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由 經緯創投 發表于 影視2021-10-29
簡介References:1)《貧窮藝術不“貧窮”》,作者:孫玉潔2)《日常物的轉化——庫奈里斯的藝術觀念分析》,作者:蔡龍飛3)《貧窮藝術先驅雅尼斯·庫奈里斯作品“無題” ——沉默的詩意》,作者:周雪松4)《庫奈里斯的“十二匹馬”佔領曼哈頓G

深夜畫廊創始人是誰

關於現當代藝術的定義,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命題。

半個世紀前,一名青年人

將12匹馬牽入了位於羅馬的阿蒂科畫廊,並將這個行為稱為其藝術作品

,一時間給當時的藝術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與衝擊。

十二匹活馬,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它們呼吸、它們吃喝排洩,以鮮活的姿態挑戰著藝術的概念與邊界。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這名青年是雅尼斯·庫奈里斯(Janis Kounellis)。他1936年出生於希臘,並於1956年移居到羅馬進行創作。或許他也沒想到,自己的實踐在現當代藝術中留下了一席之地,人們後來將他稱為“

貧窮藝術大師

”。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在前段時間落幕的第58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Prada 基金會為這位已故兩年的“貧窮藝術家”雅尼斯·庫奈里斯舉辦了一場簡潔而充滿活力的個展。這屆雙年展旨在發現與感知藝術的社會功能,既包括快樂,也包含批判思維。正如本次雙年展總策劃拉夫·魯戈夫所言,“藝術可以成為我們的工具,幫助我們發現更多細微的感受並進行深入的思考”。

這位與中國頗有緣分的藝術家,在過去幾十年的藝術創作中,一直秉承樸素、遵循自然的美學原則,不斷顛覆藝術的邊界,在裝置藝術甚至現代藝術史上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一筆。

突破與創新,是藝術的通則。當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進入了藝術殿堂,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在哪裡?以庫奈里斯為代表的貧窮藝術想傳遞什麼樣的觀念?他們的突破創新又給後世留下了怎樣的影響?以下,Enjoy:

1

雅尼斯·庫奈里斯:

讓動物與廢墟成為藝術品

1917年,杜尚以一個命名為《泉》的隨處可見的小便器舉起了現代主義運動的旗幟,其“

藝術即是生活

”的口號向藝術與生活的界限發起了挑戰。

1936年,庫奈里斯出生於希臘,自出生起,便深受這樣的現代主義浪潮的影響。

20歲那年,庫奈里斯從希臘搬到羅馬,進入羅馬美術學院學習。起初幾年,他一直在繪畫,創作了他的符號和字母作品,叛離繪畫傳統——大的黑體字、箭頭或者數學符號,反覆書寫,“尺幅和房子一樣大”。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無題》(1960) 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ies Scotland

1960年,

庫奈里斯在首次公眾繪畫行動裡,

邊畫邊唱,畫成後的字母繪畫也當作樂譜來唱

。在庫奈里斯眼裡,社會是“完全沒有精確的框架”的片段,所以藝術也是片段式的,充滿戲劇性。

這些畫被評價家解讀為,“白色的背景缺乏固定畫面的作用,造成字母和符號漫遊於空間裡的錯覺,同樣的字母反覆橫寫,則產生韻律感和前進感,箭頭穿插其間,更加強了這種動感,

蘊含著生命的樂章

”。

後來,受皮耶羅·曼佐尼(Pierro Manzoni)和盧西奧·豐塔納(Lucio Fontana)等藝術家的影響,他的作品由繪畫開始大量使用現成的生活物品。1960年,庫奈里斯在烏龜美術館舉辦了第一場個展。

從1958年到1960年,他使用字母、數字、疊加印刷符號和道路標記,以達到顏色與畫面的空間延伸效果。這些作品清晰地展現了他的詩意表達,並實現了超越形態的藝術創作目的。

1960年代,雅尼斯·庫奈里斯開始借用動物進行藝術創作,以動物為媒介開創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1967年,庫奈里斯

以動物為媒介

。其後,庫奈里斯又將12匹活馬牽入了羅馬阿蒂科畫廊,引發轟動。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無題》(1967年)

庫奈里斯的大膽實踐也啟發了後輩藝術家們創作了許多同類的經典作品——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擅用牛、羊、鯊魚等動物作為藝術素材,目前是英國作品成交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愛用馬、鴿子、松鼠進行創作,被譽為國寶級的義大利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甚至讓松鼠“自殺”在辦公桌上。

“問題並不在於用了動物還是物品,

將活鸚鵡與烤漆鐵板作為裝置《無題》的一部分進行展出

。”庫奈里斯說,“我想用所有的手段,以實踐、觀察、孤獨、詞語、影象、

關鍵是藝術家用什麼樣的態度和角度來創作作品

。”

令人討厭之物迴歸詩歌

在庫奈里斯的藝術創作之中,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煤塊、仙人掌、速溶咖啡、廢棄麻袋、裝滿玉米的袋子、廢棄雕塑、石蠟燈、鐵片等,甚至是鐵路的軌道,都可能成為作品的主角。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無題(咖啡)》1989-1991(圖片來源: Tate, London 2019)

庫奈里斯似乎在用自己的一枚枚裝置藝術作品無聲對抗著“消費主義”橫行的物慾世界。

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數千年來的人類文明,現代工業和城市化的興起,疏遠了人與人的距離,社會對人們而言變得冷漠而陌生。與其他現代主義藝術先鋒一樣,庫奈里斯用作品隱喻地對社會進行批判與顛覆。

一組擺放有致的椅子,在空間內似乎在無聲地呼籲著: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沒有差別。藝術介入人類生活,批判社會對人性的壓抑。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以廢墟為材料

讓生活品進入藝術世界,讓廢墟成為藝術品,

2

正是因為庫奈里斯作品中

貧窮藝術是什麼?

,扛起了貧窮藝術運動的大旗,人們習慣將庫奈里斯稱為“貧窮藝術大師”。

“貧窮藝術”(Arte Povera)的概念在1967年由義大利的藝術評論家傑馬諾·切蘭(Gemmano Chelan)首次提出。當時在熱那亞的波特斯卡畫廊(Bertesca Gallery),切蘭組織了一場名為“貧窮藝術空間(Arte Povera Im spazio)”的展覽。切蘭用“貧窮藝術”一詞概括當時義大利年輕藝術家的藝術風格與創作方式,他在定義時指出了貧窮藝術

藝術本該被生活所取代

的根本特點。

以庫奈里斯為代表,這個以廢棄物與日常材料作為表現媒介的藝術流派,在1960年代悄然形成。不同於傳統觀念中藝術創作與高階、高雅、高成本相連的刻板印象,

用極平凡材料、反形式的藝術形態,反抗著古典藝術以審美為最高追求的形式

反商業的、獨斷的、平凡的和反形式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在庫裡奈斯的作品《無題》中,煤炭和木板車也組成了一幅作品(圖片來源:collection。sina。com。cn)

迴歸時代背景,貧窮藝術出現的時期正是蒸汽革命已將人類文明帶入新的歷史程序,而電氣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的時候。兩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大步向前,加之海外擴張與殖民等,源源不斷的財富流入了歐洲社會。不斷擴大的社會貧富差距、到處被宣揚的消費主義,以及人際關係的疏離化等等都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矛盾。

貧窮藝術中的“貧窮”二字,指代的卻並非是資金的缺乏,更多可以引申為“觀念派”之意。

“貧窮藝術”實踐者用最廉價、最樸素的廢棄材料進行他們的藝術創作。

這種基於自然元素與人造材料的話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對抗著藝術領域傳統刻板的精英主義和權威語言。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無題》1968年(圖片來源:Tate, London 2019)

這種抗爭也許略晦澀難懂,但卻是時代痛點的敏銳捕手,伴隨著激烈的個人主義。

在使用那些廢棄材料的時候,他們的目的其實在於挑戰和打破商業化當代畫廊的價值體系。用那些看似“生”、“原始”的材料,凸顯他們重量和結構的對比,以探究形體的本意。

從金屬、玻璃、麻布、瓷片,再到樹枝、石頭等,一切物品都有可能成為他們創作的繆斯。

以庫奈里斯為代表的貧窮藝術家們在實際創作中踐行著他們的時代訴求:重回簡單,拒絕複雜符號;身體和行為都是藝術,每一天都有意義;反藝術體系,探索空間和表達的關係;作品中要體現活力和能量等。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電車軌道》雅尼斯·庫奈里斯回顧展,格拉斯哥Tramway畫廊(圖片來源:artcns。com)

貧窮藝術對於整個藝術世界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打破了藝術語言的地位、現狀與表達形式,這在工業革命大步向前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這句庫奈里斯的名言一語道出了貧窮藝術所理解的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簡樸甚至廢棄品的使用,以動物為媒介,這些實踐都在討論著生活與藝術的關係。在越來越多的現當代藝術作品中,人們能感受到藝術不再是象牙塔頂尖觸不可及的事物,藝術與生活交融越來越多樣且深入。

庫奈里斯區別於後來激進者的地方或許是,“

藝術不再高高在上,創意大於一切,創作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

藝術本該被生活所取代

”。

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冒險

他不會去尋找公眾,他不在乎這個。

他自視為浪漫的理想主義者。

3

20世紀末,隨著東歐劇變、冷戰結束,世界雖總體處在和平發展中,但社會與文化的亂象卻也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下,

本質都是關於世界的探索:

。他繼續大規模用著他獨特的“材料詞典”,以“影象”與“主題”系列為主,去闡釋物品本真的魅力和傳遞出的意義。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彩璃牆》(圖片來源: Tate, London 2019)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無題》2005(圖片來源: Tate, London 2019)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這位73歲的“貧窮藝術大師”來到了中國,開始了他在東方語境下的新一輪創作。庫奈里斯選擇了北京居住人口最密集的社群之一——天通苑附近,作為其創作的工作室。即使那時已是七十多歲,庫奈里斯卻依舊堅持親力親為進行藝術創作,每天7點便起床工作,到晚上9點才結束一天工作。

在行動上,庫奈里斯也踐行了貧窮藝術的反消費主義特徵。他致力於將物質轉化為藝術,但在生活中他對物質的追求卻少之又少,簡陋的工廠與辦公室就可以成為藝術創作地。

在中國的兩年多內,庫奈里斯堅持深入體驗東方的日常生活,進行了無數的實地考察與材料蒐集,先後去過雲南、西安、上海等地。2011年,他在北京舉辦了名為“演繹中國”的個展。在展覽中,煤炭、鋼板、麻袋、木頭、陶瓷……這些熟悉的“廢棄”材料們和新語境碰撞出了不一樣的花火。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演繹中國》展(圖片來源:今日美術館 todayartmuseum。com)

那次個展,庫奈里斯憑藉多年的藝術創作功底與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將中國文化深入淺出地演繹出來。藝術與生活不是割裂的,他精準地把握住了現實、傳統、記憶和語境的內在聯絡。

庫奈里斯曾說,之所以選擇煤炭做作品,是因為煤本身有表現能力,在一個空間中會變成灰,材料本身有它的沉重感和內在的意義。煤、鐵等具有工業化時代的史詩含義,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變革。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家能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時代特有的變化。

瓷片、瓷碗、軍衣、女襯衫、天平等,那些“中國物”配之庫奈里斯慣常使用的鋼板背景,讓他的這系列作品展現出了一種特有的中國氣息,對當代中國藝術產生了“以舊翻新”的啟示意義。

諸如瓷片等所含的“實用非功利性”, 被其轉化成一種更高的“審美非功利性”,貧窮之物充滿了時間的隱喻,呼應了庫奈里斯對貧窮藝術的“戲劇感染力”追求。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雅尼斯·庫奈里斯在中國(圖片來源:art。ifeng。com)

物質本身就是語言和觀念。以庫奈里斯為代表的貧窮藝術大師們以日常生活之物傳遞著他們的獨立思考。而他們的觀念派實踐,也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影響到了某些現代的風格化創作。

與貧窮藝術差不多同時期的日本物派藝術(MONO-HA),與其理念遙相呼應。大量使用自然材料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徵。物派藝術大師在關注物體彼此關係的同時,把空間也歸入作品因素來考量,以最大程度降低表現內容的手段,來解釋自然的存在方式,從而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的真實性。

在美國,差不多同時期的反形式(anti-form)和後極簡主義(post-minimalism)也受到了貧窮藝術的一定影響。後極簡主義卓越女藝術家伊娃·海瑟,其在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Iterate》曾在紐約佳士得2007年春拍中拍得452萬美元。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

左:《Iterate》,拍得452萬美元;右:《Bochner Compart》,拍得306萬美元(圖片來源:artdesign。org。cn)

雖然各有自己的藝術特點,但這些藝術流派皆用實踐傳遞了“去形式化”的藝術理念,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

“藝術本該被生活所取代”,庫奈里斯說,“

不語卻有力量

”貧窮藝術的作品能夠提醒我們日常物品可以具有和高階藝術品同等崇高的地位,從而試圖召喚出全人類的共情,這是藝術所不該放棄的一項功能。

References:

1)《貧窮藝術不“貧窮”》,作者:孫玉潔

2)《日常物的轉化——庫奈里斯的藝術觀念分析》,作者:蔡龍飛

3)《貧窮藝術先驅雅尼斯·庫奈里斯作品“無題” ——沉默的詩意》,作者:周雪松

4)《庫奈里斯的“十二匹馬”佔領曼哈頓Gavin Brown畫廊》,藝術中國

5)《雅尼斯·庫奈里斯 打破時空的自由人》,南方人物週刊

6)《“貧窮藝術”大師庫奈里斯:看,我多像一個19世紀的革命者》,作者曾炎,三聯生活週刊(ID:lifeweek)

7)《什麼是貧窮藝術》,藝術與設計

8)《物派藝術——MONO-HA 》,作者:EIN

9)《“貧窮藝術”大師庫奈里斯作品特點研究》,作者:朱吟春

10)《藝術應該是被生活本身取代》,藝術與設計

11)《為何這位女藝術家是後極簡主義的靈魂人物?》,藝術與設計

12)《貧窮藝術先驅雅尼斯·庫奈里斯辭世 享年80歲》,雅昌藝術網,作者:張天宇

13)《“貧窮藝術”大師庫奈里斯在中國》,作者:楊潔

14)《庫奈里斯貧窮藝術的“中國性”呈現》,作者:劉悅笛

15)《葉永青:貧窮藝術大師Jannis Kounellis,一個時代的傳奇》 ,作者:葉永青,YT新媒體

庫奈里斯的後期作品就展現了新形勢下,對自己身份與新歷史背景相沖突的討論

何小鵬:創始人的全能是被逼出來的,不要讓“不瞭解”成為邊界

100萬+家庭使用者,四年連續翻倍增長,簡愛酸奶如何在乳業紅海中拼出一片藍海?

達里奧:我閱人無數,沒有一個成功人士天賦異稟

00後手機裡的秘密

霍鉑:6。8億拍賣高價背後的孤獨畫手

讓垃圾走進畫廊的貧窮藝術大師,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