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高中班主任:在高中你能達到的高度,完全取決於你的獨立思維能力

由 方老師園地 發表于 影視2023-01-25
簡介縱觀當下高中學生的學習,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很多學生的學習因此而陷入困境,止步不前

高中課堂是開放包容的嗎

高中班主任:在高中你能達到的高度,完全取決於你的獨立思維能力。

縱觀當下高中學生的學習,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很多學生的學習因此而陷入困境,止步不前。這不禁讓人想問: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你的高中走向何方?

學生學的太死,思維僵化現象普遍存在,“背”字當頭依然是不少學生的法寶,他們背過了小學,背過了初衷,如今升入高中依然如故,怎奈高中課程難度陡然增大,讓他們無所適存,終究陷入困境,成績一落千丈,信心遭受打擊。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從如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高中班主任:在高中你能達到的高度,完全取決於你的獨立思維能力

傳統教育模式仍佔主流,課堂缺乏思考與探究

近年來以高效課堂為主的教學革新備受各學校重視,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這些理念要真正的落實到每一位老師的教學中絕非易事。於是,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依然存在,至少在我們這些教育非常落後的地方是如此。

這種被批判的教學模式,依我看來,最大的危害是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不用提獨立思考的精神,質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了。這一點,在我的專欄課程《成為高中學霸的12大心法》中,有詳細分析。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都很乖,聽老師的滔滔不絕,記老師的重點要點。討論流於形式,學生回答問題不給足夠的時間,標準答案之上,對學生個性化的回答採取零認可態度。久而久之,學生似乎成了看客,成了被老師操縱的機器,他們雙目無光,思維緩慢,個個呆若木雞,又忙碌不已,忙著記老師要求記得各種知識,忙著算不知道所以然的各種題目。

在這種情境之下,學生的思維惰性逐漸形成,他們不會去問為什麼,因為一切老師都已經給他們“教”好了,飯已上桌,盡情享用便可,不必去溫室如何烹飪的。——沒有獨立思考的學習品質,高中的學習只能陷入困境。

高中班主任:在高中你能達到的高度,完全取決於你的獨立思維能力

由於初中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內容較為簡單,知識的延展性不強,學生憑背功就能取得好成績,刻苦勤奮的藉此可以升入重點高中。但高中課程的難度很大,光憑背是學不好的,在老師的帶領下想明白很重要。高中新課程的教與學注重過程與方法,但是由於學生習慣於坐著聽,課堂參與度非常之低,啟而不發的情況很普遍,老師限於進度與時間,只好省去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或者結果。

這實際上是教師向學生的妥協,無形中助長了學生的惰性思維。最終,高中階段旨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與探究精神的課堂也流於形式。

課堂主陣地的淪陷,帶來的是一系列的不良後果

學習成果不是建立在自我的思考與探究之上,流於表面,沒有深究背後的原因,自然也不可能構建學科知識體系,難以達到不變應萬變的能力和水平。學習過程充滿了偶爾性,對於新題目幾乎束手無策,這也正是理科生在高考中對新題型無所適存的原因。

不僅是對新題型無所適從,即使那些自以為熟知的知識,掌握的情況也是不容樂觀 。在我所帶的班上,有不少學生的學習缺乏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的精神。自認為會了的情況不少,比如老師在黑板上講解了一道他不會的題目,講解過程中他恍然大悟,明白了這道題該如何做,聽課就此結束。

高中班主任:在高中你能達到的高度,完全取決於你的獨立思維能力

這道題他真的掌握了嗎?不一定。

據我對學生的瞭解,有不少學生很難將老師講解過得題目完美無缺的做出來,有些是思路受阻,無法進行;有些是過程殘缺,結果錯誤。每一次考完試後,總能看到有些學生憤憤不平,甚至捶足頓胸,因為有很多的題目他是應該能出來的。

在高三的時候,每一次模擬考結束,我都會讓學生估計一下自己的成績 ,有不少學生理科課程的估分和實際分數差距可以達到三十分以上。如在數學試卷中,答題做的滿滿當當,但全對的卻沒有一道。這種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對的情況的出現,原因在於平時的學習中缺乏嚴謹、細緻的精神。這不是一句簡單的“我太粗心了”掩蓋過去的,何況粗心也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沒有獨立思維參與其中的學習是一種低效率的重複,費時費力,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的身邊總能發現這樣的學生,他們很刻苦,但學習沒有進步。

思想有品質的高下,學習也有品質的高低,獨立思考精神是高中中最寶貴的品質。在成為高中學霸的路上,一定要重點培養思維能力;成為高中學霸不容易,它幾乎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

為此我精心編寫了專欄課程《成為高中學霸的12大心法》,從三大方面,12個維度,以一個學法研究者的視角,引領高中生走上學霸之路,作為家長,也很有必要學習該課程,感興趣的同學、家長可以點選下方連結瞭解。

成為高中學霸的12大心法

方老師園地

購買專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巧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