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寵物2023-01-21
簡介為了讓菜園蔬菜吃起來更顯奢侈,人們必須不循常規,要麼挑選剛剛上市的時蔬吃,(比如中世紀末富裕的巴黎人特別熱衷於選購最早上市的那批豌豆),要麼就搭配著一些並非產自菜園的上等食材吃,比如動物脂肪、肉或者麵糰等

兔子可以吃豌豆嗎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在網際網路上早有討論,據說中國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只要身邊有塊地就會躬耕不輟,小區頂樓、磚塊縫隙種菜已經是基本操作了,即使是三沙海灘、南極大陸都有中國人種菜的身影,當年祝融號完成既定探測任務,大家最關心的居然是“火星上能不能種菜”!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南極的蔬菜大棚,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種菜之所以被刻進中國人的基因之中,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所指出的,“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大多中國人往上數幾代,都不可避免地和鄉土發生關係。

那麼許多人或許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外國人難道不種菜嗎?他們的種菜技能到底如何?此前,這一類的著述相當貧乏,更多的是關於外國風景和園林研究,法國學者弗洛朗·凱利耶(Florent Quellier)的《菜園簡史》尤為特別,為我們揭開了圖文並茂的西方千年菜園微觀史。

在西方,菜園並非不重要,只是過去我們知之甚少。人們打理菜園,靠菜園維持生計;藉助菜園的歷史,我們得以置身於一個個文明的中心;菜園提供充足的蔬菜瓜果糧食等,又能寄託耕作者個人的精神旨趣,可謂是一個充盈的世界。

今天就讓小北帶大家一窺西方奇妙的“菜園世界”與各種種菜趣聞。

01

菜園幫助窮人維持生計

菜園的發展根植於人們對於食物短缺的恐懼。一代代農民,以及20世紀在城市工作的工人,都花費了很多時間打理菜園,因為他們認為菜園可以保障食物的供應。

法國大革命之前,農民面臨許多困難,例如集體耕種時的限制、針對農民的土地徵用、新一輪糧食、蔬菜未收成時食物價格的上漲等,而菜園能給農民提供一些補償。菜園屬於私人財產,靠近住所,為家裡提供豐富食物,而且具體種什麼,完全由農民自己決定。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韭蔥商人》(Merchand de poireaux)伊本·布特蘭(Ibn Butlan)所著《健康全書》(Tacuinum sanitatis)中的彩色插畫,創作於 1390 一 1400 年,手抄本現藏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NAL1673, fol。 24。

韭蔥是西方菜園裡最常見的蔬菜之一,人們用它煲湯或者煮粥。插畫中央處有一個柳條籃子,特別顯眼,人們在採摘、運輸以及銷售蔬菜時都會用它裝東西。

在這裡, 農民既不用被統治階級強制要求種植穀物,也免去了稅收以及在市場上買賣的成本,所以菜園自然而然成為農民保障家庭食物供應的理想場所。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中世紀晚期和舊制度時期的菜園裡常常有這種供藤蔓攀爬的木架子。16至17世紀的巴黎城市地圖甚至用木架子圖案來指菜園。人們會用未成熟的綠葡萄製作綠葡萄酒,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食譜都 記載了這種酸味葡萄酒的做法。

菜園自然而然成為農民的一片樂土。 農民在菜園這一方小小土地上種滿了蔬菜、香草、水果以及穀物,希望最後收成滿滿。而且菜園裡不僅種著作物,農民往往還會在裡面放幾個蜂箱養蜂,或者養一些家畜家禽,比如兔子和雞。農民太希望避免食物短缺的窘境,所以會盡可能利用每一寸空間,把作物種得密密麻麻,並花費大量時間精心打理維護。

中世紀最後兩百年,艾克斯的城市菜園和近郊菜園中,種得最多的蔬菜是捲心菜、韭蔥、蠶豆和洋蔥。我們發現了一份 1438 年的租約,裡面詳細描繪了紀堯姆·艾默裡克(Guillaume Aymeric)在城牆和加爾默羅修道院(couvent des carme)教堂間精心耕作的菜園。菜地裡種了蠶豆、韭蔥、兩種捲心菜(白卷心菜和綠捲心菜),以及至少四種洋蔥,這些洋蔥按成熟的時間命名,分別為聖米歇爾日洋蔥、聖馬丁日洋蔥、八月洋蔥和晚熟洋蔥。在租約精確指明的 24 個方形地塊中,捲心菜和洋蔥各佔了 8 個地塊,韭蔥和豆類各佔 3 個。

儘管菜園也種了菠菜、歐芹、萵苣、歐洲防風草和琉璃苣,但作物的選擇上還是能體現出日常飲食的特點,因為裡面種得最多的還是一些耐儲藏的蔬菜,以及全年大多數時間裡都有產出的蔬菜。菜園裡還有一個葡萄架、一棵櫻桃樹、一棵桃樹,以及幾英尺長的玫瑰花叢。

在西方文化中,捲心菜象徵著菜園。毋庸置疑,捲心菜在中世紀菜園和現代菜園裡都特別重要。捲心菜的優點突出,即使在冬天也有產出,人們可以用它煮湯或燉肉吃。

豌豆和蠶豆幫助人們度過漫漫冬季。人們把它們磨成粉加到湯、粥或者麵包中,能使這些食物的口感更加醇厚。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這是連豆子都吃完的時候”,這裡的豆子指的是幹豆子,包括豌豆和蠶豆。在經濟蕭條和食物短缺的時候,耐儲藏的食物極大程度上避免了饑荒,此時如果連豌豆和蠶豆都吃完了,家裡就徹底揭不開鍋了。

人們之所以依戀菜園,是因為常常吃不飽飯。特別是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食物供給不足,許多人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而且常常好幾代人都面臨飢餓問題,對飢餓的恐懼代代相傳,所以大家都特別看重菜園。

當時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菜園都隨處可見,而且人們往往會花很多時間來打理菜園,希望給家裡補充點食物。當然,這種飢餓文化的盛行程度取決於當時具體的經濟形勢。

02

古代西方人是如何種菜的?

1953 年,法國曆史學家讓·默夫雷(Jean Meuvret)將簡陋的菜園描述為“一處做實驗的地方,一處創造奇蹟的地方”。

園子始終是一個手工改造的完全非自然的場所。在栽培、播種、移植、培土、除草、澆水和收穫等環節之前,園丁還需要開墾荒地、拔除野草、深耕土地、清理石頭、挖除樹根、平整地面和改良土壤等。這就是為什麼在西方文化中開墾荒地的隱士經常也是園丁。

園丁不知疲倦地與自然抗爭,與蔓延的雜草打著持久戰。正如中世紀一句法國俗語所說:“雜草會肆意生長。”他們尋求各種方法應對氣候異常,比如寒冷、霜凍、乾旱等。他們試圖彌補土地的種種缺陷,解決積水、缺水以及土壤貧瘠化的問題。他們還要與田鼠、鼴鼠、兔子、鳥類和昆蟲鬥爭。

在出現除草劑、殺真菌劑和化學殺蟲劑的現代社會之前,這場戰鬥幾乎佔據了園丁們每天的日程。為了把雜草全部清除,園丁需要不斷地鋤地。為了清除昆蟲和有害的齧齒動物,他們則需要直接用手抓,或者用甜食誘捕它們。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小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 le Jeune),《春季》( Printemps ),木版油畫,1622至1635年,現藏於布加勒斯特(Bucarest)國家美術館。

這幅畫的名字其實也可以叫做《把菜園當成花園一般精心呵護》( cultivé comme un jardin )。春天萬物復甦,正是幹各種農活的好季節,畫中的人們正在挖土、耙地、栽培、修剪、施 肥。男人女人都在菜地裡幹活,但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所幹的活都有所區別,女性主要在移栽作物,而男性主要在挖土和修理棚架。

沒有任何別的地方像菜園土地一樣,經過如此程度的人工化處理。菜園土壤需要人們定期修整、施肥、翻土和通氣。

人們用來自動植物甚至是人類的有機肥料給菜園施肥。生活垃圾和爐灰等有機廢料在菜園裡得到了迴圈利用。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塞巴斯蒂安·韋凱科斯( SebastianVrancx),《工作中的園丁》(Jardiniers au travail),布面油畫,1620年,倫敦,蘇富比拍賣行(Sotheby’s),1994年10月26日第9號拍賣品。

人們透過翻土、施肥不斷改善菜園土壤。在這幅油畫的前景中,一名園丁用腳使勁踩鐵鍬,給菜地翻土。旁邊有一把鋤頭,上面的金屬片很顯眼。人們用鋤頭挖除樹根、石塊,或者敲碎特別硬的土壤。畫中還有一名婦女推著裝滿糞便的木製手推車,車裡還插著一把長柄叉,人們用長柄叉把糞便撒到地裡。

菜地往往建在方便灌溉的地方。中世紀城鎮菜園經常建在靠近河道的地方,或者有可能被洪水淹沒的地方,比如巴黎的沼澤地,這些地方很空曠,沒有人居住,因為很難在這些地方蓋房子,但是這裡的水源又很充足。也是出於對水源的考慮,中世紀和現代法國菜園也常常和水磨(moulinàeau)建在一塊。總之,菜園永遠會靠近一處水源,無論水源是池塘、井、泉水還是河流。

園丁無微不至地照顧菜園,人們因此誇讚他們“把菜園當成花園一般精心呵護”。

菜園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地方, 但它的與眾不同更多歸功於園丁每日在這裡的辛勤勞作, 而不是因為園丁所使用的工具有多麼神奇。

作為手的延伸,園丁的工具一直比較簡陋,總體看來,中世紀以來這些工具的形式和用法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幾個世紀以來最明顯的進步可能就是伴隨鋼鐵行業的發展,許多工具逐漸從木質變成鐵質的了。

人們與菜園依然保持著密切的身體接觸。園藝工作甚至不用任何工具就能完成,比如播種、疏剪新長的蔬菜水果、消滅昆蟲、採摘蔬菜和收穫水果等。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農業與園藝》,(Agriculture jardinage)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編纂的《百科全書》(l’Encyclopedie de Diderot et d’Alember, 1751—1772 年)中的插圖II。

圖17 剪刀 圖18 斧子 圖19 擔架 圖20a, b:播種時挖洞用的小手鏟 圖21 鉗子 圖22 墨線 圖23 澆水壺。c:細頸澆水壺,d:帶蓮蓬頭的澆水壺 圖24 長柄叉 圖25 鉤形刀 圖26 長柄大鐮刀 圖27 鐮刀 圖28 篩子 圖29 高枝剪 圖30 柳條篩 圖31 柵欄 圖32 劃線器 圖33 挖秧苗用的小鏟 圖34 二頭鋤 圖35 另外一種挖秧苗用的小鏟 圖36 手推車 圖37 手鋸 圖38 砍柴刀 圖39 截枝刀

03

“不高階的食材”往往只用最簡單的烹飪

中世紀以及舊制度下的法國人民一般用兩種方式烹飪菜園裡的蔬菜,他們要麼把蔬菜煮成蔬菜湯,要麼做成蔬菜粥。直到 1810 年人們才習慣將幾種新鮮蔬菜切好混合,做成蔬菜什錦,它是 19 世紀資產階級經常吃的菜餚。1740 年出版的《加斯科涅菜譜》(Le Cuisinier gascon)是一本面向貴族階級的菜譜,這是史上第一次記載蔬菜什錦的做法。

正如每戶都有一方菜園一樣,中世紀和舊制度時期的家庭都有一把陶罐,人們的一日三餐都要用陶罐煮湯。日常烹飪之所以以煮為主,是因為這種烹飪方式便宜簡單,做出來的東西味道尚可,而且比較衛生。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

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Jean-BaptisteSimeon Chardin),《削蘿蔔的女人》(LaRatisseuse),油畫,大約畫於 1738 年,華盛頓有一幅該畫的複製品,原作藏於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

畫中的僕人用刀給蘿蔔削皮,削好後扔到水盆裡。油畫前景處的南瓜無疑是用來做湯的。無論對於農民還是上層人士,湯都是很主要的食物。

煮東西的時候家庭主婦不需要做太多預加工,甚至不需要給蔬菜去皮,只需要最基本的廚具,即使不懂複雜的烹飪技巧也可以做好飯。煮湯的時候婦女還可以兼顧其他事情,沒喝完的湯加點水再熱一下就又能應付一頓。菜園裡的各種蔬菜,不管是新鮮的還是乾燥的,最終都能煮成湯。麵包一般是提前做好的,等湯煮好後再泡湯吃。

在中世紀,所謂的湯(soupe)就是指麵包片泡蔬菜湯。煮湯既可以為水消毒,也可以給劣質的食材消毒(比如已經受損的、熟透的或者凍壞的蔬菜,以及腐壞的、味道濃烈的油脂),讓它們變得可以下嚥,避免浪費食物。畢竟對於貧苦家庭來說,一小塊肉和骨頭,也可以湊成全家的一頓飯。

菜園裡的蔬菜也可以用來做蔬菜粥(porée)。在中世紀最後幾百年的手抄本中,“porée”這個詞經常出現,但它的含義並不十分明確。有時候人們會把porée隨意地翻譯成韭蔥(poireau),但實際上porée這個詞包含多層含義,它可以指韭蔥,也可以指其他綠色蔬菜,或者指將幾種綠色蔬菜切碎壓爛做成的什錦。

為了讓菜園蔬菜吃起來更顯奢侈,人們必須不循常規,要麼挑選剛剛上市的時蔬吃,(比如中世紀末富裕的巴黎人特別熱衷於選購最早上市的那批豌豆),要麼就搭配著一些並非產自菜園的上等食材吃,比如動物脂肪、肉或者麵糰等。

菜園和庭院裡也常常種著水果。從中世紀開始,菜園蔬菜旁往往種著紅色漿果,比如醋栗、覆盆子以及草莓,以及一些果樹,例如蘋果、櫻桃、木瓜、李子等,這些水果生吃或熟食都可以。尼古拉斯·德·博納豐(Nicolas de Bonnefons)1654年出版的《鄉村樂事》(Les Délices de la campagne)一書中列出了許多水果食譜,普通百姓不需要專門的廚具或昂貴的食材就可以製作。比如將蘋果放在火上烤,放進陶罐裡煮,或者加一塊黃油放在鍋上煎;或者把梨放在蘋果酒或葡萄酒中,在熱炭灰裡燉煮。因為每家每戶都有爐子、陶罐和煎鍋,所以家家戶戶都可以烹飪這些簡單便宜的食物。

原標題:《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原來外國人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