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由 南梔夫人 發表于 音樂2021-05-16
簡介創造力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腦海中的聲音》一書中研究了自我對話的歷史與科學,告訴我們不止是瘋子才擁有混亂的頭腦,會思考的人都會這樣

內心說話神聽得見嗎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

當你看見這個開頭,腦海裡是不是已經自動接上後面的內容,並且用星爺的聲音在腦內播放了?

我們會慣性地將接觸到的視覺畫面,聲音,音樂及感覺串聯在一起,並以這些特徵為索引儲存在大腦中等待呼叫。

而呼叫他們的程式叫做“思考”。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很多動物都會思考,但是人類的大腦將它用到了極致。還給它起了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內部言語”。

它具有個人私密性:

我們在閱讀沒有畫面的小說的時候,大腦可以自動透過文字看到畫面。

在我們最愛的小說被改成電視劇時,因為我們已經透過大腦自動生成了這些角色的長相和特質,如果選角不如人意,我們就會拒絕觀看。

有時候,不止是聲音:

當你回到與多年未見的老友常常相處的地方,你會回想起過去種種,並感覺到他彷彿還在身邊,因為你的大腦期待他此刻存在,便用腦內想像填補了此時的空白。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內部言語幫助人類形成自我獨有的三觀;管控行動的方向;鼓勵我們勇敢去做;更重要的是,內部言語激發了人類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腦海中的聲音》一書中研究了自我對話的歷史與科學,告訴我們

不止是瘋子才擁有混亂的頭腦,會思考的人都會這樣。自言自語也不是精神病的專利,它是連結創造力的橋樑。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內部言語”的字面含義,就說明了思考在腦內活動時的模樣:

對話。

最常見的對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自言自語,一種是與腦內假想的物件對話。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1。孩子的自言自語

思考就是與自己對話。——米蓋爾·德·烏納穆諾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你可以試著拿上面這張照片去問一個3歲的小孩子,這個人在想什麼?

他們多半會回答你,這個人的腦中一片空白。

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認為,是因為小孩子的思考必須伴隨著說話,看見一個不說話的人,自然認為他腦中是空白的。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一個6歲的孩子正在畫畫,他想用藍筆卻找不到,便自言自語道:“那支筆哪去了?我現在需要一隻藍筆,但是沒有。為了代替藍色,我決定把它塗成紅色,然後在上面加點水——就可以像藍色啦。”

這是一位俄國心理學家的觀察記錄,他透過觀察學齡前兒童得出一個結論: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跟自己說話,

自言自語的行為可以幫助他們思考出結果。

其實成年人依然使用自言自語來進行思考,只不過我們是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學會了將思考的聲音移入腦中,讓外表保持沉默。

但是有的人就算成年以後,想事情時依然喜歡自言自語,我就是其中一員。每每被外婆發現,她都會叫我閉嘴,說我這是神經病的行為。

然而自言自語可不是神經病的專利,創造力強大的人往往也喜歡自言自語。

2。將言語轉為畫面

你可能會認為畫家畫畫只需要技巧:選取某些實景當做範本畫下來就行。

其實畫畫也需要一個收集素材,整理思路的過程,構思過程絕對不比寫作容易。

大部分畫家的構思過程都在腦中完成,所以我們難以窺其究竟,不過有這麼一位畫家,喜歡把自己的創作靈感和思路都寫在寄給弟弟的家書中,透過觀看他的信件,我們得以窺探一位畫家作畫時的創作過程。這個人名為梵高。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那個垃圾場真是棒極了……它有些像封閉的劃痕,每樣東西,甚至前景中的女人和背景中的白馬,都必須在與這點綠色的明暗對比中突出,這些東西的上方是一片天空。”

“垃圾場的繪圖目前已經成熟了……一群正在清理垃圾桶的女人開始展開並逐漸成型。但是,被推前推後的手推車,拿著糞耙在棚子下翻來翻去的清潔工人,必須呈現出來,既不失光線的效果,又不破壞整體的褐色色調。”

這些都是

梵高

書信中的內容,看起來像是在跟弟弟交流畫畫的心得,但是根據現存的記錄,梵高給他弟弟寫過600封信,弟弟只回過40封。這不成比例的來回,讓梵高的信猶如自言自語,或者說,

他寫信根本不是為了得到弟弟的回信,只是透過這個形式在理清自己繪畫的思路。

自言自語幫助他設計畫面,開拓思路,甚至創造畫面。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有一封信中提到了他想畫挖土豆的人,但是寫那封信的日期是6月份,這個月份根本不是收穫土豆的季節。他沒法透過觀察實景來完成畫面,於是他便透過寫信,想象出了這個場景:

“我想要的景色是一塊平地,地平線上有一小排山丘,人物大約一英尺高……我想讓田地的視角是這樣的:手推車在畫的一角,組合相對的是土豆正在被收割……我在腦海裡已經把地方想好了,我會悠閒地選一塊上佳的土豆田。”

你看,這與孩子在解決問題時的自言自語沒有兩樣吧,只不過梵高是用筆和信在自言自語。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如果有個人告訴你,他經常聽到神的聲音在腦中響起,對他下指示,你多半會覺得他不是個騙子,就是個瘋子吧?

其實我們正常人在思考的時候,腦袋裡也會蹦出很多非我的聲音,只是我們知道這些聲音都是自己的。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就好像這幅圖上展現的一樣,當你舉棋不定,比如在糾結買不買奢侈品的時候,就會感到腦袋裡有兩個小人兒在打架:

天使說不要把錢花在沒用的地方上,惡魔卻說賺錢就是要享受的!

不管你聽誰的,其實都是在尊從自己的想法,而內部言語除了做選擇以外,還有一些更有用的作用。

3.腦中的教練

資料證明,會透過內部言語為自己打氣和進行指導的運動員,通常都擁有比同行更優秀的成績。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很多運動專案都要求瞬時反應力,比如打兵乓球的時候,球一來一回的速度極快,如果你還像做數學題一樣擺好姿勢,算好路線再移動,永遠不可能打得贏對手。

但是也不能說瞬時反應力就是純靠慣性。其實運動員會在行動時

下意識地在腦中給自己下命令

:“屈膝!”“看球!” “移到左邊!”

這就好像腦袋裡面

有個教練在指導

,甚至會在失手的時候抱怨:“啊!你這個笨蛋,這種球都接不到!”

下次打兵乓球(其他你常打的球類也行)或者開車的時候,可以注意下,你多半也有在腦子裡對自己說這些話呢。

除了指導,這個教練還負責打氣。

用假想角色給自己打氣的效果往往會比被真實的別人打氣效果更好,做法的重點是主語不要用“我”,而要用“你”。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網球冠軍安迪·穆雷在法拉盛草地球場決賽時,因前兩局的落敗失去了領先優勢。他開始不安,但他決定利用上廁所的時候給自己打氣。他對著鏡子大聲說話,重複地告訴自己:

不會輸掉這場比賽,

會不遺餘力!

這看起來似乎很傻,但當他帶著必贏的信念回到賽場以後,局勢反轉了,他拿到了總冠軍,併成為了英國76年來第一位男單大滿貫冠軍。

大聲說出來和默想都可以實現激勵,只不過大聲說出來的時候,如果被別人看見,會顯得你像鹿小葵一樣傻而已。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你看,運動員的這些做法其實就相當於把教練的角色內化在了腦中,用來實現指導行動和激勵打氣。另外還有一種職業也會有類似的情況,就是作家。

4.角色活了

當另一種聲音注入作家自己的情緒流和思維流時,創造力就產生了。

寫作者們相信:如果作家創作的角色能控制自己的命運,讓作家感到不是自己在創作,而是被角色本身引導著寫出劇情,那麼這一定會是本成功的小說,或者最起碼,塑造了一個成功的角色。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的確,不少寫出著作的作者都有同樣的感受:當他們在創作的時候,會突然聽到角色的聲音在腦袋裡響起,可能是在談論他們自己,也可能是某些他們沒寫過的劇情片段。就好像

角色活了過來,在自己主導命運

一般。

查爾斯·狄更斯說過:“當我坐下寫書的時候,某種善意的力量向我展現了一切,引誘我對此感興趣,但我沒有創造它,真的沒有,我只是看見它,並將它記下。”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狄更斯在創作《老古玩店》的過程中,小尼爾到處跟著他;寫《霧都孤兒》時,猶太惡棍即使在他最累的時候也不讓他休息;小蒂姆和小鮑勃·特拉皮條拽著他的衣角,像是等不及他回到書桌旁,繼續創作他們的故事。

當然了,這樣的聲音看似像精神分裂症,但其實屬於作者創作過程的一部分,是作者的想象力和寫作環境激發了這些聲音。正是因為你不知道這些聲音會說什麼,才證明了這是你所擁有的創造力。

《腦海中的聲音》:只有精神病才自言自語?你錯了

創造力與內部言語的關係密不可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天才和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這條線就是,天才知道這種非我的聲音是自己的腦袋製造出來的,瘋子卻堅信它們不屬於自己。

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曾說過:“即使獅子會說話,我們也無法理解它。”

即使這世界上真的有讀心術,你也很難利用它聽明白其他人內心聲音的含義。因為內部言語難以被聽清——比正常說話速度快10倍,數量也十分多,所有跳躍的思維都是無縫連線的——所以如果你想到一個創意,要馬上記下來,等到10秒以後你就會完全忘掉了。

當你腦中的聲音過於混亂時,可以試著

回到大聲自言自語的童年模式

,或者

在筆記本上與自己進行一場對話

,這樣可以篩選掉沒用的聲音,節省大腦處理資源的成本。

不用害怕這些腦海中的聲音

會讓你顯得像精神病,只要管理好,它們就是你發揮創造力的搖籃。

作者:南梔夫人,熱愛讀書看劇,頭條原創作者。

個人成長,是一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