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塞外築夢(逐夢)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寵物2022-12-02
簡介架樑專家韋作善神情專注地在電腦上演示著,讓人看到這樣一組數字:64個輪胎運梁車一次只能運一片梁,過載一小時只能走3公里

黃色的網線是什麼網線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塞外築夢(逐夢)

圖為動車在寧夏銀中高鐵上賓士。

寧夏國有資本運營集團公司供圖

塞外築夢(逐夢)

圖為施工人員在中衛南站架設首片鋼樑。

丁俊逸攝

塞外築夢(逐夢)

圖為技術人員在架設吳中城際鐵路接觸網線。

楊臥龍攝

秋天的陽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李昕背起書包,直奔高鐵站。他是寧夏大學的一名學生,家住銀川,此刻正趕往寧夏大學中衛校區上課。坐上高鐵,戴上耳機聽首歌,李昕享受著舒適的高鐵時光。

每天,像李昕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乘高鐵有旅遊的,有去做生意的。高鐵極大方便了寧夏百姓的生活。

2015年10月,寧夏吳忠至中衛城際鐵路正式開工。這是寧夏這片土地上開建的第一條高鐵。大漠黃河古長城,賀蘭山下戰猶酣。3年多後,一條136公里的鋼鐵長龍盤旋在寧夏大地上。一年後,吳中城際鐵路與隨後建成的銀吳高鐵相連通,銀中高鐵開通運營。700多萬寧夏人民從此圓了高鐵夢。鐵路與賀蘭山平行而臥,如一條扁擔,挑起了寧夏人口最稠密的“塞上江南”。

指揮部來人了

2016年初夏,天剛矇矇亮,一輛黑色越野車停在了吳忠市利通區一個僻靜院落。一位40歲左右的男子走下車來,臉上是日曬的古銅色。他叫羅生宏,是吳中城際鐵路建設專案的指揮長。

羅生宏樓上樓下轉了一圈,對這裡很滿意。這裡離工地十幾分鍾,到銀川機場半小時,去往銀川、中衛、吳忠幾個方向都很便捷。

11個專案部經理都到齊了。這些常年在野外作戰的硬漢們,難得有片刻輕鬆,此刻見面,親熱地寒暄著。

7點半開會。羅生宏站定,眼神看向眾人,清了清嗓子,以一句洪亮的“大家辛苦了”,開始了10多分鐘的動員發言。接著,黨工委書記、常務副指揮長安德柱給大家分派任務。安德柱用黑筆在施工圖上奮力劃了一條大波浪曲線,如一條巨龍沿黃河岸邊蜿蜒伸展。

講解完畢,大家很快找到自己的“陣地”,奔赴而去。此時,上千名“精兵”正從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向這裡快速集結。

儒雅幹練的安德柱,走起路來大步流星。奮戰的日子裡,他天天坐在指揮部的地圖前,觀察計算工程進度,掌握節奏。梁場、連續梁、跨高速、堆載預壓、管溝、鋪軌、四電、站房……每個關鍵節點都標在地圖上面,密密麻麻。

夜深人靜,聽到大貨車在馬路上“呼呼”地跑,安德柱睡不著。他知道,寧夏當地的高鐵將陸續開工,原材料會大幅漲價,必須加大采購力度。幾個月後,全部鋼軌從內蒙古運到施工現場,沙子、石子、水泥、鋼筋等儘可能當地生產、當地加工。

緊張施工階段,小車就是安德柱的辦公室。哪裡有情況,他就奔向哪裡。2016年的一天,安德柱與司機從清晨跑到夜裡12點,在吳忠、中衛、銀川之間跑了4個來回。

“人選對了,就成功了一半。”羅生宏若有所思地說。這些精兵強將來自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年輕的總工程師

梁智是第九專案部總工程師,也是第九專案部接觸網專業的技術骨幹。1984年出生的他,畢業於西南交大鐵道供電專業。2016年,晚上12點前他沒睡過,辦公室門經常大開著。

“別的總工電話特別多,我的電話很少。”遇到技術員打電話來,梁智開口就反問:“研究了沒有?”逼得大家動腦子。外表嚴厲的他,實際心腸柔軟。他給技術員編寫了二維碼字典,大家再也不用揹著大量資料去工地了。大家高興極了,“師傅”“師傅”叫得甜。

一有空,梁智就去工地上轉。看到工人師傅爬電線杆,他就想有沒有辦法代替。幾天後,眼睛通紅的他展開一疊紙——“接觸網裝配一體化施工法”。新工法將大量高空作業轉換為地面作業,效率提高近2倍,安全性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了,工人師傅們樂得合不上嘴。

以往,工人師傅上崗培訓都在會議室裡進行,梁智琢磨可不可以改進一下。很快,他和技術員做了與實物同樣大小的培訓基地,高度上降低,涵蓋接觸網80%以上工藝,正反案例一一標註。看到工人師傅用粗大手掌輕鬆擺弄各種零部件,梁智心裡別提多舒坦了。

接觸網安裝很複雜,需要上千種材料。在料庫找起來很麻煩,有時找不到就去買新的,一個小材料可能造成上百萬元浪費。梁智心裡盤算開了。幾天後,他“現身”了——“智慧化料庫”在電腦上靈動起來。滑鼠一點,幾萬平方米大料庫,每個角落都看得清清楚楚。

廣漠原野,幾排藍白相間的房子,這就是接觸網料庫基地。像是一個大超市,材料分門別類碼放在架子上。每個材料都有二維碼,掃一下就知道來自哪裡、用了多少、去向哪裡、還需多少。工程完工時,料庫也基本空了。

每當梁智瘦削的身影出現在料庫,年輕同事們就跟在他後面喊“師傅”。梁智喜歡與大家溝通。聽著他娓娓道來,大家的情緒也被激發了,熱烈討論起來。有人說施工單位太忙,哪有時間創新?梁智卻說,創新並不神秘,是來自腳踏實地的實踐。

梁智是第九專案部經理王麗軍“挖”來的“寶貝”。第九專案部負責中衛南站與全線接觸網施工。在中衛南站,吊裝中的鋼桁架,遠遠看去像一片潔白羽毛。這個龐大、空心的方格鋼桁架,每個交叉點都要一級無縫焊接。整個屋頂有23片鋼桁架。焊接這些鋼桁架,需要70多名焊工同時高空作業。

“不能有絲毫閃失。”大量高空焊接讓王麗軍高度緊張。他要求現場所有人員排查安全隱患,每天將結果反饋到微信群。

2019年早春,將要竣工的中衛南站,巨大鋼桁架屋頂被塗成了淡黃色,泛著溫暖的光澤。現場200多名工人和技術人員的身影掩映其中。當屋面板覆蓋了鋼桁架屋頂,所有困難與艱辛都消解於美麗的方格曲線中了。

在橋梁工地上

一座座橋墩,像是從地下冒出來,一夜之間拔地而起。先是超過了身旁的樹,慢慢與山峰比肩,巍然屹立。

沐著朝陽的橋墩,翹首以待梁的到來。廣袤原野上,高低錯落地矗立著一組藍白相間的圓柱體,這裡就是梁的生產基地——混凝土拌和站。吳中城際鐵路一共2146片梁,每片梁900噸,相當於10輛大貨車的重量。2146片梁要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全部製成,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專案部3號拌和站站長王丙鐵,是一名80後。“梁場要求太高了!”“好的沙石料太難找了!”他不住感嘆。

聞慣了混凝土味道,說起混凝土,王丙鐵如數家珍:“夏天混凝土發熱,會把自己燒壞,要灑水降溫。冬天要全封閉施工,如果受凍,混凝土就碎了。”

混凝土要求水的鹼含量必須在80毫克/升以下,為此,他們上了兩臺大型裝置淨化黃河水。淨化後的水與市場上賣的純淨水幾乎一樣。這讓王丙鐵感到很開心。

APP智慧管理平臺,每個環節都在360度監控下,業主看得一清二楚。混凝土配合比誤差超過2%是初級報警,超過5%是中級報警,如果超過10%……那些日子,王丙鐵做夢都是攪拌機的報警聲。

整片梁的澆築,從開始到完成不得超過6小時,這時梁的質量最優。制梁24小時不能停。大家在現場吃份飯,吃完接著幹,一直幹到梁全部制完。

制梁難,提、運、架樑更難。喂梁難上加難。

橋樑工地上,幾十臺提樑機、運梁車、架橋機同時作業,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前推進。

架樑專家韋作善神情專注地在電腦上演示著,讓人看到這樣一組數字:64個輪胎運梁車一次只能運一片梁,過載一小時只能走3公里。運梁車晚上8點從梁場出發,夜裡零點到達架樑點,跟架橋機對接半小時開始喂梁,喂完梁返回梁場是早晨7點。這當中不能有任何閃失,不管寒冬酷暑、蚊蟲叮咬,都要想辦法克服。

2017年7月,寧夏最高氣溫41攝氏度。人在鋼樑上行走,像踩著火爐。工人們60人一班,每人一張涼蓆。架橋機挪一步,人跟一步,累了鋪開涼蓆倒地就睡,稍微歇息後爬起來接著幹。

極其緩慢笨重而又無比精確。巨大反差中,人的精神意志像一股“神力”,注入梁中。900噸重混凝土梁,一片一片穩穩落在4個支座上,絲毫不差。

不到一年時間,2146片梁全部生產出來,安全平穩地架了出去。這樣的速度是少見的。

一片梁的資料大約200頁,有一本書那麼厚。全線2146片梁,有多少資料?從埋在地下的樁基礎算起,到地面上的墩身、支撐墊石、支座、梁、橋面系等,所有資料加起來,可以成為一座高鐵資料檔案館。工程竣工時,11個專案部都要開著大貨車去交資料。

鋪  軌

2018年春節前夕,鋪軌工地上,大雪飛揚,呵氣成冰。工程部長劉丙昌帶領90人的施工隊,將44萬根軌枕一根根人工鋪設。劉丙昌是標準的“鐵三代”,從一根繩索、一把鋼釺在懸崖峭壁打眼放炮的鐵道兵大爺爺,到鐵路科技工作者大伯父,再到他自己,一家三代人為國家的鐵路建設揮灑過汗水、奉獻過青春,讓他感到光榮和自豪。

施工24小時不停,一日三餐都在工地上,送來的飯10分鐘吃不完就會凍成冰碴。臉皸裂了,手凍得伸不直,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劉丙昌感嘆,90位工人師傅真是了不起,全都頂住了!

他們搶在了時間前面。2018年1月31日,44萬根軌枕全部鋪完,第二天136公里鋼軌鋪設完成。他們馬不停蹄,將軌枕與扣件相連線,4臺內燃機,牽引著100節老K車(卸道砟車)進行補砟(碎石子)。如果不及時補砟,上午鋪好軌,下午鋼軌就可能變成蛇形。

除夕夜他們沒有休息。遠處爆竹的亮光,一閃一閃像孩子頑皮的笑臉。不知誰哼唱起來:“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歌聲在夜空傳得很遠很遠,他們的身影在熹微晨光里拉得很長很長。

走在新鋪好的鐵軌上,乾淨的新石砟清新明亮。大型搗固機緩緩駛來,轟隆隆聲音傳出好遠。四排鎬釺插入石子,衝擊震動,使之倒實穩固。

“這是第四搗了。”第八專案部經理方同雄說。

“列車在有砟軌道上飛馳,石子可能隨之飛揚起來,大型搗固機要反覆搗固,將石子夯實。通常要搗固4遍以上,我們採用‘五搗五穩’。”方同雄比畫著。

春節過後,他們進入精調精搗階段。藉助高精密儀器,工人們像是在雕刻工藝品:鋼軌平整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兩根鋼軌距離誤差不超過0。2毫米,軌枕磕碰傷不超過指甲蓋大小……16臺大型養護機、8套運輸裝置、8臺焊軌機、6套打磨裝置,1000多名工人有條不紊分佈在136公里線路上。一雙雙老繭手,一身身油膩衣,披星戴月,鏖戰TQI(舒適度指數)。按照國家規定,200米範圍內,各種指標規矩、軌向、高低等超值加在一起,不能超過7毫米,即TQI為7。吳中城際鐵路的TQI控制在2。5以內,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多風沙的西部,2萬多名建築工人日夜苦戰,為寧夏人民修建起一條先進舒適的塞上高鐵。

2019年12月29日上午10點,一聲長嘯,一輛動車從銀川東站緩緩駛出,如白色閃電,迅疾地在寧夏大地跑起來。那流暢美麗的身姿,承載著多少建設者的光榮與夢想,在人們的歡呼聲與戀戀不捨的目光中,瀟灑遠去。

試執行列車上,幾個興奮的年輕人將一瓶礦泉水瓶蓋對著瓶蓋倒立在另一瓶礦泉水上,將一枚硬幣直立在另一枚平放的硬幣上。它們穩穩地立著,一秒、兩秒,一分鐘、兩分鐘……足足好幾分鐘!此時列車時速為275公里。

當地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體驗頭班車。羅生宏、安德柱這些高鐵的建設者們也來了。他們頭戴白色安全帽,身穿藍色工服,胸前佩戴紅花,整齊地坐在車廂裡。面對鏡頭,他們齊刷刷豎起大拇指,為這條高鐵也為自己點贊。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擦亮了中國高鐵這張聞名世界的名片。

賀蘭山上,古老的巖畫是刻在山石上的文明;賀蘭山下,不斷延伸的高鐵是寫在大地上的詩行。寫就這詩行的,是一支鐵軍、一群奮鬥者……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0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