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由 華中農業大學 發表于 影視2022-12-11
簡介▲師生們在野外取樣自2008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專案“我國土系調查與《中國土系志》編制”啟動以來,華中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蔡崇法教授、王天巍教授等先後帶領近20名研究生完成了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土壤分類研究工作

中國土壤分類是系統分類嗎

近日,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其中,由華中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王天巍教授、陳家贏副教授、張海濤副教授、王軍光副教授共同參與,蔡崇法教授全程指導的《中國土系志·湖北卷》和《中國土系志·江西卷》位列其中。

而這項成果展出的背後,卻是一段華中農大師生14年接力奮鬥的動人故事。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中國土系志》(湖北卷)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湖北省土壤母質分佈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中國土系志》(江西卷)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江西省土壤母質分佈

長期以來,囿於土壤分類研究的龐雜性和基礎性,土系鑑定工作在我國一直處於空白狀態。

土系是土壤型別的基層單元,也是屬性表述和記錄的最小“個體”,土系志可以通俗理解為給土壤建立“個人檔案”。

每個土系的鑑定過程十分複雜,編制者不僅需要具備較強土壤學、地學、農學、測繪學等專業知識,還需要有強壯的體魄和吃苦的毅力。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師生們在野外取樣

自2008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專案“我國土系調查與《中國土系志》編制”啟動以來,華中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蔡崇法教授、王天巍教授等先後帶領近20名研究生完成了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土壤分類研究工作。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湖北天嶽系典型景觀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湖北天嶽系土壤剖面

該系列工作耗時14年,累計行程逾5萬公里,共計調查了378個典型土壤剖面,採集了近2000個土壤樣品,獲取了近40萬個成土因素、土壤剖面形態和土壤理化性質方面的資訊。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江西筆架山系典型景觀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江西筆架山系土壤剖面

相關研究成果最終形成了《中國土系志·湖北卷》和《中國土系志·江西卷》,共計116萬餘字,包含了222個土族,新建301個土系資訊,是“中國土系志系列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土系志》叢書是我國首部基於定量化標準和統一分類原則,覆蓋全國範圍的土壤系統分類科技專著,是中國土壤分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王天巍教授(右一)在烈日下采樣

作為此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王天巍教授一直對土壤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年,在蔡崇法教授的引薦下,他欣然加入了專案研究,一干就是十餘年。

他回憶說:“從古代‘五色土’劃分起,我國對土壤分類的認知在歷史上長期領先於全世界。但近現代,逐漸與西方國家拉開了比較大的差距。作為從事土壤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我們不甘心落後於發達國家,也很希望為熱愛的學科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風餐露宿,挑燈夜戰

和許多守在實驗室裡的科學研究不同,土壤分類學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野外取樣工作,而野外取樣的生活遠比想象中艱辛。起早貪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這些場景,對土壤分類學科研工作者而言再熟悉不過。

2014屆博士畢業生陳芳是最早參與此項研究的學生之一,她回憶說,在野外摸爬滾打,常年的風吹日曬,女同學們的面板都變得黝黑粗糙,為了節約時間和經費,大夥的午飯都靠吃乾糧解決,晚上住宿也會撿最便宜的住。

記得住的最便宜的一晚,是在村裡花10塊錢租了個空房子,大家打個地鋪就湊合了一宿。還有一次,因為挖土弄得滿身是泥,晚上住宿時還被酒店拒之門外。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王天巍教授帶領同學在農田裡取樣

土壤取樣過程十分艱苦,偶爾也會遇到各種危險。山林裡的毒蛇、水稻田的螞蟥都給大家留下過深刻的印象;扭傷、擦傷、曬傷更是家常便飯。

王天巍教授記得,一次和團隊老師帶著同學們去採集鄱陽湖洲灘土壤,灘塗上的蘆葦叢有兩米多高,人鑽進去就不見影。取樣結束時,天已經全黑了,加上湖水上漲,來時踩出的痕跡都被淹沒,返程變得異常艱辛。師生們在黑暗中提心吊膽地摸索前行,一不小心就迷路了。經過好幾個小時反覆摸索,接近半夜,大家才平安返回出發地。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師生們在崇山峻嶺中取樣

土壤分類學研究特別講究團隊協作。平日裡,師生們總是組團出行,從前期資料準備,到現場挖土、取樣,再到後期資料分析與資料整理,往往需要大家分工協作。也正因如此,王天巍、張海濤、陳家贏、王軍光等老師和20餘名研究生常年聚在一起,穿梭於崇山峻嶺、奔走于田間地頭。

師生們一起分享“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欣喜,一起體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浪漫。師生關係顯得尤為融洽,感情更加醇厚。

華中農大20餘名師生接力14年,幹了這件事

▲蔡崇法教授帶領學生去野外調研

蔡崇法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完成,離不開師生們十餘年如一日的付出。作為土壤學基礎中的基礎,參與的所有人都是本著一腔熱愛參與其中,也培養了青年工作者對科學的奉獻精神,亦能鼓舞更多科研工作者們甘坐冷板凳、向著國家發展需求砥礪前行。”

文 | 匡敏

供圖 | 蔡崇法 王天巍

編輯 | 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