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由 自說文史 發表于 寵物2021-08-05
簡介歸隱的好漢——奸臣當道,不容賢能熟讀水滸可知,梁山好漢並不反對招安,因為大家都知道,不招安沒有出路,何況很多好漢原本就是朝廷將領,沒人願意天天被罵“草寇”,甚至讓子孫後代都背上罵名

詐病或裝壞說明了什麼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招安後,踏上了為朝廷平定戰亂的征程。在徵遼國、平田虎、滅王慶的三場戰役中,好漢們雖有挫敗,但沒有折損,最嚴重也不過是活捉後被救,或是受重傷得救。然而,自從徵方臘之後,昔日無敵的好漢就接連不斷地倒下。起初還只是宋萬等地煞星,後來還有秦明等天罡星也陣亡了。平定方臘之後,則只有36人活著回來。

總體而言,好漢結局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戰場戰死、歸隱田園、海外立國和朝廷做官。

戰死的好漢最多,包括直接戰死的秦明、董平等人,以及病死的楊志、楊雄等人;歸隱田園類最典型的是燕青,還有出家者武松、公孫勝、朱武、樊瑞、戴宗也算,辭官回鄉的李應、阮小七等人也是,林沖雖在六和寺,但並沒出家,姑且算在這一類中;海外立國者是李俊、童威和童猛;朝廷做官者有宋江、盧俊義、吳用、花榮等人。

打仗沒有不死人的,所以戰死沙場很正常,能馬革裹屍也算是軍人之幸。那麼,非戰死的好漢中,為什麼有人歸隱,有人去海外?為什麼宋江做官難逃一死?沒人陷害吳用和花榮,他們為何自殺?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其實,之所以如此,絕不是作者隨手寫來,好漢們不同的結局自有深意。

歸隱的好漢——奸臣當道,不容賢能

熟讀水滸可知,梁山好漢並不反對招安,因為大家都知道,不招安沒有出路,何況很多好漢原本就是朝廷將領,沒人願意天天被罵“草寇”,甚至讓子孫後代都背上罵名。即便是當初強烈反對招安的人,比如武松、魯智深、李逵等,招安之後也是奮勇殺敵,報效朝廷。

其實,誰不想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呢?即便是戰死,也是國家功臣。這一點,阮小五和阮小七說過。

阮小五、阮小七掛孝已了,自來諫勸宋江道:“我哥哥今日為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

阮小二戰死後,宋江傷心不已,先是吳用等人勸,後來阮小五和阮小七也來勸他。小五和小七的話很明白,為國家而死,死得其所,若是兄弟們不招安,戰死梁山泊,那也只是被當做賊寇罵,遺臭萬年。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既然如此,為何平定方臘後,很多人不願意做官呢?

原因無他,朝廷有高俅、蔡京等一幫奸臣,他們不容賢能,尤其是功勞卓著的梁山好漢。早在招安之前,魯智深就說過。

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

魯智深看得透,他認為,只要朝廷還有奸臣,招安就不會有好結果。當然,最後為了兄弟之情,國家大義,魯智深還是接受了招安。再加上他之前行俠仗義,救過不少人,又做了和尚,所以作者給了他最好的結局——坐化、加封禪師。

魯智深的話其實還是預言:奸臣不死,大難不止,只要奸臣還在朝堂,那些渴望為朝廷效力的人就不會有晉升的門路,也不會有好結果。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想想也很容易明白,因為好漢們經歷過。

宋江等人打敗入侵的遼國,又平定田虎王慶,這功勞足以封侯,然而徵方臘前宋江只得了“皇城使”的小官。蔡京等一幫奸臣還讓皇帝下令,禁止宋江等人入城,實在讓人寒心。歷史上,常有功高震主者被皇帝猜忌、殺害。但宋江則不是,皇帝沒猜忌他,倒是一幫尸位素餐的大臣猜忌他。有仗打的時候,朝廷需要梁山好漢,奸臣不敢動;等仗打完了,會怎麼樣?朝廷有如此之輩,忠臣豈能善終?

正因如此,所以燕青、李應、柴進等人,或是直接歸隱,或是修道,或是辭官,或是回鄉,總之就是“處江湖之遠”,明哲保身。

出海的好漢——江湖之遠,難保隻身

在徵方臘之後,混江龍李俊詐病,並要求留下童威和童猛照顧自己。宋江同意了,但他不知道,李俊從此不在大宋的土地上了,因為他帶著童氏兄弟和費保等人,打造船隻,出海遠航,開闢新事業了。後來,李俊成為暹羅之主,其餘人也都另霸海濱。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李俊為什麼要去海外?因為費保對他說過這樣一番話。

費保對李俊說道:“……為何小弟不願為官?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後,一個個必然來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聚集幾人水手,江海內尋個淨辦處安身,以終天年,豈不美哉!”

在我們的意識中,不論之前有過多大功勞,得罪過多少人,只要辭官歸隱,不與這些人同朝為官,就能夠避禍善終。但是,仔細想想,辭官之後不就又做回老百姓了嗎?如果奸臣抱著“斬草除根”的想法窮追不捨,就算你躲在深山老林裡,也一樣被殺。

那怎麼辦?要想一勞永逸,找個安全的地方以終天年,只能遠赴海外,去一個朝廷奸臣看不到、夠不到、找不到的地方。所以,李俊、童威和童猛出海立國,實際上是作者對上述好漢歸隱地方的進一步延伸,也是對水滸主題的昇華。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也就是說,在李俊、費保等人的意識中,只要他們還在大宋範圍內,就還有被奸臣害死的危險。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想真正逃離,光靠歸隱田園山野還不夠,只能去王土之外的地方,那自然只有出海了。

這麼寫,其實更顯高俅等奸臣之惡,以及北宋末年世道之黑暗。

試想,歸隱就意味著放棄一切,只想好好活著而已,這已經是不能再退了。可是,朝廷的奸臣卻依舊不放過,居廟堂之外,處江湖之遠都難保隻身,這說明什麼?說明奸臣的力量實在太大,朝廷實在太黑暗了。

就像是金庸筆下的張無忌、袁承志等人,明明身懷絕世武功,但最後卻離開中原,遠赴海外。這既說明了現實的殘酷,也了他們對現實的無奈。

做官的好漢——廟堂之上,生存艱難

說完了歸隱和出海的好漢,再說做官的好漢。

宋江、盧俊義等人接受了朝廷的封賞,各到一方為官。宋江上任後,“惜軍愛民,百姓敬之如父母,軍校仰之若神明”,盧俊義也說“彼處軍民,亦皆安泰”,他們做得很不錯。按理說,有功之臣做到這般,即便不給升遷,也不應妄加坑陷,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盧俊義被奸臣騙喝水銀,墜水而死;宋江被騙喝毒酒,臨終不是惦記報仇,而是怕李逵造反,壞了梁山好漢的忠義名聲。為此,宋江又騙李逵喝下毒酒,而李逵也不後悔,甚至說死後也要在宋江身邊做個小鬼。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還是因為奸臣。最後一回中,作者在旁白中點明“

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變亂天下,壞國、壞家、壞民。

吳用和花榮的死,也得說一下。

花榮認為,宋江已死,自己很快也會被清算,與其被奸臣誣陷而死,不如主動赴死,這樣也能落個好名聲。說白了,還是擔心被奸臣先殺後誣,他的死還是襯托奸臣。吳用也差不多,他主要是感宋江之恩義,所以從容自縊,當然他是梁山三把手,也可能會被清算,雖然吳用自己沒說。

贊詩中也說,花榮吳用之死,是“一腔義血元同有,豈忍田橫獨喪亡”。這明顯是把宋江比喻為田橫,花榮和吳用就像是為田橫自殺的五百義士。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關勝、朱仝、呼延灼、孫立等人也都做官,他們怎麼沒有被陷害啊?這是因為,宋江和盧俊義是好漢的頭領,他們對奸臣而言威脅最大;再者,把這些做官好漢都害死也不現實,也沒必要。

綜合這三類好漢的結局,可以發現,不論是在廟堂,還是在江湖,都處於奸臣的控制範圍內,他們甚至可以打著皇帝的名義胡作非為,陷害忠良。這其實不正說明徽宗時代,朝廷內外都被奸臣控制,世道太過黑暗嗎?

一方面是宋江等梁山好漢的忠義求存;一方面是高俅等奸臣惡毒濫殺,這便是當時的世道。

最後要說說宋徽宗。

高俅等奸臣禍國殃民,正常來說皇帝應該管管,如果放任不管,那就是昏庸。但奇怪的是,作者從沒有批判過宋徽宗,反而借宋江、魯智深之口,以及在旁白中,多次說宋徽宗至聖至明,只是被奸臣矇蔽,以至於明知、蔡京有過,也不罷官降職,頂多呵斥罷了。

或歸隱、或出海、或做官,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何深意?

這是為何呢?個人推測原因有三。

其一,作者支援招安,也要塑造宋江的忠義,所以他不能說皇帝昏庸,否則招安就是明珠暗投,宋江更是有眼無珠;其二,作者要表達的是高俅、蔡京等奸臣作惡,禍害臣民,所以矛頭不是皇帝;其三,可能是時代使然,為人臣子,忠君愛國再自然不過。歷朝歷代,除非皇帝特別昏庸暴虐,否則臣子不會批評皇帝,而只是指出賊臣之過,藉此提醒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