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由 Fighting紀 發表于 寵物2021-07-09
簡介圖片:wiki commons如果你吃過田螺,又吃過非洲大蝸牛的話,你一定會隱約覺得哪裡不對,後者雖大,但是不是少了點兒東西——沒錯,你的直覺是正確的

蝸牛是什麼類動物

非洲大蝸牛,又叫褐雲瑪瑙螺,屬於瑪瑙螺科瑪瑙螺屬,的確產於非洲,更精確一點說,是東非。非洲大蝸牛最大的特點是大,大到什麼程度呢?非洲大蝸牛成體的殼長一般在七八釐米左右,最大可達二十釐米以上。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非洲大蝸牛的成體(上)和幼體(下)。圖片:wiki commons

二十釐米,同志們,這是什麼?將近一米長呀!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簡直和狗一邊兒大!圖片:pinterest。com

非洲大蝸牛是一種陸棲蝸牛,殼略呈紡錘形,與常見的本土蝸牛相比更尖瘦一些,反倒是和一些田螺更加類似。非洲大蝸牛的殼質地較厚,螺紋一般在六七層左右,殼表面白或黃色,其上有垂直於螺紋的棕褐色縱向條紋或者雲狀紋(這也是“褐雲瑪瑙螺”一名的由來)。沒有多美,但也不醜。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在夏威夷拍攝到的非洲大蝸牛。圖片:wiki commons

如果你吃過田螺,又吃過非洲大蝸牛的話,你一定會隱約覺得哪裡不對,後者雖大,但是不是少了點兒東西——沒錯,你的直覺是正確的。和田螺它們相比,非洲大蝸牛少一片厴(yǎn),也就是蓋住螺殼兒的那個小片片。非洲大蝸牛的殼兒是直接開口的——冬眠的時候,或者遇到氣候太過乾燥的時候,它們只能用分泌的白色黏液來封閉殼口,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你瞅嘛!沒有厴我還有眼吶!圖片:Yuri Yashin

說回上面一張圖,好端端的非洲大蝸牛為什麼會在夏威夷被拍到?呃,你懂的,它們一定又是一種入侵物種了。如今,這種大蝸牛已經廣泛分佈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溼熱地區。自1931年從廈門登陸以來,中國的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也都成為了它們的天下。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在我國南方,現在已經經常能看見這種大傢伙了。圖片:akjunshi。com

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非洲大蝸牛靠的是能吃、能生。非洲大蝸牛一年能產五六窩卵,身體狀態好的話一次能產五百枚,最糟糕也會有五十多枚保底,這一孵出來簡直密恐。而吃起東西來它們更是不含糊,各種植物,田裡的樹上的,好吃的難吃的,能吃的不能吃的,統統一掃光。(當然說它們吃水泥那是謠言)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孵化中的非洲大蝸牛卵。圖片:wiki commons

非洲大蝸牛能吃,好吃,煮著吃炒著吃焗著吃咋吃都行,很多飯店裡的法式大蝸牛用的其實就是肉多味美的非洲大蝸牛(其實應該用的是法國大蝸牛

Helix pomatia

或者散斑大蝸牛

H。 aspersa

)。但是這個聽上去像是好訊息的訊息並不真是一個好訊息。想要靠吃貨來消滅一個入侵物種?圖樣圖森破。實際上,非洲大蝸牛的入侵,很大一方面和吃貨撇不開干係。正因為高估了吃貨們的戰鬥力,當年才過多地引入非洲大蝸牛進行養殖,然而一方面供過於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養殖控制和環境隔離,這些大傢伙們才成功飛躍養殖場,逃逸到自然生境中,建立了自己的種群。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鹽焗(法國大)蝸牛,很好吃,然而在抑制物種入侵方面並沒有什麼卵用。圖片:photocdn。sohu。com

而且最好也不要吃非養殖的非洲大蝸牛,甚至碰也不要碰。非洲大蝸牛是很多病原體的攜帶者,譬如說廣東住血線蟲(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就會將非洲大蝸牛當作中間宿主(之一)。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甚至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那,我們引入天敵來控制非洲大蝸牛?好辦法,但是……

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包括夏威夷群島、密克羅西亞等),非洲大蝸牛建立了它們入侵種群——它們本來是二戰時的美軍儲備糧,然後不出意外的,它們逃逸到了環境中。為此,美國政府專門引入了肉食的玫瑰蝸牛(

Euglandina rosea

),希望能夠控制這些大傢伙。然而,玫瑰蝸牛顯然更喜歡吃土生土長的當地樹蝸牛(

Partula

spp。)。非洲大蝸牛沒能控制住,玫瑰蝸牛倒是把大量的樹蝸牛給徹底滅絕了,只花了不到十年時間——要知道,自1500年以來,的確有大量軟體動物滅絕,夏威夷滅絕的軟體動物佔了這其中的70%,而單獨是玫瑰蝸牛,就幹掉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兇手只有一個,玫瑰蝸牛!圖片:wiki commons

所以說呢,你們人類,有的時候還是別太自作聰明瞭,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