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漢代歌謠包括哪三個部分?平民與貴族歌謠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由 琳妹說文史 發表于 音樂2021-07-08
簡介小結:漢代歌謠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創作階層,他們有不同的生活及情感體驗,三個階層的作品各有其階層特點,從帝王貴族的創作,他們所作多為楚歌,呈現出楚歌的特色,運用“兮”字,作品中呈現了濃烈的悲情色彩

歌曲包括哪幾部分

歌謠作為特殊的文學形式,廣泛地分佈在古今著述中。但歌謠始終不能與正統文學相比,所以在文學史中一般也僅止於點到為止。隨著民俗學的大熱,學界對歌謠有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文學史上關於漢代歌謠的關注點多在漢樂府民歌,漢代歌謠多數載於漢代史書中,但是這些作品一直被文學史所忽略,更是少有提及。這些作品在藝術水平上肯定比不過漢樂府民歌和其他文人作品,但是作為早期詩歌的雛形,是能夠真實地反映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按理來說漢代歌謠能流傳至今,說明它們一定發生了傳播現象,那麼這些傳播是如何發生的?既然發生傳播,那麼漢代文學或多或少會對後世文學產生影響,後世詩文的創作是否受到漢代歌謠的影響呢?

漢代歌謠包括哪三個部分?平民與貴族歌謠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漢代歌謠的總體概貌

古人雖然對歌、謠進行了區分,由於各說各話,並沒有統一的認識,因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往往出現混用的情況。其實不僅是歌與謠混用,有一些名為歌的作品裡也混用了詩的概念。

漢代歌謠分為

帝王貴族歌謠、臣僚文人歌謠、民間歌謠

三部分。但是從帝王貴族到臣僚文人,或者是民間歌謠也好,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王公貴族遺留的歌謠西漢明顯多於東漢;臣僚文人部分,所遺留歌謠西漢與東漢約相當;民間歌謠部分,則所遺留歌謠東漢明顯多於西漢。但是從漢代不同時期的歌謠所反映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出歷史的發展趨向。同是情感宣洩,漢初開國皇帝劉邦是守衛江山的憂愁,而漢末廢帝是受迫於臣下的悽慘。民間歌謠類,東漢的怨刺之作多於西漢,多發生在漢末社會動盪時期。這或許正是西漢到東漢,一個龐大的帝國由盛到衰的一種必然反映。

漢代歌謠的思想內容

在漢代歌謠創作中,漢代帝王貴族們的作品呈現出獨有的特點。

既可以展現出帝王貴族們的政治生活又表達帝王貴族們的特殊情感。

他們積極創作楚歌,在漢代文壇上獨樹一幟。臣僚文人投身於官場之中,有普通人無法感受的官場經歷,所以他們在官場生活中的各種遭際和複雜思想都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基本上是讚頌國家安寧,但更多的是個人憂憤之作,或嘆官場之黑暗,或嘆時運不濟。

平民歌謠,是來自漢代下層民眾的作品,與帝王貴族類歌謠表現的內容、情感都有所不同。這些下層歌謠真正深入到下層生活的各個方面,

描寫民眾的生活、命運、情感等,裡面包含了對漢代官員的褒貶、揭露社會醜惡現象或者是具有預言性質的神秘謠歌。

漢代歌謠包括哪三個部分?平民與貴族歌謠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漢代歌謠的藝術特色

1、歌謠的句式特徵

漢代歌謠句式多樣,不同階層根據創作需求會使用不同的句式。帝王貴族受楚文化的影響,其創作以楚歌居多,臣僚文人則上行下效,也會創作楚歌,或作賦附歌。先秦楚歌以屈騷為代表,最明顯的特徵表現在句式上。

最突出的特點是“兮”字的使用。以“兮”為界,前後字數有所增減,主要有前三後二、前三後三、前四後三、前四後四,還有一種句型在屈騷中並沒有見到,就是“兮”字在句尾,每句末還用一“噫”字表感嘆。王公貴族雖然在模仿屈騷句式時並不完全按照屈騷句式的規則,而是依照內容需要有所變化。但是不管如何變化,“兮”字是其顯著特徵。

平民歌謠從三言到七言,各句式皆有,而且還形成了三三七的固定模式。三言句在文學發展史上是比較特殊的,既不像二言、六言在詩歌史上曇花一現後便湮沒無聞,也不像四言、五言、七言一樣成為某個時代詩歌的典型句式,三言句因為其獨特的生命力與四言、五言、七言組成各種雜言詩。除了民間歌謠中的運用,樂府歌辭中也有三言句與其他句式雜糅的情況,所以除了比較固定的三三七模式,也出現有一些有些許變化的句式,例如連續疊用四個及四個以上的三言句。

2、語言特色

漢代歌謠處於文人詩歌發展早期,其語言特點不像先秦歌謠的晦澀難懂,也不如文人詩歌的古樸典雅,王公貴族們所作的作品語言多淺白如話,淺顯易懂,並無多高深的語言技巧。只有一小部分臣僚文人作品語言亦言淺義深。不過大部分漢代民歌作品語言都通俗易懂,表達直接。

漢代歌謠包括哪三個部分?平民與貴族歌謠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除此之外漢代歌謠還具有音樂性,讀起來非常有節奏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們使用了押韻。帝王貴族、文人作品的押韻方式更有規律性,通篇只押一個韻部,中間偶爾出現換韻,或者是押偶韻,逢雙一押的用韻方式,偶句押陽韻。平民歌謠雖然來自民間,近一半作品也存在押韻的情況,只是其押韻較隨意,遠不比帝王貴族及臣僚文人的作品有較規範的押韻規律。

3、藝術手法

漢代歌謠中常常應用比興,修辭等手法。比興是指先借用別的物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修辭則分為象徵、誇張、借代等手法。象徵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絡,將某種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以此來表達某種概念、思想、情感,使抽象的東西更容易被人理解。

誇張是用言過其實的語言對事物的形象和特徵進行了誇大或縮小,或突出事物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引起共鳴。有的童謠運用借代手法,不直接說某個人或事物的名稱,而是用跟這個人或事物有關係的名稱來代替。這些修辭手法使得歌謠的內容表現更豐富多樣,也增強了歌謠的趣味性。

漢代歌謠的傳播與影響

1、漢代歌謠的傳播

歌謠是語言媒介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早期詩歌的雛形。帝王貴族、臣僚文人的歌謠作品的創作要麼是在酒宴中所作,要麼是在自己身處絕境時,經歷了大悲大喜創作出的。而一般在酒宴上,創作作品的人是傳播者,聽眾則是受眾,因為這些作品都是在特定情況下即興而作,沒有人會提前知曉和記錄,所以最開始這些歌謠是透過口耳相傳的。

漢代歌謠包括哪三個部分?平民與貴族歌謠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在酒宴結束之後,賓客們很有可能會將這些歌謠作品再次傳播給未在場之人,一傳十,十傳百,最後以書面形式記載下來。還有一種可能是透過官方傳播,一般這種傳播都是團體性的,像大型的祭祀活動,作品創作之後進入廟堂,成為儀式詩歌,所以其傳播是官方組織的團體性行為。不過,這種口耳相傳有很多不定因素存在,會有異體字和通假字、同音字之間的異文、出現脫字脫句等情況,也許這些剛好是詩歌中最重要的抒發情感的句子,但是由於傳播者的差異,整個詩歌的意思就變味了。

平民歌謠跟王公貴族還不一樣,他們創作的歌謠大多都是沒有註明作者,只能確定傳唱者,卻找不到創作者。而且各地均有歌謠作品流傳,而且分佈極不均勻,民間歌謠的傳播方式仍然是口耳相傳,表現形式是集體傳唱,百姓們得到官員的庇護,受其恩惠,就會選擇傳唱頌歌。大部分歌謠沒有具體傳唱地域,基本是在全國範圍內傳播。

2、漢代歌謠的文學影響

人們討論一個作品對後代產生的影響,是從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作為出發點來進行探討的。而作品與後代文學的關係是單向傳授的,也就是說讀者對作品主動選擇接受或者是放棄,只有讀者選擇接受,才能更直接的參與作品意義的實現過程,作品的歷史淘汰過程,在接受過程中,又會誕生出新的作品。漢初楚歌從民間走向宮廷,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

帝王貴族作為特殊的讀者,他們推崇楚歌,這本身就是對先秦楚歌的接受,而且還進行楚歌創作,延續楚歌的“兮”字特色,表達悲情。平民歌謠進入史書記載,這是一種文學體裁之間的接受。雖然不是漢代首創,但是卻在漢代被髮揚。歌謠作為一種民間文學,史家將其運用到史書記載中,作為傳中人物所作之歌出現,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輔助作用,表面上看是傳中人物之口表達表達某種看法或抒發情感,實際上也寄寓了史家的褒貶之意。

漢代歌謠包括哪三個部分?平民與貴族歌謠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歌謠又具有文學的現實性、典型性,透過歌謠形式展現傳中人物的志、情、思,歌謠語言通俗易懂,拉近了讀者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讓讀者彷佛置身於歷史中能切身感受傳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小結:

漢代歌謠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創作階層,他們有不同的生活及情感體驗,三個階層的作品各有其階層特點,從帝王貴族的創作,他們所作多為楚歌,呈現出楚歌的特色,運用“兮”字,作品中呈現了濃烈的悲情色彩。

其創作無關詩樂教化,而是隨性而至,展現的是他們的宮廷生活及特殊情感。多首作品甚至是死前悲歌,他們作為統治階級,經歷了宮廷爭鬥的爾虞我詐,面對死亡時,比普通平民有更深的情感體驗。而相較於帝王貴族,臣僚文人更多的是抒懷之作,多是仕途不順或經歷官場爭鬥,借歌以傳達出不滿或宣洩情緒。平民歌謠作品無作者名,雖其初作或有其人,但其傳播過程中,既經眾人傳唱,亦不妨視為民間百姓群體之作。

漢代歌謠包括哪三個部分?平民與貴族歌謠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這些作品多展現一地百姓對其地方官員的愛憎情緒。不過由於平民歌謠多被統治者視為民意的體現,這就難免會出現一些偽稱為民間所作的歌謠作品,讖謠大約就是這一類帶有一定政治目的而又形式神秘的作品。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