩次這種你來我往式的問答,一模一樣的場景和形式,同樣的心情和膽怯,第一次是賓虛的暗示,是因為她不喜歡對方卻要嫁給對方,而覺得不值得的試探。第二次賓虛的暗示,是不確定特麗絲是否已經結婚,而那個人不是自己而感到膽怯的試探。關於對白的內容,影片中還對映一種社會現象,酋長與梅瑟拉賭馬,最終兩人以“1000”金額的貨幣敲定了最終結果,誰曾想酋長話鋒一轉,“1000塔蘭特”,而不是梅瑟拉以為的“1000便士”, 要知道“塔蘭特”是質量單位,放在現在“1000塔蘭特”那可是5億美元,5億美元可是能買下四百多輛標配的勞斯萊斯。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對映的就是社會中那些商人,小到服務業,大到工商業。內部分析其二,主人公賓虛,內心的轉變,對於信仰的態度的轉變,自開始影片便奠定了基督文化,開餐前要先禱告,為賓虛堅定的信仰做鋪墊,淪為奴隸,及時拷上鎖鏈他依舊經常祈禱主的保佑,直到後來,賓虛在戰船上救了羅馬的執政官阿利烏斯,兩人漂泊在海洋中遇到羅馬戰船,才倖免於難。之後的賓虛就再也沒有祈禱上帝,獨自踏上了他的復仇之路。因為主在他心中不復存在,直到影片結尾,人們口中的救世主將被處刑時,他才看到救世主就是救過他一命的人,這才恍然大悟,這又引起了他內心對於信仰的第二次轉變。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說完內部分析,淺談一下外部因素有多重要,自從影片開頭和中場休息,所用的畫面是米開朗基羅《創世紀》中的其中一幅《創造亞達》,上帝造人的意義,也許在影片中的呈現,主要在於上帝對人類的救贖和自我救贖。外部分析其二,《賓虛》的基調奠定的相當成功,在19世紀60年代,服裝,演員,建築還原度很棒,從服裝說起,羅馬戰士的盔甲主要由由銀色和紅色組成,紅色隱喻了戰爭暴力,銀色則是強權政治,而貴族和平民主要以白色為主,象徵純潔、善良、美好的信仰。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其中梅瑟拉偽裝成好人想說服賓虛時,外白裡紅的衣服,暗喻著隱藏在善良中的暴力。影片中音樂的運用是相當成熟的,他有自己的一個大樂隊,樂隊指揮者至今為止獲得6次奧斯卡金像獎,17次提名,也是相當厲害,他叫米克羅斯·羅茲薩。歐洲中世紀的音樂,恢弘大氣,被他運用的淋漓盡致。最後影片中的鏡頭運用和消色處理也是非常獨到,因為那個時代特效很少近乎沒有,影片中為了體現上帝之子運用反打鏡頭,可以避過他的臉,影片結尾處上帝之子被行刑,也被打上了黑色半透明遮罩,若隱若現,如此看來,神秘感被烘托到極致。

淺談《賓虛》成為史詩的內外部因素,用溫情對映戰爭與信仰的矛盾

話說回來,19世紀60年代的作品可以這樣出色,戰爭藝術與和平生存能否求同存異的觀點,正在被世界文明的人民大眾所討論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