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田家莊遺址與北辛文化

由 愛槐蔭 發表于 影視2023-01-23
簡介後些年,隨著槐蔭區城市的發展,京滬高鐵開始修建,彼時在田家莊東北的彭家莊,又發現了多處手工業作坊和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屬 3900 多年前的嶽石文化遺址

鏡仙山拍過什麼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孕育了生命,大河之畔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也更早的產生多元文化。縱觀人類歷史活動的軌跡,大河是文明的溫床,從採集到農耕從狩獵到遊牧,是人類早期歷史的基本線索。農業革命使“遊蕩的人”變成“聚落的人”,人類發展出定居模式和複雜社會。而哪裡是最適合農業革命的誕生的呢? 答案是河流泛濫所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或者可以說,人類文化起源於山嶽而繁盛於大河,這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對於新石器時代的人類來說,大山與大河之間的山前坡地和沖積平原,是最適宜的“天然居住地帶”,而濟南正好佔據了這個孕育文化的天然地利。

田家莊遺址與北辛文化

玉清湖

濟南,南有號稱“五嶽之尊”的泰山,北有史稱“四瀆”之的濟水。在泰山與濟水之間,是呈東西帶狀分佈的一塊塊的山前坡地和沖積平原,發源於泰山山地的各條河流皆經此而注入濟水,成為濟水的支流。在濟水的南岸和濟水各支流沿岸,尤其是濟水支流與濟水相交以及二級支流與支流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帶,往往分佈著一些天然的高地和臺地,這些高地和臺地有取水之便,而無水患之虞,所以史前聚落一般就坐落於此。從整個濟南的地勢看,是西高東低,古濟水自西北而來,繼而折向東北,抱擁濟南,槐蔭西部的田家莊一帶恰處濟南的古濟水之畔。而這裡,也是承載北辛文化的田家莊遺址所在地,是濟南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址之一,比龍山文化還早2500多年。田家莊,位於在濟南西部槐蔭區、濟西國家溼地公園東鄰,大南北流向的玉符河在這裡折首西進拐彎,是一個有個千餘戶人家的村莊,恰好於古玉水與古濟水交匯的沖積平原高地上。

田家莊遺址與北辛文化

1964年的秋天,考古工作者在現在槐蔭區玉清湖街道田家莊發現了一處暴露面積約 3 萬平方米的北辛文化遺址,考古學上稱作田家莊遺址。在田家莊遺址處,發掘出土了不少先民使用過的石斧、石鏟、豬牙、蚌殼之類的生產生活用具。其中,最能體現先民謀生智慧的是一種由質地堅硬的花崗石做成的石墨盤,供研磨食物使用,被人們稱之為“石白”,是先民們由“囫圇吞棗”進食向“細嚼慢嚥”過渡的證明。除此之外,遺址處還出土了豬牙等遺物,可以想象,那時居民已經開始飼養家畜了。而蚌殼的出土則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態:以河為伴,在古玉水裡撩水洗衣,捕魚捉蝦。除此之外,三足鼎、陶缽、雙耳壺等各類土陶器也在遺址中被發現,甚至採集到了烏黑髮亮的輪制黑陶器,這證明在北辛文化之後的龍山文化時代,人類繼續在這裡生活。在地頭斷崖,則發現有多處商代晚期墓葬。後在演馬莊北,出土有陶片、鹿角磚、銅劍等。在位於臘山西麓的南北天然洪溝內,出土有石器、鐵器等,均屬商代文化遺址。後些年,隨著槐蔭區城市的發展,京滬高鐵開始修建,彼時在田家莊東北的彭家莊,又發現了多處手工業作坊和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屬 3900 多年前的嶽石文化遺址。

田家莊遺址與北辛文化

國槐澤蔭,濟西要地,槐蔭區歷史底蘊深厚,文脈悠長。考古學證明,濟南地區的史前文化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後李文化(約8500——7500年)一北辛文化(約75006300年)大汶口文化(約6300-4500年)一龍山文化(約4500-4000年)一嶽石文化(約 3900-3500年)。而從田家莊及附近一帶的遺址出土看,除了尚未發現 8000 多年的後李文化之外,其他幾種文化型別幾乎都有發現,且是連續的,其歷史發展軌跡十分清晰。田家莊遺址、祝阿古城遺址、彭家莊遺址等,均是槐蔭這片土地上的古文化瑰寶,為早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田家莊遺址與北辛文化

田家莊遺址與北辛文化

數千年的歲月走過,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文明的車輪轟隆隆地前進,辛勤的槐蔭人在這片上風上水、優勢獨具的生態人文寶地上從未停止過耕耘。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從上古先民,到現代城市建設中的無數奮鬥者,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懂得因地制宜,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百餘年前,自強自立的槐蔭人透過自主開埠,打造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內陸經濟特區”,位於老商埠的阜誠信棉花行、老洋行現在仍在靜靜佇立,講述著“敢為天下先”的故事。現在,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中,槐蔭依然爭當“排頭兵”。作為省會西大門,槐蔭依託高鐵資源,槐蔭飛速崛起,打造京滬會客廳,在齊魯門戶織就了八方通途。時光雖不可逆轉,但歷史的精神卻能夠傳承,回望歷史,賡續力量,從先民們用心血和智慧磨出來的那具光滑的石臼,到現代西部新城崛起的高樓大廈,開拓奮進的精神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創造新的美好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