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禹城:甄楊村那些鮮為人知的傳奇

由 人文禹城 發表于 音樂2021-08-06
簡介甄楊村的村碑建村選址煞費苦心600多年前,楊氏建立新村“掃寺楊”,原址準備選到該村東北300餘米處,因為那裡曾經有一個早已荒廢的村莊,叫“孟家集”

用刀割哪裡最容易死

作者/王河北

地理位置

禹城:甄楊村那些鮮為人知的傳奇

甄楊村位置圖

禹城市甄楊村位於我的老家王家坊東北約1。5公里,辛寨鎮東北部。它南鄰李家屯子村,東南和丁莊村搭界,西北和雷莊村接壤。面積0。05平方公里。人口200餘人。

村名來歷

該村因姓氏而得名。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楊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建村定居。因初來乍到,家境窮困,楊氏暫時寄居在雷莊村西南的東承寺。相傳,東承寺最早建於宋、元時期,是地方政府投資興建的,建築規模較大。寺裡僧人曾有數十人,且每天香火十分旺盛。

楊氏為養家餬口,就暫時在東承寺打掃寺廟。條件成熟後,好心的寺院方丈就幫著他,在寺廟東邊、“大碾子楊莊”正北面、李家屯子西北面不遠處,建了一個新村。並以其從事的行業命村名,後人稱此村為“掃寺楊”。為了和“大碾子楊莊”(簡稱大楊莊)的村名相區分,就稱村名為“小楊莊”。

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甄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歷經數百年發展變化,甄氏家族人丁興旺,逐漸壯大,人口增多。至清朝末年,遂改村名為“甄楊”村,並且一直沿用到今。

禹城:甄楊村那些鮮為人知的傳奇

甄楊村的村碑

建村選址煞費苦心

600多年前,楊氏建立新村“掃寺楊”,原址準備選到該村東北300餘米處,因為那裡曾經有一個早已荒廢的村莊,叫“孟家集”。孟家集原址處房屋瓦舍早已不見,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瓦礫碎片,狼籍一片。

東承寺的智清大師,學問淵博,懂八卦,會陰陽,他建議楊氏不要在這個荒廢的村址上再建村子。仔細觀察此地氣場,他認為這裡歷史上曾經經歷過血雨腥風,發生過大規模殺戮行為,陰氣太重恐有血光之災。況且此地地勢低窪,容易被淹,綜合評估,不如另選新址。

智清大師經過再三斟酌和考證,經過商量,楊氏同意,遂選中了一方地勢較高的風水寶地。就在距離荒廢村莊孟家集西南約300米處,建立新村。於是,楊氏在智清大師和寺院和尚們的幫助下修建房屋,開闢道路,種上農田,立了新村。從此以後,就開啟了全新的生活,後甄氏也相繼遷入該村。多年來,兩姓氏在這裡相互依偎,抱團取暖,繁衍生息,艱苦創業,改變著貧窮落後的面貌,村民生活幸福指數也是不斷攀升。

禹城:甄楊村那些鮮為人知的傳奇

甄楊村2013年搬進梁河社群樓房一景

2013年,響應上級新農村建設的號召,甄楊村整體搬遷至梁河社群,老百姓過上了城市般的生活。

村莊行政區劃

清朝時期,甄楊村屬禹城縣四都二里;1912年至1941年,屬禹城七區;1947年,屬禹城九區;1949年,屬禹城縣六區油坊鄉;1956年,屬魏寨子區大楊鄉;1958年,屬禹城縣魏寨子公社;1965年,屬禹城縣馬官屯公社;1984年,屬禹城縣前油坊鄉;1997年,屬前油坊鎮;2000年,屬禹城市辛寨鎮至今。

孟家集的傳說(一)

孟家集又名“孟家溝”,顧名思義屬於姓氏建村,即由孟氏在此建立的村莊。成村年代比較悠久。根據出土的碎磚瓷片,經專家推算,應該是宋、元時代。根據村子邊界的推斷,東西大約長度有500餘米,南北大約寬度也有300餘米。人口估計有1000餘人。當年這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道路四通八達,給這裡的人出行做買賣提供了便利條件。據推算,孟家集應該屬於一個規模比較大的街道或鎮店,這裡曾經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買賣興隆,大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呈現過一派繁華景象。

孟氏祖籍何地?由何而來?是否為原土著居民?什麼時間在這裡開始建村定居的呢?由於年代久遠,手頭缺乏歷史資料,已無從考證,誰也講不清楚。但關於孟家集的那些傳說、傳奇故事,卻在當地百姓中從來沒有中斷過,而且越傳越神越邪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條件略有好轉,人們開始蓋磚坯房,房屋的基礎部位,窗臺以下,一般要用三五行的“堅腳”,條件再好一點的,就用五七行的“堅腳”。“堅腳”都是用單磚砌成,裡面實則是空心的,需要用碎石和磚頭填成實心,“堅腳”以上再用土坯。因蓋房需要碎石和磚頭塊兒,周圍各村好多人就用平車或小拉車去“孟家集廢墟”上撿拾。據說有的還撿到過比較貴重的金銀首飾。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兒放學之後,受好奇心驅使曾經去那裡拔草割菜。但見滿地狼藉,到處都是瓦礫碎片,雜草叢生。蛇、鼠、野兔、黃鼬不斷出沒。場面十分恐怖,以後也就再也不敢去了。可見“孟家集廢墟”裡藏著許多離奇的故事絕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實實在在地出現過。

據附近一代代村民廣為流傳,孟家集村實際毀於瘟疫之中。早在元朝中後期,元朝統治者腐敗透頂,社會混亂不堪,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黃淮大決口,大片良田遭淹沒。由於孟家集北鄰徒駭河,東靠漯河,地勢低窪,河水接連暴漲,致使孟家集水漫金山,房屋被淹壞。

“窮漢子遇到閏月年,越渴了越給鹽吃。”水患未退,傳染病瘟疫又大爆發。據說當地有一種紅蚊子,十分猖獗,人們根本抵擋不住它的瘋狂進攻,凡是被它叮咬傷的,肺部和心臟都遭受嚴重損傷,喘氣也困難。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科學技術落後,根本沒有藥物能治癒,孟家集遂遭受生靈塗炭“十死八九”。據說僅剩一家孟氏夫婦,平時靠打鍋餅為生(也有人說蒸饅頭)每天晚上需生火熬夜打鍋餅,才躲過了這種紅蚊子的侵擾。

聽老人們講,這種紅蚊子平時最害怕煙火,不知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夫妻倆感到孤獨無助,於是,為躲避瘟疫,就搬遷到禹城縣房寺街居住下來。

“古人駕鶴西遊去,良田掩埋廢村墟。”昔日曾經輝煌一時的孟家集,也就人去村空,只留下茶前飯後人們的惋惜和回憶。

禹城:甄楊村那些鮮為人知的傳奇

低窪處就是孟家集村原村址

孟家集的傳說(二)

聽老人們口口相傳,解放前,有個外鄉人,叫孫達丹,因為膽子比較大,擅長走夜路,人們給他送了個綽號叫“孫大膽”。有一次,趕王家坊集,“孫大膽”碰到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他鄉遇故知”,兩個人就在宋家茶館切磋人生,溝通感情。

要了幾壺酒,四個小菜,一直從中午喝到深夜,都喝得醉醺醺的,就開始往家趕。誰知“孫大膽”腦子稀裡糊塗,不聽使喚,腳下踉踉蹌蹌,距離孟家集越來越近。或許是喝酒過量,酒精刺激了大腦,眼睛發花,朦朦朧朧,好像進了海市蜃樓——

只見孟家集方向,一片燈火燦爛,房屋街道輪廓明顯,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做賣做買的,喝五吆六,人聲鼎沸。男女老幼,笑逐顏開,川流不息。原來人們是在趕集。“孫大膽”來不及多想,加快了腳步,一頭扎進孟家集,東瞧瞧,西逛逛,一切感到是那麼新奇,不時看到幾個穿著時髦的放蕩美女拋來媚眼。“孫大膽”心花怒放,想入非非。眼睛直勾勾盯著幾個誘人的美女,嘴裡不住地往外流著哈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