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由 喵心理 發表于 影視2022-12-10
簡介自我妨礙現象的干預策略1.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成績進行正確的歸因指導自我妨礙者往往對自己的學業能力不確信,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更可能求助於自我妨礙行為,而這又反過來會維持這種不確信,如此形成惡性迴圈,導致個體低成就

怎麼算是妨礙

時間不夠了,現在預習來不及了,我盡力了

“老師說了這裡會考”,“算了吧,反正也考不過”

我肚子疼,學不了……

越是到了考試之前,玩遊戲就玩得越兇。。。

以上這種情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見過,還記得我自己在高考前陷入了一個怪圈,覺得再怎麼努力也就這樣了,沒必要學習了,天天無所事事。

而在我大學期末考前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一到考試前就身體不舒服,後來學了心理學,終於知道答案了,原來這種效應叫做

自我妨礙

。這是一種為了迴避或是降低最後結果不好產生的不利影響,而提前採取的任何可以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的行動。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Berglas和Jones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簡單來說就是:

比如在學校裡,這是一個典型的能力評價情境,而考試分數是學校衡量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學生害怕努力後卻仍面對失敗,從而暴露自己能力的不足,因此,學生會透過“自我妨礙”建立起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

比如考前故意玩耍,一旦考試結果不理想,就把沒有複習等理由作為失敗的藉口,哪怕以沒有學到知識作為代價。如此一來,失敗的原因就會外化為缺少複習時間、身體不適或者其他人導致自己不想學習等,而不是能力差。

又或者,可以聲稱自己考試中身體不舒服、考試卷太難、周圍環境太吵等,從而就把失敗的原因外化了。如此“假不想學”或者“學不了”就能夠事先為自己考不好找到解釋基礎,相反地,如果考好了,還可以體會到自己能力上的優越感。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假勤奮”:表面努力

買了很多的資料,但是沒多少看了;制定過高的目標,但是差距太大;每天似乎都學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對於收穫卻很模糊……

學生的表面努力往往主要有以下表現:

1.制定過高的目標和過於宏大的學習計劃

做出表面努力的學生往往目標過高,且多而遠大:在一段較少的時間內希望同時明顯提高多門學科的成績,考上某重點大學,或是購買很多的資料想快速學完等。但是這些多而要求過高的目標一旦不能實現,就會產生焦慮、氣恨等不良情緒。

他們制定宏大的學習計劃,甚至原定計劃沒有完成,卻仍然不斷地制訂新的計劃,以幻想自己可以完成製造一種進步的錯覺,計劃變成了緩解焦慮,振奮自己的工具。

但是由於計劃實現的難度過大,學生在執行中會有無法控制結果的無力感,進而拖延、牴觸、低效,最終現實自我被擊垮,理想自我又透過制定新計劃來獲得虛幻的滿足,形成了努力焦慮連鎖,自卑感和無助感加劇。

這些現象是由於學生處理不好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關係,沒有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原因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等環境給予了過度的期望,建立了不切實際的理想自我。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2.認知過於悲觀,對自我實現的定義過於狹隘

做出形式努力的學生往往會有一些悲觀的認知,諸如如果考不上一本就完蛋了,人生沒有希望了等不合理信念。

他們對自我實現的定義過於狹隘,比如認為只有考得好才能實現自我價值。這可能與學校和家庭內部灌輸的“分數決定論”有關,對於自我概念和三觀建立尚未完全的學生們而言,就容易形成只有考好了才有出息的錯誤信念。

3.重結果,輕過程,對知識的學習指向人際關係,對知識本身的興趣不夠

做出形式努力的學生注重結果,這就導致他們無法享受學習的過程,缺少深入思考和學習策略。比如沉溺於題海戰術,對於許多沒有真正弄明白的問題當作理解之,厭惡枯燥的學習過程等等。

有些學生的學習只是為了保持長者們(如教師、家長)或集體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要把學習或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

比如一味地在朋友圈或空間展示自己的努力或在他人面前表現努力的樣子,但是他們做出“努力”只是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同,指向人際關係。在這些表現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知識本身,為了追求學習結果的學習效果往往是不佳的。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自我妨礙現象的干預策略

1.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成績進行正確的歸因指導

自我妨礙者往往對自己的學業能力不確信,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更可能求助於自我妨礙行為,而這又反過來會維持這種不確信,如此形成惡性迴圈,導致個體低成就。

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成績低歸因於能力低,而對於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的個體,教師要製造成功機會並及時歸因為學生的能力高。

透過一系列反饋和及時強化,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方式,減少學生由於焦慮而採取的自我妨礙現象。

2.教師要向學生所持的不合理信念發起挑戰,並且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自我概念

教師要告訴學生自我妨礙是一把雙刃劍,短期內可以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減少失敗對自己的打擊。

但從長遠來看,自我妨礙減少成功的可能性,形成惡性迴圈產生自卑。然後向學生提出合理的觀念,即正確認識、客觀看待自己,調節好心態,直面挫折和挑戰。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3.教師要採取有性別差異的教育措施

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使用行為式自我妨礙,但他們在聲稱式自我妨礙上並不存在差異。此外,男性化的角色模式也能促進自我妨礙行為。

Carolyn Jackson認為,在學校中男生更希望被人認為具有男子氣,因此,他們用吸菸、酗酒、沉迷遊戲、搗亂等行為來表現自己的男性化角色。對於這些現象:

首先,教師在工作中要認真分析男同學吸菸、酗酒、沉迷遊戲、搗亂的真正原因,在管理中採取有性別差異的教育措施;

其次,對於他們學習的結果不要進行涉及個人能力的評價;

最後,在歸因上要強調內部努力因素,鼓勵學生透過自身努力取得相應的成績。

4.調整評價機制,對於學困生要進行個性化的輔導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閃光點,教育者要採用全面性、發展性、過程性的的評價機制,減少由於單項評價帶來的評價性威脅,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

另外,對於學困生要進行個性化輔導,找出他們的閃光點,以點帶面來肯定他們的能力,並鼓勵他們透過努力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促使他們樹立信心。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表面努力“的干預策略

1.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時間管理策略和學習計劃

做出表面努力的學生往往覺得時間不夠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時間管理策略。另外,要引導學生制定可控的計劃,而不是制定很遠的、宏大的計劃。

2.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

教師要與學生溝通,找出學生身上存在的悲觀和狹隘的信念,並讓學生知道這些信念的荒謬性。讓學生認同現實的自我,而不是讓理想自我成為現實自我的評判者。幫助學生認識、評估、接受自己,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

3.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學會深度思考,拒絕“行為勤奮,思維懶惰”

有的學生空有忙碌的姿態,卻沒有透徹的深思。

他們買很多資料,但只是以此獲得進步的感覺,或者“熬夜苦讀”,如果沒有好的結果,就會深陷於否定自我的怪圈。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提供學習策略,強調深度思考的作用。

心理學:越臨近重要事情越不想努力,這是“自我妨礙”在阻止你

4.教師要尊重、愛護和了解學生,同時要改變教育教學方法

有的學生學習指向人際關係,可能是由於家庭給予了過高的期望或者學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首先,教師要積極與這些學生的家長溝通,幫助家長建立對孩子正確的期望;

其次,要尊重、愛護和了解學生,知道學生真實的想法;

最後,教師還要改變教育教學方法,善用舉例、打比方、學科融合、建立知識網等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

-end。-

作者:喵心理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立即刪除

從心理角度帶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溫度的文字書寫所感所思所悟,願能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