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古璽所見姓氏

由 南浦有貓 發表于 音樂2021-11-26
簡介三、少曲筡(圖3)圖3程訓義《中國古印 程訓義古璽印集存》一書收錄有一方戰國古璽,編號1-66,原釋文作“少正筡”,注云:“少正(複姓,合文),正上一筆借少下一筆,合文借筆,古文字常見

缶在字典裡怎麼查

古璽所見姓氏

璽印有官私之分,其中私璽主要是姓名璽。姓名璽中的姓氏分單姓和複姓,內容十分豐富,從中可以一窺當時姓氏的複雜多樣,是研究姓氏源流、譜系文化的的重要實物資料。對古代璽印所見姓氏的釋讀,有助於瞭解姓氏源流,激發尋根意識,喚起民眾慎終追遠的美德,凝聚宗族親情。有的璽印內容能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或彌補其不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譜牒文化研究價值。

一、缶(陶)祠(圖1)

古璽所見姓氏

圖1

《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編號718的一方古璽,作者將印文釋作“周祠”。其實釋作“周”不確,應釋“缶”。“周”字古文字字形與璽文字形明顯不同,參見《金文編》70頁何尊、元年師兌簋、包山楚簡141、《楚文字編》72頁天星觀遣策、《古璽彙編》(以下簡稱《璽匯》)0423、1186、3026、《秦印文字彙編》24頁、《漢印文字徵》2·7周篤印信等,可知原釋文不當。

古文字中,“缶”及從“缶”之字的字形參見《古文字類編》984頁陶四083、《古陶文彙編》3。237、《璽匯》0091等,下部“口”內或加一橫作飾筆。“缶”字字形在戰國時期的演變軌跡,何琳儀先生作過詳細論述,見《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42-247頁。與上揭古璽印文比較,二者顯然系一字。

《說文》“匋”字下雲:“《史篇》讀與缶同。”段注:“今字作陶。陶行而匋廢矣。”《古陶文彙編》收錄陶文中多見有“缶尹”、“缶工”、“缶攻”,高明先生將這些“缶”字徑直寫作“匋”。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將“缶尹”讀作“陶尹”,為管理陶工的職官;“缶攻”讀作“陶工”,為製陶工人。

此印中“缶”作為姓氏,讀為“陶”。陶氏來源較多,有以官職為氏者,《元和姓纂》載:“虞思為周陶正,亦為陶氏。”有以技藝為氏者,見於《左傳·定公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均與陶冶之事有關。此璽為人名私璽。

二、馬啻(適)得(圖2)

古璽所見姓氏

圖2

《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一書收錄有一方古璽,編號572,原釋作“馬啻得”。“啻”在這裡應當讀為“適”,《說文解字》:“適,之也。從辵啻聲。”“適”從“啻”得聲,“啻”通“適”之例證在古文字材料中十分多見。“馬適”為複姓,“適”即“嫡”,《說文解字》說:“嫡,孎也。從女啻聲。”段玉裁注:“按俗以此為嫡庶字,而許書不爾。蓋嫡庶字古只作適。”張澍《姓氏尋源》說:“馬適氏繫馬氏之適子,別其族為馬適氏也。漢河東馬適氏多顯者。”《古今姓氏書辯證》:“《漢功臣表》有畢侯馬適育。又《昭紀》元鳳元年,武都氐人反,遣執金吾馬適建擊之。注云:姓馬適,名建。然則建必育之後也。”《姓韻》另載有馬適匡、馬適求、馬適議、馬適衡等多人。《璽匯》編號4079-4088有多枚戰國三晉古璽印文見覆姓“馬帝”,“帝”也應該通“適”,訓為“嫡”,“馬帝”也即“馬適”。馬適氏之地望在晉地,從古璽可知其在戰國時期即已比較繁盛。

三、少曲筡(圖3)

古璽所見姓氏

圖3

程訓義《中國古印 程訓義古璽印集存》一書收錄有一方戰國古璽,編號1-66,原釋文作“少正筡”,注云:“少正(複姓,合文),正上一筆借少下一筆,合文借筆,古文字常見。春秋時魯有少正卯為孔子所誅。”

前兩字有合文符號,但是並非複姓“少正”,而是複姓“少曲”。

“曲”字作此印中字形,是典型的三晉文字寫法,三晉的貨幣文字中多見。可以參見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89頁。過去有將此字形釋作“化”者,隨著古錢幣學及古文字學研究的深入,現在學界已基本都接受釋“曲”說。吳振武先生曾對“曲”字字形演變作過詳細的論述(見吳振武《談戰國貨幣銘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第16-21頁),並勾勒出“曲”字的演變過程如下(圖4):

古璽所見姓氏

圖4

可見此璽中字形與圖中最後一形全同。

少曲,位於少水(即沁水)之曲,本是周王畿之地,春秋中期開始屬晉(晉文公時期),三家分晉後屬韓。《史記·蘇秦列傳》:“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週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少曲,《索隱》:“地名,近宜陽也。”《正義》:“在懷州河陽縣西北,解在《范雎傳》。”雲夢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王):“卌二年,攻少曲。”整理者注:“少曲,韓地,今河南濟源東北少水彎曲處。”“少曲”系以地名為氏,雖不見於姓譜,但見於璽印及出土文字資料。《璽匯》3404號著錄有一方戰國古璽(圖5):

古璽所見姓氏

圖5

印文即“少曲敢”,也是以“少曲”為氏。漢印中有人名“少曲況”(見《漢印文字徵》2·1)、“少曲右距”(《漢印文字徵》2·20)等。

1986年8月,洛陽市伊川縣曾出土一件戰國有銘青銅戈,整理者命名為“十一年皋落戈”,銘文中有一人名作“少曲㖡”(圖6):

古璽所見姓氏

圖6

近年又發現一件“上皋落戈”,銘文中有人名作“少曲夜”(圖7):

古璽所見姓氏

圖7

“少曲㖡”與“少曲夜”應該是同一人,都是以“少曲”為氏者,但其生平事蹟已不可考。

以上是古璽中的兩個複姓,這兩個複姓在古代曾經出現過,現在應該已經失傳。相較而言,“第五”“万俟”“皇甫”“澹臺”等流傳到現在的複姓,無疑要幸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