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由 榮格心理 發表于 音樂2023-01-05
簡介本研究將認知重評策略作為成年期的適應性技能,特質焦慮者因其策略使用習慣,在情緒調節上存在缺陷,透過對具有不同策略傾向的高、低特質焦慮個體疼痛效應的測量,在自我疼痛效應上發現了情緒調節策略的主效應顯著

生氣後身體抽搐渾身硬是什麼原因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焦慮在家庭關係中具有代際傳遞性,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儘管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人們並沒有因生活的便利而減少焦慮,反而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愈發焦慮。

特質焦慮作為一種穩定的長期人格特質,如沒有合適的情緒調節策略來改善長時間對負面情緒易感的狀態,容易將這種消極狀態傳遞給家庭成員或親近的人。以往關於特質焦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論模型、影響因素和認知加工上,對特質焦慮個體的環境適應能力關注較少。

共情在我們人類生命歷程中,有著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可能一定程度上與特質焦慮人格有某種關聯。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對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的相關關係做進一步探討。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以往關於特質焦慮的探討大多集中在認知加工上,對特質焦慮個體的環境適應能力關注較少。事實上,當焦慮作為一種人格特徵穩定下來時,長時間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

共情實際也有特質共情和狀態共情的劃分,它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其結合社會道德評價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多,近年來,將共情與臨床心理健康疾病(如抑鬱、自閉症等)和特殊職業群體(如醫護人員等)相結合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本研究將針對特質焦慮與共情成分的關係做進一步探討,一方面能豐富焦慮與共情關係的相關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為臨床焦慮病症的干預治療起到參考作用。

在對眾多研究成果總結梳理的基礎上,從環境適應性角度出發,整理了特質焦慮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適性特徵,共情與社會道德評價、積極情緒的關係。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透過對情緒調節策略與社會適應性的相關研究,進一步為改善特質焦慮的適應能力做了可能性分析探討,能幫助廣大的群體意識到適當的情緒調節策略對情緒狀態的影響力,引起焦慮群體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重視。

在心理健康標準的概述研究中,學者們給出了不同的表徵歸納,如

Eisenberg

認為心理健康包括積極迴應他人、對別人的移情、控制情感的能力等表徵;

Taylor

Brown

認為心理健康包括切合實際的樂觀、關心他人的能力、適度的控制和主導感等表徵。

儘管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表徵

述各有差異,但是不難發現,對他人情緒的共情以及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是一個心理健康個體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共情對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積極作用,共情障礙對健康人格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患有焦慮性人格特徵的個體,在生活事件中表現出的不適應性和過度應激反應往往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問題。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心理健康與特質焦慮的研究中,有調查顯示焦慮

型人格

特質與心理症狀呈顯著正相關,而注重問題和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在特質焦慮與心理症狀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

類似的結論也出現在抑鬱症患者的共情能力研究中,抑鬱症患者在關心他人的能力上存在缺陷,但是能透過使用認知重評的情緒調節策略

高觀點採擇能力。

有研究表明,高特質焦慮個體比低特質焦慮個體的認知調節需要更長的時間與更多的認知資源,也可以理解為高焦慮人群自身的共情捲入程度與時間長度、認知資源投入量呈正向發展趨勢。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因此,有研究表明在從早期的情感分享階段到後期的認知評估階段,狀態焦慮會抑制共情反應。而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對焦慮症患者開展共情護理的干預治療方式,不僅能顯著緩解患者的焦慮狀態,還能使患者逐漸養成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高患者的自我效能。

儘管沒有直接的證據來驗證情緒調節策略在特質焦慮和共情之間發揮的作用,但是在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兩兩相關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支援性觀點。

在研究中發現特質焦慮雖然整體上與共情能力呈正相關,但是在共情成分分析中,特質焦慮實際只與個人痛苦呈正相關,且相關係數遠遠高於其他共情成分。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特質焦慮個體容易對消極情緒產生注意偏向,導致其在行為上或認知上傾向於抑制情緒痛苦或精神壓力,雖然對消極情緒的暫時緩解能緩和個體的不適狀態,但應激事件誘發的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當再次面對相似的問題時,極易產生更嚴重的不適感,甚至是遭受負面情緒反彈的疊加衝擊。

另一方面特質焦慮個體會優先關注與自己相關的資訊,甚至會把有限的認知資源優先加工與自己有關的資訊,表現出明顯的自我加工偏向。

正因特質焦慮個體對消極情緒的易感和過度關注的特徵,使其在面對他人痛苦時,更容易去設想假如他人的困境發生在自己身上會如何,即特質焦慮個體優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感受,當這種共情痛苦捲入到一定程度不加以控制時,會導致更嚴重的不適感。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而正常的個體面對同樣的情況時,更多的會從理解的角度產生適當的情緒反應,能對自我痛苦和他人痛苦進行有效區分和調節應對。此外特質焦慮個體對自身過度關注所造成的消極情緒,因其認知調節缺陷,對認知資源和時間有更多的需求,其體驗到的負性情緒會持久存在而對自身的情緒狀態造成破壞。

儘管特質焦慮個體存在過高的個人痛苦隱患,但是當幫助特質焦慮個體正確認識到自身缺陷,把注意力引導到問題本身,針對源頭採取策略,是可以幫助其改變消極的情緒狀態的。

高度焦慮的人在

認知要求

較高的任務中,對認知加工的有效性表現較差,儘管也有證據支援注意控制理論對特質性焦慮認知效率較低特徵的預測,但是有研究指

出可以透過調節策略去改善較低的認知效率。

本研究主要探討了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策略,其中認知重評的調節過程,實質是對情緒事件解讀的轉變,透過改變對情緒事件解讀的個人意義,達到減少情緒反應的效果,屬於先行關注調節。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而表達抑制的調整過程,實質是經過抑制即將發生或正在經歷的情感表達行為,達到減少主觀情感體驗的效果,被定性為反應關注調節。兩種策略都能對情緒起到調節作用,但是特質焦慮尤其側重於選擇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策略,抑制策略短期內雖能對情緒帶來緩解,但對特質焦慮者來說,並不具有長期適用性意義。

事實上,成人群體有著豐富的情感體驗,但其認知與行為模式已逐步穩定,認知重評情緒調節能力在成年期已成為一種適應性的技能。結合研究一的結論,認知重評情緒調節策略和觀點採擇均與特質焦慮呈負相關,表達抑制情緒調節策略和個人痛苦均與特質焦慮呈正相關。

以及研究發現,與低特質焦慮個體相比,高特質焦慮個體需要增加處理資源,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付出更多的心理努力,才能表現出與正常個體相同水平的適應性。說明情緒調節策略需要與認知資源投入成比例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其他實驗的探討中,我們引入了疼痛共情,疼痛共情是一種特殊的共情。事實上一個人的疼痛處理系統在感知另一個人的疼痛經歷時是適應性的,疼痛處理系統可以作為一個替代平臺去了解我們應該避免的疼痛經歷,因為這將幫助我們理解他人的內部狀態,並可能由此引發我們援助和幫助他人的行為。

而特質焦慮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事實上對疼痛共情能力的影響並不顯著,但是在涉及到自我情感捲入時,會影響個體的認知調節。對於疼痛共情情緒體驗的調節,認知重評情緒調節策略和表達抑制情緒調節策略都可以有效進行調節,且兩種策略的調節效果基本相同。

本研究將認知重評策略作為成年期的適應性技能,特質焦慮者因其策略使用習慣,在情緒調節上存在缺陷,透過對具有不同策略傾向的高、低特質焦慮個體疼痛效應的測量,在自我疼痛效應上發現了情緒調節策略的主效應顯著。

探究特質焦慮、情緒調節策略和共情三者之間的關係

儘管未在他人疼痛效應上得到相同的結論,但與特質焦慮個體觀點採擇能力低而個人痛苦高的研究結論相一致。也進一步表明透過對特質焦慮者認知重評情緒調節策略的訓練和情緒調節干預,有助於特質焦慮者正常社會適應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