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老子在《道德經》中為什麼首創“自然”一詞?究竟什麼才是自然

由 誠中散人 發表于 音樂2021-06-07
簡介後世對自然的解讀:相傳《妙真經》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妙真經》中言: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

表現非常自然的自然是什麼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一詞在中國古籍裡第一次有跡可循就是在《道德經》中,後世對“自然”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解讀。那麼老子為什麼會選用“自然”這個詞來作為道的一個重要概念呢?本文將從“後世對自然的解讀”、“何為“然”?”、解密“自然”等三個方面來詳細對老聃使用“自然”一詞的本意做一番深入淺出的探究。

後世對自然的解讀:

相傳《妙真經》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妙真經》中言:

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

能無為者,故生可得而長;能虛無者,故氣可得而行;能淡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默者,故聲可得而藏;能清靜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誠者,故志可得而從;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

是故凡人為道,當以自然而成。

在《妙真經》中,將自然與無為、虛無、淡泊、寂默、清靜、精誠、中和等實踐德目並列,放在開頭的位置。

唐代道教經典《本際經》中言:

言道性者,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非法,非非法;非物,非非物;非人,非非人;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非始,非非始;非終,非非終;非本,非末,而為一切諸法根本,無造無作,名曰無為,

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日自然

。悟此真性,名曰悟道。

唐代孟安在《道教義樞》中言:

自然者,本無自性。

既無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無,復有何法!此則無自無他,無物無我豈得定執,以為常計!絕待自然,宜治此也。

《道教義樞》在進一步解釋“自然”義時說:

示因緣者,強名自然。

假設為教,故自是不自之自,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無所不然。不自之自,無所不自。無所不自,故他亦成自,無所不然,故他亦成然。他既成然,亦是他然。然則他之稱然,亦是不然之然。然之稱他、亦是不他之他。不他之他,無所不他,故自亦成他。

不然之然,亦無所不然,故自亦成然。

是則自之與他,俱有然義。今但明自然者,以他語涉物,義成有待。自名當己,宜以語絕也。

以上諸多經典都對“自然”有了很深的解讀,然而卻沒有回答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老子為什麼首創了“自然”這個詞?而不是用別的詞?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的本意?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下“然”這個字的本意。

何為“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為什麼首創“自然”一詞?究竟什麼才是自然

“然”字的演化

“然”字本義是燃燒。

《說文》:“然,燒也。”徐鉉注:“然,今俗別作燃。”《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仁、義、禮、智四種開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然”字因借用作代詞、嘆詞、副詞、連詞、助詞等,本義反被掩蓋了,為便於區別,人們又在“然”下增加形符“火”,造了個從火、從然、然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燃”。

從此,“燃”專職指燃燒,“然”則用於各種假借義。

就構形取意而言,有一種直觀通俗的理解,認為以“火”燒“犬”之“肉”即為“然” (燃)。後來為了形體結構平整,位於下部的火形演變成“灬”。

可見,在古漢語中,“然”的本意應該是“燃燒”。既然如此,那麼老子為什麼非要使用“自然”這個詞呢?會不會是後世相傳時的錯誤呢?我們知道,目前已知最早的《道德經》版本為楚簡,楚簡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古文,郭店一號楚墓內的竹簡《道德經》裡這一句的原文是怎樣的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為什麼首創“自然”一詞?究竟什麼才是自然

道法自然

可見楚簡版道德經中使用的是“肰”,而“肰”古代是同“然”的,是“然”的一種簡寫。那麼“然”究竟是種什麼狀態呢?自然又究竟是何意呢?

解密“自然”

我們知道,古人喜歡占卜,而最早占卜時是透過灼燒龜殼,根據灼燒後的龜殼裂紋卜算事態命運。這樣做其實是基於一種假想:灼燒過程加快了事態演變的程序,使事態結果得以提前呈現;灼燒過後龜殼裂紋的形態,對應於事物火速演化後的樣子,可以作為一種徵兆來預示事態正常演變的結果。

可以看出,“燃”是古人觀察事物的一種快速變化的狀態,《易·繫辭上》曰: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可見萬事萬物都是處於變化中: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而這種變化往往是不易察覺的,老子發現透過占卜時的“燃”,加速了這種變化,就把萬物的靜態的“像”變成了動態的一種表達。而和“自”結合,就成了萬物“自己本來如此的樣子”和“自己變化之後的樣子”。所以“自然”包含的就不再只是“當前態”,還同時包含了“變化態”、“未來態”。我想這才是老子使用“自然”一詞的真實本意。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精心原創,希望感興趣的學友們點贊關注。版權由誠中散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