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新刊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1年第3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由 書目文獻 發表于 影視2022-12-27
簡介考察“舀取”義動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佈後發現,上古到近代唐宋時期“舀取”概念場主導詞一直都是“挹”,“舀”雖見於《說文》,但用這個字形表達“舀取”義的確切文獻用例卻始見於兩宋時期的《五燈會元》,兩宋以前用“舀”的地方一般寫成“抭”“揄”這兩

古籍提要怎麼寫

新刊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1年第3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本期目錄

新刊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1年第3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

姚磊

/

北大藏漢簡《趙正書》新釋九則

摘要:《趙正書》記載了秦始皇“柏人而病”,可能是在今山東、河北交界一代,秦始皇身體出現不適。秦始皇“惡言死”以至於大臣也無法談論,導致只能他自己主動提及。李斯言“不仁者”,表達自己會為秦始皇獻出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的心意。《趙正書》簡文中的“恐大臣之有謀”有指示蒙毅的可能。荊軻刺秦之事,《趙正書》認為燕王喜對派遣刺客之舉負有責任。簡文“弱勝強”的理論出自道家,子嬰對諸子思想都有吸納。簡文“王之約”所指是“秦王窮困”之意。李斯“變古亂常,不死必亡”的言論是其無奈之舉。簡文中的“外謀”指的是離心叛變不忠於職守的謀劃。

黃威

/

同書異名、同名異書現象新探

摘要:同書異名為命名者使用不同的摹狀詞為同一部書命名而產生;同名異書則是命名者為不同的典籍命名時選擇了相同摹狀詞的結果。避諱、商業行為、個人喜好,以及稱引書籍時的隨意性均可能導致同書異名;同名異書則與四部典籍自身的類別屬性密切相關。一部典籍異稱的多少通常與該書影響力、流傳範圍成正比;而那些影響小、傳播不廣的書籍,更容易出現同名異書現象。使用者為了區別同名異書的典籍,有時會給它們重新命名,從而導致了同書異名現象。

熊茂松,曹麗花

/

論三峽舊志所載石刻文獻及其價值

摘要:明清以來的三峽舊志登載了本地大量的石刻文獻,這些石刻文獻主要分佈在三峽地區腹地奉節縣的長江峽口石壁、萬縣的天子城和岑公洞、雲陽縣的龍脊石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有《宋中興聖德頌》《天城石壁記》《大寧監創築天賜城記》三種。三峽舊志所載的石刻文獻有助於我們研究三峽地區的歷史,彌補正史的不足,認識三峽地區重要的軍事地位、書法藝術成就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等。

謝漢卿,邢萬里

/

日本九州大學所藏《異國船漂著記》所涉“漂流筆談”考述——兼及“偽漂流事件”與幕府的應對

摘要:九州大學所藏福岡藩黑田氏舊藏抄本《異國船漂著記》,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未公開刊行。該書主要介紹了1714年南京船與1718年咬留吧船漂流事件始末,對了解18世紀早期幕府處理漂流事件有史料學意義。該書輯錄了一份“漂流筆談”,為1714年“長崎港十五番南京船”返航途中遭遇漂流事件時船主鄭恆振與日本福岡藩三名官員透過筆談進行交涉的檔案。17世紀末至18世紀早期,以“漂流”名義進行走私貿易的“偽漂流事件”時有發生。對該“漂流筆談”進行考述,對於考證幕府打擊走私貿易以及日本對漂流船隻救助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黃毓芸

/

論清代顧廣圻校勘《華陽國志》

摘要:清顧廣圻曾兩校《華陽國志》,其一為廖寅刻書擔任校讎之役而中途辭去;其二為孫星衍校書,成果後借予廖寅。顧氏校語今見於清廖刻十二卷稿本及清乾隆四十六年李調元刻《函海》本。顧校《華陽國志》以“不校校之”及審密求精為宗旨,他的校勘靈活運用“校法四則”且考訂周詳,版本選擇尤重宋刻,善於總結誤例、觸類旁通,代表了清代《華陽國志》校勘的最高成就。

唐飛

/

標點本《資治通鑑》勘誤5則

摘要:本文以中華書局標點本《資治通鑑》(2012年第2版)為依據,對其中兩晉南北朝時期,有關人物關係的5處錯訛進行勘誤。

解樹明

/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辨證舉例

摘要:民國年間由眾多知名學者纂修的《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迄今最大的一部古籍解題性目錄學名著,著錄古籍約三萬四千種。《續提要》因未作最後的統一修改潤色工作,所以不免存在訛誤之處,今就筆者研讀所見《續提要·經部》數十條訛誤,選其重要者,予以分類舉例辨證。

魏爽

/

災害危機中的政治重塑與吏治振興——以漢代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在災異說理論化的兩漢時代,自然災害和異象被賦予了政治和人事的內涵,災異的劇烈和頻繁,常常使漢王朝陷於災害危機和政治文化危機之中。漢代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和政權的長治久安,透過帝王自譴、納諫求言及拔擢賢良等務虛策略和反貪崇廉、加強考課、申飭官吏履行職責、嚴厲懲處救災失職官員等吏治振興之舉,進行政治重塑以挽救危機。實際上,災異亦往往成為漢代改良政治的契機,上述舉措對保障荒政實施的有效性、減輕災後損失、肅清吏治、穩定政治執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王瑞

/

睦州詩派對家鄉風物之塑造——以李頻睦州山水詩為例

摘要:詩人李頻共有六首詩歌與故鄉睦州密切相關。在前代唐人已對睦州山水的典型風貌有了程式化的描繪後,以李頻為代表的睦州詩派對此有了不少新的塑造。本文前半部分考察這些詩歌的寫作原委。後半部分研究李頻詩歌描寫睦州風景的特別之處:基於睦州詩人豐富的當地生活經驗和鄉土文化的認知,李頻寫作睦州山水詩時,尤重細節化、生活化和時序性的文學呈現。

邵萬寬

/

從清代文獻記載看江蘇文士與鹽商的食生活

摘要:清代,江蘇人文薈萃,商賈雲集,自然條件的優勢,使得商業的發展並帶來了飲食市場的繁榮。這時期江蘇飲食文化的最明顯的特點,即是文士和鹽商兩個特殊的群體,在各自的食生活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和美味的追求。

田彧

/

莊存與對周公形象的重構

摘要:在漢唐經義系統中,周公稱王攝政、東征諸事本無疑義。但宋代以來,君權日盛而臣位益卑,權臣越來越不能被接受。反映在經學上,則是對周公稱王攝政等權臣舉動的質疑。於是自蔡沈《書經集傳》始,宋人開始對周公的形象進行改造,磨去其任意自專的權臣形象。清代莊存與的《尚書既見》、《尚書說》二書,便是在蔡氏《書經集傳》的基礎上對周公形象的繼續改造。莊氏透過辨正周公不曾稱王攝政,周公並未主持東征,周公並未僭用天子禮樂三事,改變了周公不待君命、任意自專的權臣形象。同時,為了不降低周公的聖人地位,莊氏又透過凸顯周公之於管蔡的兄弟之情、周公對成王的感化二事,凸顯了周公在道德上的完美。

李吉品,劉洋

/

顧愷之《論畫》審美研究

摘要:本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畫論代表人物——顧愷之的著名著作《論畫》為研究物件,分析顧愷之的著名理論對當時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以及後世繪畫理論和審美的影響。顧愷之現存畫論著作主要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臺山記》等,奠定了中國繪畫審美的基礎。

肇雅琦

/

明末茅瑞徵行實與著作考略

摘要:茅瑞徵,歸安望族茅氏之後,茅坤從孫。為官二十載,著述頗多,尤通軍政。目前學界對其研究仍較薄弱,多為轉引其著,或研究茅氏家族時捎帶涉及。本文從茅瑞徵家族背景、生平事蹟、著作情況三方面加以考證,力圖釐清茅瑞徵的成長、入仕、退隱線索,明晰茅瑞徵作品的流存情況。

張影,鄔曉東

/

清代名士周儀暐年表

摘要:清中葉毗陵名士周儀暐,字伯恬,號惟雒山人,清代江蘇陽湖縣人。與張惠言、張琦、莊綬甲、陸繼輅、陸耀遹、祝百十、祝百五、李康齡、李兆洛、洪飴孫、劉逢祿、惲敬等為“同心草堂諸友”之一。本文運用檔案、族譜、別集、方誌等材料,考證周儀暐科舉、交遊行實,勾勒出其生平仕履及家世概況。

李永春,劉單單

/

“舀取”概念域成員歷時演變與共時分佈

摘要:“舀取”概念域上覆蓋著“舀取”義動詞。漢語史上表達“舀取”義的動詞主要有“舀/抭/揄”“挹”“酌/勺”“抒”“扱”“?”“掗”“?”“搲/?/挖”“撇”等。考察“舀取”義動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佈後發現,上古到近代唐宋時期“舀取”概念場主導詞一直都是“挹”,“舀”雖見於《說文》,但用這個字形表達“舀取”義的確切文獻用例卻始見於兩宋時期的《五燈會元》,兩宋以前用“舀”的地方一般寫成“抭”“揄”這兩個字形。元代“舀”在口語文獻中用例顯著增長,成為“舀取”概念場主導詞。明清時期在口語文獻中“舀”的用例迅猛增長,其主導詞地位更加鞏固。現代漢語方言中“舀”的使用地域範圍最為廣泛。“舀”對“挹”主導詞的替換。

宋琳

/

《說文》同形偏旁歸屬異部現象探研

摘要:透過對《說文》同形偏旁歸屬異部現象的梳理,闡述《說文》中許慎述及的立部屬字原則“同條牽屬,共理相貫”“共理相貫”是核心、是主旨,在“共理相貫”的基礎上考慮“同條牽屬”。過去往往因為《說文》是所謂形書,強調“同條牽屬”“據形系聯”,而對“共理相貫”的特徵揭示不夠。

呂朋林

/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序》校注

摘要:《刊謬補缺切韻·序》是難得一見的音韻學文獻。作者王仁昫在序中記述了他編寫《刊謬補缺切韻》的動機和過程,肯定了陸法言《切韻》的優點,指出了陸書的不足,並把自己的《刊謬補缺切韻》與之比較,說明了勘正、增補的要點。序文字身比較難懂,加之音韻學又比較專門,故加今注,併力求註文淺易曉暢。

江叔維

/

民間歷史文獻俗字改不改?——《福建宗教碑銘彙編》出版札記

摘要:民間歷史文獻中存在大量簡化俗字,在數字化過程中,學術界普遍希望保持原貌,出版界則習慣予以規範統一。在編輯出版《福建宗教碑銘彙編》叢書時,我們發現,民間歷史文獻俗字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文字價值,能為制定和理解語言文字規範、編制大型字書和計算機字型檔提供文獻依據,應該儘量保留;但不等於全部照搬,確認俗字要有數量支撐和文獻旁證,對違背漢字構造原理和演變趨勢的訛字應予更正,對古俗字與新簡字、文獻原字與編者撰字應作區別。

唐明貴

/

明代《論語》詮釋研究綜述

摘要:明代《論語》詮釋,上承宋元之餘續,下啟有清一代之端倪,具有自身的時代特色。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論語》進行了各具特色的闡釋、利用和發揮,建構了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同時他們對《論語》的闡述、利用、發揮,又促進了《論語》學的進一步發展與興盛。後世學者對這一時期《論語》注本的研究,既有宏觀的通史類、斷代史類著作,也有微觀的個人著作的探討;既有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也存在著某些可以補充和完善的地方,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1年第2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