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什麼時候可以考慮離職呢?

由 指令碼之家 發表于 音樂2023-01-14
簡介從幾家大公司的招聘需求看,產品的崗位需求確實少了很多

一年中什麼時候離職最好

最近不少公司在縮編,即便業務並沒有減弱發展勢頭,這說明了之前公司本身的業務需求,要求人員是有一點冗餘的。以前大公司人員冗餘是常態,那天和吳魯加做播客節目的時候還聊過,公司正常發展有利潤的時候,需要一定的人員頻寬,這還是 Tony 給他的建議。人員頻寬這個詞很形象,有頻寬,更多的機會來了,才有能力承接。

不過,現在大家都韜光養晦,縮編就變得順理成章。即便如此,也會有同學經常糾結,要不要離職,要不要跳槽。人才市場就是這樣,永遠處於一種動態波動之中。

什麼時候可以考慮離職呢?

之前小蓋寫的“

網際網路跳槽的邏輯變了

”中提到,離職的三個必要因素:

第一,你確實在這公司沒成長了,你每天在空轉,你在消耗自己,你本是一把利劍,現在快被磨成廢銅爛鐵了。

第二,你討厭所在團隊的人文環境,大家做一些看起來無厘頭、很可笑的事情,這已經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

第三,工資和實力不匹配,溝通無果,無法共鳴。

當然,這三個條件都滿足,你也不一定離職,如果你預測自己大機率找不到更理想的工作,苟著也是個策略。

還有同學說了,如果 1 和 2 讓人難受,但就是給錢多咋辦?其實也很簡單,要麼忍,要麼走。為錢低頭,也不算丟人,有了本事和資格再爭取自主權唄。

事實上,過去半年的資料表明,工程師,特別是 3 年左右的工程師招聘需求並沒有明顯減少。但產品和運營類的崗位少了,特別是產品。表面看產品是有很多的 HC,但追溯一下,這些 HC 可能是去年 12 月就開出來了,企業拖著節奏不停地在面試,其實並不著急。從幾家大公司的招聘需求看,產品的崗位需求確實少了很多。

為什麼產品崗位少了呢?因為在現在的環境裡,迭代現有的產品,可能是更穩妥和有效的做法,這並不需要更多的產品經理。新產品投入少了,產品崗位的需求,也就相應減少了。

至於運營的崗位,估計和業務擴張減緩也有關係,業務場景屬性比較強。你之前是做教育的,現在做電商,有難度。你之前是做電商的,現在做短影片運營,也有難度。所以,對於技能遷移不是那麼平滑的崗位,更要思考怎麼把基本功做紮實,怎麼選準一個好行業然後持續深耕。

其實,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哪一個公司,要知道一點,持續賺錢的能力是很難的。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打工,一個月 2 萬塊,公司一直經營正常,你幹得也挺好,那你可以持續掙錢,說不定還能漲工資,越賺越多。

但是想從 2 萬到 5 萬,5 萬到 10 萬,就很難。這裡面會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昨天剛和華仔(前阿里 P9 李運華)做了一期新的播客,其中聊到了工程師的第一個天花板,就是 P8。因為到了 P9,甚至 P9+,TA 的工作就更像一個導演,導演是幹嘛的,要對一部電影負全責,你不僅僅是負責技術了,商業模式、產品、運營,都要管,這樣你的能力和收入,才會突破 P8 的限制,到另一個階段。

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達不到年薪百萬。每年想賺得更多一點,都很難。所以,除了工作,人們的生活想要更有魯棒性,就要做更多的事,比如按比例投資,比如把愛好發展成可以賺錢的工具,等等。

對於公司來說,從零到一是可以的,完成某個突破是可行的,但持續增長就很難,必須得找到方法,能有複利,探索出路徑才行。很多公司都死在了探索的路上。做一個產品,第一年不賺錢,第二年就很可能營收幾千萬,然後呢,從幾千萬到一個億,再從一個億到十個億,就沒那麼容易,這裡面有巨大的鴻溝。即便做的足夠大了,如果企業的業務邏輯比較脆弱,比如某課吧這樣的案例,那種靠投放和返利拉高收入的做法,一旦某個點出現問題,就會轟然倒塌,消失無蹤。

無論是人還是企業,都需修煉內功,突破自己的第一個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