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筏子客眼中的渡口變遷

由 青海日報 發表于 影視2022-12-13
簡介相比羊皮筏子,牛皮筏子製作精細,在官亭一帶通常由寨子村的村民製作,是渡河時的主要運輸工具,一般承載的人較多

羊皮筏子為什麼不用船

筏子客眼中的渡口變遷

村民張公尕吹羊皮筏子的動作。 本報記者 祁宗珠 攝

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與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大河家鎮之間的黃河上,有一個古老的渡口,叫臨津渡。臨津渡自古至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我省重要的南出口之一。

站在臨津渡口,看見來往兩地的車輛川流不息,路兩邊商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上世紀80年代末,一架水泥鋼筋築成的橋,結束了兩地群眾靠“筏子”渡河的日子,自此黃河水面上承載運輸的千百年的“筏子”也消失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

今年75歲的郭忠良是民和縣官亭鎮河沿村人。河沿村位於黃河邊上,緊鄰官亭臨津渡口。當年,郭忠良以及他的祖輩們,在渡口上擺渡過河。擺渡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牛皮、羊皮筏子,靠擺渡為生的人被稱為“筏子客”。郭忠良說,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學會靠筏子渡河。那時,逢年過節到大河家購買東西時,他隨身攜帶羊皮筏子渡河,買完東西又渡河返回。

渡河需要勇氣、更需要本領。在郭忠良的印象裡,他小的時候,村裡的小夥子們基本會游泳。每到夏天,大人們帶著小孩到黃河裡學游泳。等學會游泳了,大人們才教孩子靠羊皮筏子渡河。

時間久了,郭忠良儲存完好的羊皮筏子不慎丟失了。從郭忠良和村裡的另外一位老人張公尕的講述中,我們依稀瞭解到羊皮筏子製作的基本過程。張公尕說,渡河的筏子有兩種,一種是牛皮筏子,另外一種是羊皮筏子。相比羊皮筏子,牛皮筏子製作精細,在官亭一帶通常由寨子村的村民製作,是渡河時的主要運輸工具,一般承載的人較多。羊皮筏子一般是家庭自己用的。

上世紀50年代,年僅十八九歲的郭忠良就開始跟著父親擺弄羊皮筏子。郭忠良說,羊皮筏子用的皮袋必須是山羊的。相比綿羊,山羊的皮子硬,浮水效能好。使用時,充足氣,紮好口,推入水中,羊皮袋綁在身上就可以了。但那時有個規矩,再好的羊皮筏子,使用3年就必須更換,以防發生意外。

在張公尕的印象裡,渡河最刺激的當屬牛皮筏子裡裝人的運輸。張公尕說,將人裝入牛皮筏子中,充足氣,紮好口,推入水中,水手伏在皮袋上面用手劃遊泅渡過河。雖是十分鐘的時間,但裝在皮袋裡面的人心驚膽戰,遙想那時渡河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兒。

“先交錢,後上筏子。”張公尕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擺渡單人的大牛皮袋需要兩名水手。如果是大型的牛皮筏,就需要八名水手,一次可運載二十多名乘客。擺渡一名乘客能掙到一毛錢到兩毛錢。

過去,兩岸的群眾靠筏子來往。後來,載人運物有了一條長達15米、寬約10米的大船,靠粗壯的鋼絲繩擺渡。1988年,古渡不遠處修建了一條大橋,木船擺渡停止了,奇特的羊、牛皮筏子更是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步伐中謝幕了。

郭忠良說,黃河大橋建成後,兩地的交往更加頻繁了,乘車不用幾分鐘,就到對岸了。

如今,黃河臨津古渡上只留下了石鎖、鐵索等遺蹟。雖然顯得有些落寞,但看到黃河大橋上車來車往,古渡重現往日的繁忙。

作者:趙俊傑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