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音樂百科」聽音符,聽古典

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音樂2021-07-06
簡介當我們聽慣了顛來倒去的流行歌曲之後,再聽交響曲這種“無言的音樂”,或者是德語的聲樂套曲,或者是義大利語的歌劇,或者是美國的音樂劇,恐怕很多人就放棄了追尋作品的內涵,而是轉而評判哪段旋律好聽了

歌曲包括歌詞嗎

「來源: |古典音樂家網 ID:classicalmusician」

「音樂百科」聽音符,聽古典

古典音樂到底該聽什麼?到底該怎麼聽?這些都是剛入門古典的人最常思考的問題。確實,在浩瀚的古典音樂裡。有讓人一聽就亢奮的作品,有一聽就會覺得傷感的,也有無論你怎麼聽都無動於衷的。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選擇旋律好聽的作品入門,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捷徑。但當聽完了這些作品之後還要聽什麼,要怎麼聽,要抱著什麼樣的心態來聽,這個就複雜了。

說複雜,也不復雜。今天,在一場關於“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該怎麼聽”的討論中,就聽到了這樣的說法:“按作者原意去理解,只是說得好聽而已。音樂欣賞嘛,按自己的需要去理解就行了,即便那是誤解。”

「音樂百科」聽音符,聽古典

我非常願意將說這句話的人,看做是那種無論別人如何誤解他,他都能沒心沒肺的坦然面對的人。但顯然,能說出這麼沒心沒肺的話的人,想必也沒有那個心眼去笑對別人的誤解。

我們在聽古典音樂的時候,似乎忘記了一點,就是我們在聽的是某個作曲家的作品,而不是一串憑空冒出來的音符。對於某些人來說,古典音樂最大的麻煩,就是沒有你能聽得懂的歌詞,告訴你這段旋律寫的是什麼意思。雖然這種想法看起來很低階,但這麼想的人不佔少數。

當我們聽慣了顛來倒去的流行歌曲之後,再聽交響曲這種“無言的音樂”,或者是德語的聲樂套曲,或者是義大利語的歌劇,或者是美國的音樂劇,恐怕很多人就放棄了追尋作品的內涵,而是轉而評判哪段旋律好聽了。

這讓我想起從前聽說的一個故事。大學教授在評判學生論文時,不是去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而是用電風扇吹。當吹落了一地的捲紙之後,最後誰的捲紙還堅強地留在桌面上,誰最後就贏了。

「音樂百科」聽音符,聽古典

這麼做的原理我一直在揣測,不過最近我有了一個結論:想必那些篇幅很長的論文,分量上恐怕也會比其他的要重一點吧。這樣在桌面上可能就會起到泰山壓頂的作用了。

那麼我們聽古典音樂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人也是這麼聽的呢?那些從來沒有去仔細研究一部作品,僅憑旋律是否好聽,就來判斷作品的好壞,甚至還煞有介事地發表一番感慨的人,他們跟用電風扇吹學生的論文的教授們,恐怕有著異曲同工的做法吧。

樂理規定了一部作品每個音符該怎麼寫,音樂史影響了你會用到哪些樂理,作曲家的內心活動影響了每個樂段的旋律和作品的佈局。沒有了樂理,沒有了樂史,沒有了作曲家,為什麼就“只要自己覺得高興就行了”呢?

「音樂百科」聽音符,聽古典

也許很多人都認為,音樂只不過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點綴,是藝術深淵裡的一處呻吟,是忙碌而程式化的社會中的一種休閒。它很少會妨礙社會發展,而且至今半死不活的,甚至成了許多附庸風雅的人的一種顯擺。

然而,當我們真正的打算聽古典音樂的時候,當我們真正的想去了解古典音樂的時候,我們肯定要去了解一部作品它的背後的東西,包括它創作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背景,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心理狀態,他的人生經歷等等等等。

我贊同,作為欣賞者,包括演奏者和指揮家,他們都無法做到百分之百地還原作曲家最原始的意圖,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就可以放棄去研究他,也不等於我們可以去遷就,甚至是放任一些被扭曲的研究成果的流行。這當然也不等於我們就可以按照“聽起來好聽”的標準,去理解一部作品。

「音樂百科」聽音符,聽古典

事實上,有很多途徑來幫助我們去了解,比如說作曲家的回憶錄,他們的信件,他們的朋友的記錄等等。沒有任何一部作品是被徹底孤立在歷史中的,因此也沒有任何一部作品,是可以任由後人去胡亂揣測和理解的。

而至於那些覺得這麼做很繁瑣,甚至很沒有必要的人來講,他們也就是聽聽而已,就彷彿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聽起來很耳熟,而第四十一交響曲就因為陌生而沒法聽一樣。

其實,人很容易因為自己達不到,就說別人做的無意義。當有人都已經對很多作品的理解,達到了很高的層次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在忙著挑選鳳毛麟角的旋律好聽的作品來聽,以便於施展自己評論音樂作品的才華。而實際上,這些人的音樂道路都不長久。

當今的古典樂壇中,我們能發現很多音樂大師,他們對作品的理解程度令人歎為觀止。他們能用一種全新的角度,去詮釋一部讓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而當我們認真剖析他們這麼處理的原因的時候,我們卻往往發現,他這麼做才是作曲家努力在暗示的做法。

「音樂百科」聽音符,聽古典

雖然,想要發掘這些暗示非常困難,也非常複雜,但畢竟這是一種努力,是一種瞭解一部作品的途徑,也是作為音樂家必需的功課。當作曲家在樂譜上將音符間的細節,一個個的挖掘出來之後,他們都會運用他們的美學觀念和豐富的背景知識來理解這些細節。

這也就是通常我們所看到的,出身在德國的指揮家,通常對德奧系的作品表現都非常強悍,而出生在前蘇聯的指揮家,通常對俄系的作品很拿手一樣。因為文化背景的貼近,很容易使指揮家與作曲家產生某種共鳴。而這種共鳴會讓指揮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與作曲家相似的情感。

我們聽古典音樂,不是在評判哪個作品更好聽,哪段旋律更讓人耳熟能詳。那是聽流行歌曲。我們聽古典音樂,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了作品中作曲技法的應用,作品情感的流露和作品所闡述的哲理等等這些更深一層的意義。

而古典音樂最大的障礙就是,它不像文學,作家所要表達的思想能夠透過文字明確地傳達出來。而作曲家們是透過音符間接地表達著他們的情感,音樂是一種媒介,而它背後的情感是音樂的一種動力。

因此,如果發掘出音樂背後的動力,則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一個錄音拿來就直接聽其實並不夠。古典音樂不只是聽。它更多的是理解,是共鳴,是尋找我們繼續聽下去的動力。這才是聽古典,否則我們聽到的只是一串憑空冒出來的音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