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安徽祁門場村合作造林收穫三重效益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寵物2023-01-23
簡介開展場外合作造林以來,大洪嶺國有林場累計主伐生產木材11

安徽農村適合種什麼樹

時下,來到安徽省祁門縣安凌鎮雷湖村一片山場,眼前樹木蔥綠、林相整齊的場面令人驚喜。

“這片山場是我們林場與雷湖村下二分組聯合營造的杉檫混交林。”祁門縣大洪嶺國有林場場長程村榮指著山場說,“這已是我們第三輪場外合作造林了。”

大洪嶺國有林場建於1958年,場部位於祁門縣安凌鎮,全場經營面積6。2萬餘畝,分佈於4個鄉鎮。

建場後,林場職工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山場很快披上了綠裝。但周邊鄉村集體和農戶山場因造林管護難度大,群眾造林積極性不高,山場多數荒蕪。

1960年,林場為響應政府消滅荒山的號召,擴大經營面積,增加森林資源,主動與場部附近的雷湖村下二分村民組協商合作造林。經雙方商定,下二分村民組出讓254畝荒山經營權,由林場出資造林管護,村民組協助森林防火和林地保護,25年期滿後林地歸還村民組,主伐純收益由場組按7∶3分成。

在雙方共同努力下,至1986年合同期滿,共主伐生產木材2286立方米,收入61。3萬元,村民組獲利18。4萬元,戶均收入4128元。

“村民一下子分到這麼多錢,高興得不得了。”今年61歲的村民胡學華提起當年情景仍記憶猶新,“當時我家共九口人,分到了8000元,還有不少人家成了‘萬元戶’呢。”

“當時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雷湖村下二分村民組組長鬍國志回憶說。

林場與村民組合作造林、效益頗豐的事在當地引起了很大轟動,也讓其他村羨慕不已。嚐到合作造林甜頭的下二分村民組主動找到林場,要求將採伐跡地等共1000畝山場再交給林場造林。於是,林場與該村民組續簽了合作造林協議,開始第二輪合作。

村民組出山,林場出資金造林管護,間伐、主伐的純收益按場村6∶4分成,經營期25年。到2011年合同到期,主伐生產木材收入110萬元,村民組分成44萬元。採伐結束後,村民組負責人來到林場,要求與林場繼續合作造林。

如今,第三輪合作營造的杉檫混交林生長旺盛。

大洪嶺國有林場因在全國最早開展場外造林且成效顯著,被原國家林業局授為“場外造林示範林場”,前來要求合作造林的鄉村也越來越多。

“場村合作造林是國有林場在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下增資源、求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始於20世紀60年代,大發展於80年代。”祁門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說,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速生豐產林造林和90年代實施的世界銀行貸款專案造林,促進了場外合作造林的發展。

大洪嶺國有林場陸續與周邊鄉村開展場外合作造林累計1。6萬多畝,現保留有8640畝。

在大洪嶺國有林場的影響帶動下,祁門縣西武嶺國有林場也從1985年開始,採取“農戶投山、林場投資造林管護、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模式,陸續與周邊村組開展場外合作造林8000畝。合作造林樹種由最初的杉木純林到現在的以杉檫為主的混交林。主伐後,如村組不願再繼續合作造林,則林場將山場種上樹、撫育一遍後歸還村組。

國有林場與鄉村開展場外合作造林實現了要素重組、優勢互補、雙贏發展。國有林場透過場外合作造林拓展了經營範圍,培育了後備森林資源;同時,帶動了鄉村荒山造林和村莊綠化,實現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大洪嶺國有林場現有經營林地面積6。22萬畝、活立木蓄積53。78萬立方米,其中,與鄉村合作造林8640畝、活立木蓄積62354立方米,分別佔13。9%、11。6%。

開展場外合作造林以來,大洪嶺國有林場累計主伐生產木材11。234萬立方米,實現利潤4457萬元。

依靠場外合作造林收入,林場度過了最困難時期,積累了資源資產,增強了發展能力。周邊鄉村透過合作造林壯大了集體經濟,促進了林農就業,增加了農戶收入。

場村合作造林建立了森林防火和資源保護聯防聯控機制,雙方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方面同頻共振、並肩同行,林區更加和諧穩定。

安徽省國有林管理局局長程高記說,如今各地正推動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國有林場開展場外合作造林是安徽實施“五大森林”行動一項重要舉措,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對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龍琳 吳紅敏)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_國有林場】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