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性心理學:什麼是性選擇?

由 為天地立文心 發表于 音樂2021-07-15
簡介不過,這問題實在有兩部分,一是有選擇的求偶,即對於性物件不能無輕重取捨,一是這種輕重取捨,因遺傳的道理而影響到後代族類的品質與品性

選擇男女朋友過程中 會考慮什麼因素

性心理學:什麼是性選擇?

有選擇的求偶與性選擇的因素積欲的過程,如從外面來說,是各種官能的印象直接或間接所引起的。官能接受外來的印象,印象造成刺激,刺激引起反應,反應就是積欲。冒爾所說的廝磨,實際上不是別的,就是通常一性對於另一性的刺激所造成的一切身心兩方面的印象總和。一個異性的人,最能供給合意的印象的,就是中意的人,這就叫做性選擇。

用這個“性選擇”成“性擇”的名詞,我們就牽涉到達爾文的進化論。性擇論是達氏進化論的一部分。不過,就達氏原有的說法而言,性擇論並沒有完全得到學者的公認。第一,我們要特別記住,這種選擇很難說是建立在審美觀念之上的。求偶之際,所選擇的不見得是美,而是強壯與其他的顯著特點。第二,在一般的動物界中,性擇的效力究竟有多大也還是一個問題,即在對動物生活有專門研究的人也認為這問題並未解決。易言之,這種發乎本能的求偶方法,究竟幾分力量,一面可以選擇一部分的品性,讓他遺傳到下一代,一面可以淘汰另一部分的品性,使不再遺傳,是很大的一個疑問。近年來,自從孟德爾的遺傳法則通行之後,性擇的問題就更見得隱晦不明。不過,這問題實在有兩部分,一是有選擇的求偶,即對於性物件不能無輕重取捨,一是這種輕重取捨,因遺傳的道理而影響到後代族類的品質與品性。成問題的是後一部分;至於前一部分也是和我們實際上有關係的部分,是比較不成問題的。配偶是有選擇的,不過落選的分子是不是根本得不到配偶的機會,因而獨處終身,我們還不明白。在高等動物裡和未開化的民族裡,這種找不到配偶的分子,在數量上似乎是很不足掛齒的。在鳥類中間,求愛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既費精力,又費時間,無疑地表示一種選擇的工作。但這種求愛的成功是否影響族類的品性遺傳,有如達爾文所假設,還是很難確定的。霍華德(Eliot Howard)是一位很精細的鳥類學專家,在他的《不列顛的鶯類》那本大著裡,他雖不完全否認達氏的性擇論,但是對於性擇的影響究竟有多廣,意義究竟有多大,言論之間,是很猶豫的。別的許多鳥類專家也是一樣的小心。

到了人類,性選擇的影響似乎比較清楚一些。即使遠在古代,落選的人要找到配偶而留傳他們的品性,事實上恐怕總有幾分困難。古巴比倫有一個宗教的習慣,就是凡是女人都要到米立達(Mylitta)的神廟那裡去操幾年淫業。 據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crodotus)的記載, 那些姿色稍差的女子也許要等上三四年才有男子過問,任何古代民族的婚姻習慣裡,無疑也有這種現象,即健美者容易得側,而反是者不免怨曠終身。不過在未開化與半開化的民族裡,女人似乎遲早會懷孕(有的觀察家說野蠻民族中就是最醜陋的女人也不例外)。因此,即使在人類,這種展緩的性擇也許可以減少不中選的品性的遺傳機會,但對於族類全般的選擇影響畢竟是有限的。

就以往的情形言,達氏所稱的性擇的影響固然有限,但若就人類文明的前途而論,這種影響是可以很快擴大的。就是在今天,有大量的男女便終身不偶,其所以不偶的緣故,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無力去打動異性的求偶願望。假如未來的文明,一面能夠讓求偶的事脫離種種世俗的計慮,一面更能把求偶真正健全的選擇標準與理想嚴格地樹立起來,那麼,性選擇真可以成就一番取精用宏的事業,而成為人類進化的一派強有力的導引力。黑曼斯(Heymans )說得好:“倘若男人希望未來的女人要比現在的高大些,感情用事得好一些,他們只需就目前已有的女人中,找高大的與不大感情用事的分子做配偶就是了。這種女人目前何嘗沒有呢?不過,此種自由選擇的趨勢,一時怕還不容易發展。”那就是因為健全的標準還沒有樹立起來,而世俗的不相干的計慮還是太多的緣故。

總之,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能把達爾文的性選擇論看作造化的一把鑿子,把未來的生物不斷地鑿成許多翻新的花樣,同時又把鑿壞了的隨時擱置一邊。在相當限度以內,女人之所以為女孩,或女性型式的演變,多少總要受男人選擇標準的影響而為所陶冶。男人之所以為男子,或男性型式的演變,也不免同樣地要適應女人的理想。黑曼斯也有過這種見解,筆者認為這種見解是很正確的。唯獨所謂相當限度的限度,似乎是不寬綽的,而且也不容易捉摸。因此,我們到現今還不能把男人看作一個經由女人再三選擇後的創造物,看女人也如此。

前文的一番討論是很必要的,在進而研究性心理學的基本事實之前,這也是一些不可少的準備。大家要了解的是,我們雖襲用“性選擇”的名詞,實際上我們所注意的只是求偶時一些特別的功夫和抉擇時所依據的各種官能的作用。至於這種抉擇的功夫對未來的族類究有何種影響,那就屬於達氏進化論的範圍,除了上文一些旁敲側擊的話語以外,我們暫且存而不論。

求偶是目的,求愛只是手段。當手段進行之際,中間雖有比較與抉擇,卻不一定發生與情敵競爭的行為。自達氏的學說通行以後,一般人不察,總以為自然生活裡必須有“物竟天擇”,而求偶生活裡必須有“男競女擇”,但至少在性擇範圍以內,這種競爭的成分是可有可無的。不過求愛手段的本身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人求偶,要用到它。求偶成功以後,要維持性生活的正常與滿足,在每一次性交之前,也要用到它。求愛所費的功夫,可以有大小,但不能或缺則一。研究家像霍華德,一面儘管懷疑動物生活中“性擇”的功用,一面對於求愛現象的鋪敘卻是不辭瑣碎的。

與求愛及求偶有關的官能是觸覺、嗅覺、聽覺和視覺。我們似乎沒有理由把味覺牽引進來,同心所謂味覺,大部分還是由通於口腔的後鼻孔所傳達的嗅覺。

還可以進一步地說,我們不引進味覺是有一個很好的理由的。要知味覺是人生另一個大欲即求食的工具。倘若味覺區域性也成為男子一大欲的工具,則人生兩大欲不免發生夾雜混亂的危險,男女在求愛之際,興會所至,也許不走性*的路子,而走吞噬的路子,把求愛的物件變做果腹的物件了。動物中,有時候也有以對偶做食糧的,但畢竟是一些很少的例外、並且總是雌性吞食雄性,而吞食的時候總在性*與受精作用已經成功之後。味覺與求愛很不相干,不但於常態的人如此,即於變態的人亦未嘗不如此,這也是應該加以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