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萬般浮華不如春色幾許

由 馬未都 發表于 音樂2021-08-25
簡介#FormatImgID_5#唐朝只有貴族馬匹絡頭的各條皮帶上會裝飾各類形狀的“金花”、“金葉”,形成了白居易所謂的“貴主冠浮動,親王轡(pèi 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鬧裝”

幾許情深誤浮華步悠然

本文轉載:觀復博物館 作者:觀復淡成

觀復博物館“春遊福貴地”春季特展中,開篇是一組三彩騎馬俑,共計六件,再仔細看這組藏品,人物神態悠閒自在,圓潤秀勁的面容和多彩的著裝展現唐朝風物之美。馬以白、綠、褐三色為主色調,釉色明亮,軀體豐肥適度,骨肉勻停,靜穆沉穩,為標準的良馬。人、馬神態高度和諧,形神皆備。

#FormatImgID_1#

#FormatImgID_2#

藏品透過人物整體悠閒歡愉的神情與駿馬輕舉緩行的英姿,讓觀者感受到了風和日麗的春天氣息。這不由讓人聯想到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唐代張萱著名畫作《虢國夫人遊春圖》。

“遊春”是開放的唐代社會風俗,以每年的三月初三上巳[sì]節為盛(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為了讓人們有遊春的好去處,當年的唐玄宗將漢武帝所造之“曲江池”修整一新,使之成為花草繁盛、煙水明媚的遊覽勝地。每到三月三,婦女們尤其是貴族婦女都來此遊賞。喜歡熱鬧的虢國夫人自然不會失去這個機會,在張萱的遊春圖中,再現了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姐虢國夫人及其隨從盛裝騎馬出遊的場景。

#FormatImgID_3#

但今天我們不說遊春,而是在盛景中來說說騎馬這件事。

騎馬最早到春秋末年才有記載,先秦時期,馬主要用於駕車,到南北朝以前,上層社會男子出行仍然以乘車為主,因為舍車騎馬在很多重要的場合被認為是失禮的舉動。而導致這種認知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緣於當時馬具不完善,騎馬難度大。

#FormatImgID_4#

公元三世紀前,世界各地都還沒有馬鐙,在中國也是如此,沒有馬鐙,冠服騎馬就很不方便,並且在騎馬姿勢上也是被世俗認為不禮貌的踞坐,所以,漢代時,除了必要的軍事行動,一般都不會騎馬。

我國最早的馬鐙在東晉早期,南京象山七號墓出土過此時期裝有馬鐙的陶馬俑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例項。馬鐙出現後,騎馬的難度與姿態都變得輕便悅目。加上北朝後期缺胯袍衫和長靿[yào]靴的流行,到唐代,人們一改往日對騎馬的認知,同時唐之前隋統北周統一中國,唐襲隋制,北方的騎射自然也得以延續興盛。唐中宗之後出現了“宮人從駕,皆胡冒(惟帽)乘馬,海內效之。至露髻馳騁”之現象。

除了馬鐙,馬上其他裝飾對馬的駕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絡頭和鑣[biāo]組合在一起能對馬頭部分起到有效的控制。絡頭的結構最遲是在秦代就定型的,比馬鐙要早,它的出現比原始的套繩更為美觀實用。在唐朝時,馬的絡頭和其它裝飾也有等級之分,朝廷規定四品以下的官員,不得用“鬧裝”,何為鬧裝?其實質就指用金銀珠寶等雜綴而成的腰帶或鞍、轡之類飾物。

#FormatImgID_5#

唐朝只有貴族馬匹絡頭的各條皮帶上會裝飾各類形狀的“金花”、“金葉”,形成了白居易所謂的“貴主冠浮動,親王轡(pèi 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鬧裝”。這樣想來,當時貴族騎上著“鬧裝”的馬兒也是相當神氣的。

同樣白居易還在《春遊》中寫道:“上馬臨出門,出門復逡巡。回頭問妻子,應怪春遊頻。·······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為官期間也曾配金魚袋,穿紫色朝服(紫色是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想必“鬧裝”之特權也是有福消受的,然此時之與他,萬般浮華不如春色幾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