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獨家連線 |“人類或許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影視2023-01-09
簡介”地球連線|對話美國哈佛大學自然科學教授亞伯拉罕·勒布 (Abraham Loeb)目前對星際訪客的來源仍知之甚少,人類或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新京報:2019年,你和學生在瀏覽NASA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目錄時發現了CNEOS2014-01

如何判斷足球兩隊名氣

五年前,從其他恆星系造訪太陽系、名為“奧陌陌”的雪茄狀星際天體引起了不少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興趣,它被認為是造訪地球的首個“星際來客”,一時名聲大噪。

然而,在今年11月初,《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指出,早在2014便有一顆流星造訪地球,比著名的“奧陌陌”早3年。研究人員認為,此類星際訪客或許每十年闖入地球一次。

2019年,時任美國哈佛大學天文系主任亞伯拉罕·勒布 (Abraham Loeb)和學生阿米爾·西拉吉(Amir Siraj) 瀏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的資料庫,原本想看看能否找到與“奧陌陌”相似的天體,這時一個命名為CNEOS 2014-01-08的天體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勒布和西拉吉在研究後確認這顆流星的確來自太陽系外。2022年3月,美國官方證實了勒布和西拉吉的發現,CNEOS 2014-01-08也由此成為迄今已知的地球首個來自星際空間的訪客。

11月16日,新京報記者專訪美國哈佛大學自然科學教授亞伯拉罕·勒布 (Abraham Loeb),勒布也是哈佛大學目前為止任期最久的天文學系主任(2011-2020)。

勒布表示,這些星際天體就像是其他星系送來的包裹,透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為人類瞭解宇宙開啟一扇新的窗戶。“如果以戲劇作比,人類上場的時間很晚,也並不站在舞臺中央,這出宇宙大戲也不圍繞人類展開,我們最好找到其他演員告訴我們這齣戲到底在講什麼。”

地球連線|對話美國哈佛大學自然科學教授亞伯拉罕·勒布 (Abraham Loeb)

目前對星際訪客的來源仍知之甚少,人類或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

新京報:

2019年,你和學生在瀏覽NASA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目錄時發現了CNEOS2014-01-08,是什麼激發你想要研究這份目錄?最初的研究目的是什麼?

勒布:

2017年,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由位於夏威夷的望遠鏡發現,它距離地球達到了地日距離的六分之一。它的移動速度非常快,無法被太陽(引力)束縛。這就是被報道為首個星際來客的“奧陌陌”,它在夏威夷語裡的意思是“偵察兵、信使”。

2019年,我受邀參加關於類似流星、隕石的電臺採訪。我想對這方面瞭解得更多一些,同時發現美國政府編纂了一份流星目錄,所以讓學生去瀏覽這些內容,看是否還有移動速度極大、不受太陽束縛的天體。由此,我們發現了這個於2014年1月8日降落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岸100英里處的流星。我們就此寫了一篇論文,幾年後,美國太空司令部確認了我們的結論,他們99。999%確定,這個流星確實來自太陽系之外。除此之外,我們還注意到2017年3月的一顆流星,它比“奧陌陌”還要早半年。

獨家連線 |“人類或許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

11月16日,新京報記者對話美國哈佛大學自然科學教授亞伯拉罕·勒布 (Abraham Loeb)。圖/地球連線截圖

新京報:

這些星際來客主要有哪些明顯的特點?

勒布:

它們看起來都不同尋常,根據資料來看,它們在地球低層大氣中爆炸,它們不僅比鐵還硬,比目錄中其他272顆太空岩石都要堅硬。它們看上去就是異類,即便它們是自然產生,其來源一定也與太陽系十分不同,它們的物質組成非常堅硬。

另外,人們應該把這些流星和“奧陌陌”區分來看。流星會撞擊地球。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張漁網,它在太空中移動並收集魚。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流星與地球相撞後在大氣層中燃燒,我們能看到相撞產生的火球,所以這些流星的大小差不多以米為規模。而“奧陌陌”大約是它們100倍大,足球場大小,形狀與眾不同,基本上是平的。因為我們僅能透過陽光的反射,才能看到一個不與地球相撞的星際天體,所以它需要非常大,才能被觀測到。

這些星際來客都暗示著,我們並不瞭解它們的來源。我很想弄清楚它們究竟是否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想象一下我們發射到星際空間中的航天器,如果在十億年後的某天,它們與其他星球相撞,也會形成流星,或者反射該行星主恆星發出的光。如果其他星球上的科學家也像我們這般好奇,他們可能會藉此發現人類文明。

獨家連線 |“人類或許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

美國哈佛大學自然科學教授亞伯拉罕·勒布 (Abraham Loeb)。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

透過對岩石此前的路徑進行建模,並評估其與太陽系內行星引力之間的相互作用,你們證實它的確是目前首個來自太陽系之外的“訪客”。能否用通俗的語言談談這個發現對人類的意義?

勒布:

一切科學研究都基於切實證據,瞭解現實的唯一方法就是收集資料。我現在能說的是,由於目前幾個星際來客看起來如此不同尋常,其中甚至可能有來自其他文明的探測器。想要弄清楚這點,我們需要收集更多證據。

從可能性來說,如果我們最終能找到來自其他文明的科技產物,這將改變人類的未來。他們的科技不太可能與我們擁有的科技相似,或要比我們先進得多。現在被用於日常手機、電腦的量子力學僅在一個世紀前被發現。

雖然我們或許無法立即弄清楚他們的技術基礎是什麼,但它可以給未來發展賦予新動力,改變我們的觀點。我們不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不僅有另外一個孩子,我們還可以從這個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另外,縱觀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恐怖災難,好像總是源於一部分人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越。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比我們更先進的文明,這將讓我們感到謙卑,作為人類物種能以尊重的態度彼此對待。

論文結果等待三年才被證實,未來將去流星墜落海底考察

新京報:

你們在2019年已經得出了相關結論,但科學期刊一開始拒絕發表你們的論文,論文結果等待了3年時間才被官方證實,這背後的故事是怎樣的?

勒布:

的確如此,我們在2019年3月提交論文,但評審、主流天文學家看過後表示,他們不相信美國政府資料,因為它沒有誤差棒(error bar)、沒有不確定度(uncertainty)。美國政府當時沒有公開不確定度的原因在於,雖然流星本身並不是機密資訊,但用來監測流星的感測器是機密的。美國政府花了3年的時間才站出來發聲,指出不確定度非常小,所以我和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他們還允許公佈了有關流星燃燒的資料。這些都激勵我們去海洋考察,深挖海底以弄清楚它的碎片到底是什麼。

獨家連線 |“人類或許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

2017年科學家觀測到的星際訪客“奧陌陌”。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

你們未來還有哪些針對星際來客的研究計劃?

勒布:

一年多以前,我建立了“伽利略專案”,我們計劃做一次考察,收集2014年那顆流星的碎片,檢測其成分。其次是繼續識別天空中出現的不明物體,明確它們的身份。

在等待的3年間,我們開始研究發現這些流星意味著什麼,太空中有多少這樣的星際來客,這又代表著什麼。我們發現相較於太陽系內部的流星或岩石,太陽系的外層應該飄浮著更多的類似星際來客。你可以想象太陽系在星際空間中移動,它需要穿越星際物體組成的浩瀚海洋。

在此基礎上,我們寫了一些文章,並且在目錄中發現了第二個(來自太陽系之外的)流星。文章已經提交,目前正被評審。一旦有足夠的注意力被放在研究星際來客的前沿研究上,我希望我們會推斷出這些流星是否包括任何技術來源。

在過去70年間,我們一直在以一種被誤導的方式尋找地外文明,我們在尋找無線電訊號和鐳射訊號,就好像在等一個電話。但現在有另一個方法可以找到其他(文明)存在的證據,那就是檢視家裡後院的郵箱,那裡可能有長時間累積的包裹。在過去的幾十億年裡,如果有來自化學火箭發射的裝置,它們都會被銀河系引力束縛,並被儲存在我們星系之中。

需要牢記的一件事是,大多數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形成於太陽誕生的數十億年前,恆星形成歷史的頂峰是100億年前,太陽算是大器晚成的例子,形成於46億年前。所以非常有可能的是,在我們之前存在的其他文明,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他們發射到太空中的裝置可能已經到達我們這裡了,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找到我們。

人類並不是“宇宙大戲”的主角,探索未知須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

新京報:

根據你們的研究,此類星際訪客可能每十年闖入地球一次, 地球的星際訪客如此頻繁地現身可能意味著,35億年前在地球上萌芽的生命種子可能來自另一個恆星系統。請你展開談談,這一推斷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勒布:

理論上來講,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傳遞。約在40年前,我們在地球上發現了來自火星的岩石。如果這塊岩石上有來自火星的生命,它可能已經被送到了地球上。在地球早期歷史中,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很少,隨後在某一時期,出於一些我們現在並不完全理解的原因,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大幅提升到如今的水平。

我們不知道地球上覆雜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或許最初生命的種子是被偶然傳送至地球上。例如來自火星的天然岩石,甚至你也可以想象地球上的生命是被有意識地以膠囊形式運送到地球上,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四處傳播一樣(笑)。我們不清楚,這不失為一種可能性。

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現在我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中心移動,而銀河系只是萬億星系的其中之一,我們人類並不站在舞臺的中心。人類這個物種幾百萬年前才出現在地球上,這只是宇宙年齡138億年中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如果以戲劇作比,人類上場的時間很晚,也並不站在舞臺中央,這出宇宙大戲也不是圍繞人類展開,我們最好找到其他演員告訴我們這齣戲到底在講什麼。他們在舞臺上待的時間更長,關於這個問題考慮的時間也更多。我不認為愛因斯坦是宇宙138億年間最聰明的科學家,或許在數十億年前,在另一個恆星周圍的某顆行星上有聰明的科學家。而那個文明發展起來的技術現在可能已經到了我們家門口。

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我們需要研究證據,找出其背後的真相。令人興奮的是,僅在過去十年裡,我們已經能發現星際來客,這些發現為研究這種可能性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

獨家連線 |“人類或許不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

資料圖:太陽。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

人類目前對外太空的理解和認識進展到了哪個階段?在你看來,探索太空奧秘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勒布:

縱觀歷史來看,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外面的東西就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東西。舉例而言,大約在100年前,人們認為太陽的組成成分和地球是一樣的。哈佛大學的第一位天文系博士塞西莉·佩恩-加波施金(Cecilia Payne-Gaposchkin)爭論稱,太陽主要是由氫構成的。這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一場革命,研究恆星最有成就的專家如亨利·諾利斯·羅素(Henry Norris Russell),都試圖勸阻她不要把這一結論寫進博士論文中,最後羅素髮現她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太陽與地球不同,主要由氫構成,而且宇宙的其他部分也大都是氫。

1933年,弗裡茨·茲威基(Fritz Zwicky)意識到,星系團會因為星系的不同速度解體,除非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物質,因此他認為應該存在暗物質。90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宇宙中84%的物質都屬於這種未知的物質。它們完全不可見、不與光互動,我們稱之為“暗物質”,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

如今來到了星際訪客的篇章,我們可以透過這些來自太陽系外來的物體瞭解到關於宇宙的新內容。最有趣的或許在於,我們可能會在這些“星際包裹”中找到一條資訊,上面寫著“你不是最聰明的”,外面有基於對物理學更深層次理解發展起來的科技,我們可以從中學習。

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研究階段。這或許將改變人類離開地球的計劃,就目前來看,人類在地球上停留的時間不可能超過10億年,因為太陽在此期間會蒸發掉地球上所有海洋,我們得為下一步制定計劃,也許郵箱裡的資訊會給我們進一步的指示。

新京報:

頻繁造訪的星際訪客引起公眾的關注,2017年發現的“奧陌陌”更是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公眾關注,人們紛紛猜測這個星外來客是什麼。如何看待公眾表現出的好奇心?對於這些時刻關注星際訪客的普通人,作為科學工作者,你對他們有什麼想說的?

勒布:

科學前沿研究和靈性研究有一定相似之處,它們都專注於探索未知,這就是吸引人們的地方。我們都對這個世界無比好奇,想要更多地瞭解它。我們沒有要去太陽系之外賺錢的商業計劃,只是有單純的好奇心,想知道外面究竟有什麼。

我對年輕人的建議是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這意味著不怕犯錯,努力瞭解這個世界。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總是假裝知道的比他們實際知道的多,但這會阻礙他們透過收集證據來獲得新知識。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陳超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