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張頤武:“二舅”被質疑,精神內耗怎麼治?

由 環球網 發表于 影視2022-12-01
簡介《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影片近來在網路上走紅,“二舅”在艱難中跋涉努力的經歷不僅觸動了社會的敏感神經,也給予了人們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勵,但幾天後,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受到了質疑

精神敏感是怎麼回事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影片近來在網路上走紅,“二舅”在艱難中跋涉努力的經歷不僅觸動了社會的敏感神經,也給予了人們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勵,但幾天後,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受到了質疑。“二舅”故事的影片口碑幾天內在輿論場上過山車一般的遭遇,又從反面印證了現代人普遍面臨的“精神內耗”困境。

“二舅”故事走紅,“精神內耗”何以擊中現代人的痛點。首先,這一故事引發人們的共鳴和感動不是偶然。它觸動了現代人,尤其是和“二舅”生存狀態有巨大反差的年輕一代的情感。一方面,年輕人當下普遍面臨“精神內耗”的情緒狀態,比如對未來的迷茫,對工作的焦慮等等。雖然和幾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年輕人面對的挑戰在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挑戰和痛苦依然存在,如何處理這些具體問題,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仍然是不可迴避的課題。而“二舅”在艱難中不放棄,在困苦中不退縮,把自己平常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不是所謂的“讚美”苦難,而是一種在困難面前的頑強和擔當。這些讓他成為了一個平常卻讓人欽佩的人物,總的來說,“二舅”的生活態度對於現代人是有意義的啟發。另一方面,從“二舅”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今天中國年輕一代的父輩們曾經的艱難。年輕人常常認為自己比起前幾代人更不容易,但“二舅”成為一個超越脆弱和疲沓的精神符號,“二舅”的故事中展現出來的不是消極混世的人生觀,不是等待空耗的價值觀,也不是悲觀頹喪的世界觀,而是某種不被生活壓倒的更強大的力量。這些信念不是透過說教和勸諭,而是具體生動的個體生命傳達出來的,因而更具有生命力和價值。

然而,幾天的時間,“二舅”故事似乎出現了反轉。經過反覆質疑和討論,這個故事暴露出個別細節存在真實性的疏漏,這似乎構成了對於整個故事的某種衝擊。當下在充斥著各種虛幻表徵的時刻,人們最看重的就是一種本真的呈現,一種更為具體的真實性。人們希望從這樣的影片中獲得某種精神上的啟示和力量,找到走出“精神內耗”困境的鑰匙,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真實之上,惟其真實,才更有力量。只有“天然去雕飾”,才能更多地獲得人們認可。

從這個角度看,“二舅”影片的疏漏引發的批評是有意義的。這要求影片的製作者在每一個細節上都要經得起反覆推敲質疑,保證真切無誤。當然這種要求也讓我們在矯正了不確切的細節之後,認識到“二舅”的故事仍然具有的價值。有些言論認為由於這些細節的不真實,“二舅”的整個故事就都是虛假的,根本就不存在“二舅”這樣的人,把問題引導到不應該像“二舅”這樣努力上面。這就把對於這樣一個積極的故事應當更加真實的追求,變成了人生觀上消極的理由,讓關於真實的有價值的討論變成了又一場“精神內耗”式的自我否定。

對於 “二舅”故事的全面推翻,顯然無助於解決當下現代人的“精神內耗”困境。我們需要更真實的“二舅”,也需要“二舅”這樣人生展現出的努力與樂觀給予現代人走出“精神內耗”困境的力量。這兩者並不矛盾。我們所希望的並不是某種“精神內耗”的消極否定,而是一種面對未來的真實樂觀,這也正是“二舅”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發。(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