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由 紅衣酒客文史 發表于 音樂2022-11-28
簡介“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群體,無論是帶有些許新生希望的魏連殳、呂緯甫和涓生,還是舊式文人孔乙己、高老夫子、四銘與魯四老爺等,均無法承擔啟蒙時代建構社會歷史與人性道德的使命,更沒有走向未來的可能

祥字拼音怎麼打

魯迅在《高老夫子》中對知識分子的諷刺與批判上承《儒林外史》的諷刺傳統

,下啟錢鍾書《圍城》的反諷敘事,更積極呼應了1920年興起的“反智識階級”文學文化思潮。

“高老夫子”易被簡單比附為舊學究或封建衛道士等保守符號,鮮有論者對其獨特的心理特徵作進一步推斷,更缺乏對魯迅小說的開拓性發現。

啟蒙思潮使渾渾噩噩的高老夫子獲得了難得的覺醒,

但同時也將其送入歧路,這種覺醒暗含著魯迅對知識分子的批判與對啟蒙思潮的警惕。

1。“覺醒”的“巨嬰症”患者

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群體,無論是帶有些許新生希望的魏連殳、呂緯甫和涓生,還是舊式文人孔乙己、高老夫子、四銘與魯四老爺等,

均無法承擔啟蒙時代建構社會歷史與人性道德的使命,更沒有走向未來的可能。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就人物形象的獨特性而言,

“舊”是魯迅筆下所有知識分子形象中的本質性特徵

,“高老夫子”是這類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

小說以近似滑稽劇的反諷語言,著重從人物心理上塑造了一個“巨嬰症”的奇葩形象。童年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童年的成長體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走勢。

高老夫子如今的不快與焦慮皆源於童年因意外受傷形成的眉頭上的瘢痕,

但他將此歸咎於父母照護不力,並長期以來對此念念不忘。

這正是高老夫子人生觀扭曲的表現,其思維仍停留在童年時期,如此不合情理甚至有違人倫的歸罪既是心理安慰,也是為討尚未謀面女學生的歡喜而起,其身體之老與心理之年輕以近乎變態的方式集聚在一起,也使高老夫子具備“巨嬰症”的明顯心理特徵。

《高老夫子》諷刺語言的傳神處在於魯迅對高老夫子應聘賢良女校教員的動機分析上

。對於一般社會心理與隱秘心思而言,柔弱的女學生代表了慾望的非常態發洩。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向牌友老缽誇耀“謀一個教員做,去看看女學生”,

這既是他慾望發洩的表徵,也增強了小說的反諷性。

高老夫子的扭曲心理及有違人倫的惡德敗行根本不容於任何時代的任何倫理框架,除慾望發洩外,高老夫子還保持著舊時代有錢有閒階級的無聊生活習性及貪鄙相,如一眾老者聚眾“打牌,看戲,喝酒,跟女人”。

從牌友黃三和老缽豔羨高老夫子可看女學生,到老夫子們的聚眾娛樂

,都呈現出一個“巨嬰症”群體的可憎面相,魯迅對這類人的批判言簡意賅又深刻到位。

在空前的歷史轉折中,一些如高老夫子般的舊式文人借“整理國故”獲得了由幕後走上時代前臺的機會,他們對時代改革的風潮與社會的必然行進幾乎無所瞭解,即使有涉,也寧願選擇保守以待和自欺欺人。

以高老夫子為代表的舊式文人所彰顯的諸種不堪是將傳統有價值且有意義的人格文化全然拋棄的結果

,亦從本質上斷絕了他們通向未來新生的路徑。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進而言之,從文學與時代的關係看,

魯迅透過塑造高老夫子這一形象有力地迴應了五四時期人性解放偏執化的問題。

西方文藝復興和中國五四啟蒙有一個共通的主題,即“人的覺醒”背景下個人主義的興起使人的慾望得到復活,這是歷次啟蒙運動對人性清晰而廣泛的影響。

高老夫子想要看女學生的動機多顯其心理扭曲和有違人倫,但也歪打正著地符合了啟蒙時代強調個性解放與伸張人性的社會思潮,

且他對自身形象的過於重視也源於這一思潮的影響。

魯迅對這種思想啟蒙成果被濫用的現象持鮮明的批判立場,這促使啟蒙者對偏執化甚至極端化地覺醒有所警惕與反省。

2。雙重潰敗後的金錢救贖

魯迅在刻畫高老夫子“巨嬰症”心理的同時,

又讓高老夫子經歷了慾望體驗與逐名體驗的雙重潰敗。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小說中,高老夫子首先遭遇了慾望體驗的潰敗,

童年時的意外受傷使其左眉稜處留下了“永不消滅”的瘢痕

,“永不消滅”既形容瘢痕堅硬不退化,也表達出高老夫子對此無法釋懷的心理。

人過於注重外表是源於自身能力不足而引起的自信心缺乏,進而會形成自卑的心理。擔心因左眉的瘢痕被女生髮現進而被看不起,

這使高老夫子想要去看女學生的慾望體驗遭遇潰敗危機。

而他在應聘賢良女校教員時遭遇的才學危機則再次擊潰了他的逐名體驗:如果那人不將三國的事情講完,他的豫備就決不至於這麼困苦。

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國,例如桃園三結義,孔明借箭,三氣周瑜以及其他種種,滿肚子都是,一學期也許講不完,誰料偏偏是東晉。

高老夫子的教學僅停留在照本宣科階段

,教科書語焉不詳處即需求助於歷史啟蒙通俗讀物《了凡綱鑑》,預備暢講的三國與隋唐故事也僅停留在演義的熱鬧娛樂層面,而非歷史教學要求的意義發掘與價值判斷。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如此假大空的才學、缺乏現代授課技巧與心理素質極差,再疊加動機不純,

導致高老夫子“看看女學生”的計劃宣告失敗。

當然,失敗原因亦源於賢良女校的辦學動機與性質,賢良女校辦學的動機並非是知識習得與思想啟蒙,而是借時代興學風潮以謀利,學校因壓縮成本才聘用死氣沉沉的校役與不學無術的教員。

女學生本應承擔著未來新生的希望,卻在保守氛圍的影響下仍專

於提升縫紉等舊式家庭對女性要求的技能,

這類代表著未來希望的青年女學生也陷入了舊式生活氛圍中而不自知。

因此,高老夫子無論有無學識,都註定不能在此長久任教,從事保守派“整理國故”主題教育活動的高老夫子在新式教育場的淺嘗輒止,再現了舊時代保守頑固力量捲土重來的企圖與失敗的必然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當慾望與逐名體驗失敗後,心情沮喪甚至氣急敗壞的高老夫子仍試圖藉助其自身的庸俗人生重啟洗刷恥辱之旅。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對此,牌友黃三早已為高老夫子鋪設了金錢救贖之道,他認為高老夫子的從教行為與時興的男女學堂為“無聊的玩意兒”

“尚不如坑拐錢多人傻的後生來得痛快”。

果如黃三所料,在高老夫子授課失敗且處於“還不舒適,彷彿欠缺了半個靈魂”之際,金錢開始發揮萬能效用。

“不舒適”源於慾望與逐名體驗的潰敗,高老夫子的“半個靈魂”確已丟失,

若要保住另半個靈魂,恐怕只能寄託於金錢的刺激。

但金錢雖最大限度地彌救了高老夫子因慾望與逐名體驗潰敗後的遺憾與恥辱,卻不能徹底根除高老夫子不快的複雜心理,小說便在他糾結的心緒中結束。

魯迅在《高老夫子》中以逐層加深的諷刺力度,

完整呈現了一個經歷雙重失敗後又被金錢救贖的可憐可鄙的老夫子形象

,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革新時代裡的社會渣滓形象。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表面看,小說無一處是悲劇,喜劇因素及氛圍呈無限擴大狀,高老夫子作為“傳統生活的虛偽面被嚴厲譴責”;深層看,

小說卻無一處不是悲劇,這必然引發人們對一個僵死麻木的中國如何新生的思考。

此時,魯迅激昂的戰鬥精神“卻冷得不少”,“情緒已轉向‘彷徨’,轉向波動的懷疑和煩惱的哀傷”。

3。知識分子啟示錄

魯迅充分考慮到晚清民初以來時代因素對舊式文人的影響

,並對舊式文人源於傳統文化積弊的劣根性作出了近乎尖刻的諷刺,也再現了其自身對傳統文化辯證統一的認知路徑。

作為20世紀初文學的時代記錄,《高老夫子》更是別有所寄。1923年前後,中國文化界、思想界與政界興起了曠日持久且聲勢浩大的“反智識階級”潮流。

關於“智識階級”問題的討論在最激烈之際,

幾乎所有知識分子都遭遇了文化思潮與政治思潮的全面否定。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這場“反智識階級”的思潮幾乎獲得了所有五四文化及文學層面的呼應與肯定,“反智識階級”成為當時時代的共識。

以魯迅為代表的作家也否定了“智識階級”的作用與地位

,在魯迅與新月派及太陽社的論戰中,“反智識階級”話語頻頻出現。

魯迅看穿了這類所謂新派知識分子在西裝革履下隱藏計程車大夫靈魂,嘴上說著自己是自由民主的忠實信徒,實則是端著架子且背靠舊勢力的幫閒嘴臉。

對於提倡尊孔復古的讀經者,魯迅則認為他們是

“言行不符,名實不副,前後矛盾”

這一思潮反映在文學寫作中,即表現為魯迅、羅家倫與葉聖陶等作家幾乎否定掉了所有新舊知識分子。

具體而言,若說魯迅對孔乙己、魏連殳、呂緯甫和子君尚持有一些同情與理解外,

那麼對七大人、魯四老爺、高老夫子與四銘等舊式文人就給予深刻的批判與辛辣的嘲諷。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成為這類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其無權無勢更無絲毫人生榮耀,也沒有一點舊式文人的良善道德情懷,

成為“反智識階級”思潮背景下最先被淘汰出局者。

魯迅對以高老夫子為代表的不學無術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尖刻的諷刺,就《高老夫子》所繼承的一種諷刺文學傳統而言,小說上承《儒林外史》對舊式文人的諷刺,高老夫子的性格行為特徵是《儒林外史》中被諷刺人物的多點集中。

魯迅親歷晚清民初以來中國歷史的大變局,在對思想啟蒙的認同與堅守過程中對知識分子自身的問題作出了持久而強烈的批判。

在魯迅看來,覺醒並不為彼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所天然具備

,他發現了中國啟蒙運動中存在的巨大危機,即這些知識分子放縱人性與有違道德的行為源於啟蒙運動中不負責任的覺醒與解放。

魯迅在深層次上諷刺與反駁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慾望復活的無良化與氾濫化,

其中的警醒意味尤為濃重。

“覺醒”的“巨嬰症”患者——重讀《高老夫子》

也正是在對包括高老夫子在內的彼時所有知識分子的全面否定中,魯迅對現代中國的社會歷史行進感到深深的絕望,

這也成為了20世紀中國文學行進的主要脈絡之一。

參考文獻:

1、魯迅.彷徨[M]//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香港:香港友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