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音樂2021-05-10
簡介可能有些人認為某些心理學愛好者或者心理學家喜歡去指出別人的心理問題,然後分析出諸如原生家庭、性格、自卑等各種影響因素,會覺得那些學心理學的自身也有心理問題,以至於對他人的“指責”投射出內心陰暗面,正如那句話:你越是缺什麼,就越會顯擺什麼

心理諮詢師可以透視人心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會想到什麼呢?

學了心理學就能看懂別人在想什麼?

學心理學的人都有心理問題?

學了心理學就能幫別人解決情感問題、成為心理諮詢師?

學了心理學就能幫別人解夢、看懂別人的微表情?

……

以上差不多是人們對心理學的普遍理解。今天,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以上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答。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我們首先針對以上幾個問題做一個粗淺的回答,學了心理學就能看懂別人在想什麼嗎?當然不是。心理學不是玄學,雖然電影和小說中的心理學家或多或少具備一些神奇的能力,但那畢竟是藝術表現,與真實的心理學存在很大的差異。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任何一門科學都必須透過實踐調查、資料分析等實證研究的步驟來得出結論

,因此,想要看懂別人在想什麼是不可能的,你只能作出某些推斷。

當然,一些理論能幫助你去推測別人的內心,例如

歸因理論,透過對他人外顯行為的觀察從而推斷其內部特徵

,但都不是絕對準確。

心理學家海德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樸素的心理學家,都在很自然地觀察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因果關係,以此來獲得對環境的控制感,從而適應社會。

例如,一位女士每天都會來找你搭訕,對待你的態度和其他人有著明顯的區別,你就會思考對方是不是對你有意思,這就是一個歸因的過程。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然而,想要作出準確的歸因並不容易,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逐一給大家介紹。總之,即使你學了心理學,也不可能看出別人的想法,你只能作出某些推測,區別只是——把握比別人大一點兒罷了。

其次,學心理學的都有心理問題?

這個回答是否定的,你學不學心理學,你都可能有心理問題,也可能沒有,它們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

可能有些人認為某些心理學愛好者或者心理學家喜歡去指出別人的心理問題,然後分析出諸如原生家庭、性格、自卑等各種影響因素,會覺得那些學心理學的自身也有心理問題,

以至於對他人的“指責”投射出內心陰暗面

,正如那句話:

你越是缺什麼,就越會顯擺什麼

這裡必須作出解釋,透過對心理學的學習,你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甚至是人類整體,而這一切都會引發你的思考,還會出現更多的謎團。而你只有兩個選擇——去探究原因,或者是“瘋掉”。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第三,學了心理學就能幫別人解決情感問題、成為心理諮詢師?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習慣於將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等同起來。

實際上,在APA(美國心理學會)中,心理諮詢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的比例,最重要的是認知心理學,即透過各種研究手段例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揭示人的大腦活動,從而加深對人類心理現象的理解。

總之,想要幫助別人或者自己解決情感問題,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除了紮實的心理學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豐富的情感經歷、規定的諮詢時長以及中科院等其他法定機構所認可的心理諮詢師證書。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最後,學了心理學就能幫別人解夢、看懂別人的微表情?說到解夢,不少人都會想起弗洛伊德,特別是那本享譽世界的《夢的解析》。

很多年前就有相關調查表明,弗洛伊德對於夢的解釋是最受歡迎、認可度最高的。雖然心理學家們大肆批判弗洛伊德,認為他的很多觀點都跟科學沾不上邊,一些理論更是無稽之談,但誰又能否定先驅者的貢獻呢?

要知道,

一個未知領域課題的提出,可以激發出無數後繼研究者的探索激情

,他對夢以及潛意識所作出的精闢論述,更是為臨床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的弗洛伊德尚且受到如此批判,普通人想透過學習心理學從而解釋怪誕離奇的夢境,便顯得有點天方夜譚了。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實際上,關於夢的話題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學界爭論的焦點,也沒有哪個固定的理論模型可以系統、準確地用於解夢,所以人們想要完全瞭解夢境所代表的含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至於微表情,人們對它的誤解或許更加廣泛而深刻。

微表情是指一種持續時間僅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它表達了人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在美國,微表情已經走進應用領域,為司法領域中的罪犯審判環節帶來了新的進展。

然而,微表情在中國依舊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與此相反,市面上有關微表情的書籍卻雨後春筍般湧現,他們用“專業系統”的知識為人們解答各種生活中的問題,教你識別他人的謊言,這一切終究只是為了掏空你的錢包,而其專業性則有待考究。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前面幾個問題已經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那麼,下面我們將對心理學作一些基礎性的介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對心理學產生興趣。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的定義為“一門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那麼心理現象又是什麼呢?

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傾向、心理過程以及心理特徵,下面我們逐一介紹。

心理傾向指的是我們的心理活動在特定時間裡的指向狀態

,例如你想要賺更多的錢,想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想要吃更好吃的美食……這種“想要”的指向狀態便可以稱為心理傾向。

進一步說,心理傾向又分為動機和注意,動機性的心理傾向涉及你的價值觀

。例如,你想要成為一個受大家尊敬的人,亦或是想要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這種帶有某種動機的指向狀態則稱為動機性的心理傾向。

後者則涉及生活中的注意活動,例如你正在讀一本關於烹飪的書籍,這時你的心理活動則指向這本書中的內容,如果你正在打籃球,你的注意點則放在肢體協調以及得分上面,這樣的指向狀態就稱為注意性的心理傾向。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心理過程包括“知情意”三部分,“知”指的是認知過程(“心理過程”與“心理活動”通常不區分),它涉及感知覺、記憶、思維、言語、想象、學習等等。

“情”指的是情緒過程,例如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以及所伴隨的情緒體驗等等。“意”指的是意志過程,即為了一定的目的,克服重重困難,力圖達到該目的的過程。

心理特徵指的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性。例如張三的性格頑劣,玩世不恭,李四的智力超群,遠非同齡人所能及。

換言之,人們常說的性格、氣質、人格、智力都屬於心理特徵的範疇,用來描述個體的某些特點。

以上便是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值得一提的是,網上很多文章都混淆了“認知”與“認識”的區別,似乎只要一涉及到“人們腦中的觀念”,“認知”一詞便會被濫用。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透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認知”是一個含義很廣的術語,它既包括我們的思維活動,也涉及感覺,例如聽覺、味覺、嗅覺等,還涉及想象、記憶等概念,所以“認知”是一個心理學術語,而

“認識”則僅僅指代人腦中的觀念,是客體反映到人腦中所形成的觀念。

舉個例子,當你工作中遇到難題時,你一般會說“我對它的認識還不夠”,而不會提到認知。當你因一道數學題而抓耳撓腮時,

也是因為你對某些公式、解題技巧的認識不夠,而不能籠統地提到“認知”。

總之,“真理超出其適用的範圍便成了謬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應該區分開各種概念,以免貽笑大方。

心理與行為有什麼關係?

一般都說,心理與行為不分家,但看了網上很多文章之後,筆者發現很多人都混淆了心理與行為,甚至用“心理行為”來表述某個概念。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通俗地講,“心理”指的是你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行為”指的是人們可以用肉眼看見的東西。心理與行為可以說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心理支配著行為,透過行為表現出來,而我們透過行為也能分析一個人的心理現象。

因此,心理與行為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絡,但不能將兩者共用或混用,

區分心理與行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個體的“內”與“外”。

從另一個角度說,心理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又是複雜的、不可捉摸的。例如,一位異性在你面前表現得十分殷勤,千方百計地對你好,一般人都會覺得對方是看上了自己,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假如對方不僅對你好,對別人也同樣地好,那你還能說對方對你有意思嗎?

可見,心理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很多“絲線”,這些絲線錯綜複雜,我們不能透過片面的分析就得出結論,而是需要更多的思考。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各大流派

你知道心理學分為哪些流派嗎?或許不少人都知道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本是一名生理學家,後來轉為研究人的精神和意識。

對於弗洛伊德的轉行,有人曾評價為“偉大的轉變”,認為正是由於弗洛伊德當初轉變研究領域,才有瞭如今心理學的繁榮。

學習心理學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心嗎?帶你瞭解心理學的本質

弗洛伊德的理論主要分為人格理論、性本能理論以及夢的解析。他認為,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其目的在於滿足原始慾望以獲得快樂。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力圖使個體延遲滿足或不滿足。

而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負責調節本我、超我以及外界三者之間的關係,但偶爾也會失控,於是便發展出各種自我防衛機制以自我保護,例如退行、投射等等。

除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還有心理學奠基人馮特的構造主義學派、詹姆斯和杜威的機能主義學派、“臭名昭著”華生的行為主義學派……如果有機會,筆者將會在後面的文章中為大家介紹一二。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的朋友對“心理學是什麼”有了更多的認識,是的,它是一門科學,深奧、晦澀,卻又實用。

21世紀的心理學正在蓬勃發展,中國的心理學也日益發揮出更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它是一門研究人類自身的科學,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身上的“秘密”將會被逐一揭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Madrid, 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 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2]In: Esposito A。, Esposito A。M。, Vinciarelli A。, Hoffmann R。, Müller V。C。 (eds) Cognitive Behavioural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7403。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