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由 大眾攝影 發表于 攝影2021-07-12
簡介這個畫冊的編輯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變化是,我取消了原來的圖片標題,直接用圖片來說話,保留時間、地點、車次這些主要資訊,每頁都是兩張呼應有關聯的,就像火車車窗一樣,看到這張想到那張,把同類的照片有主題、有主線地彙集在一起,就有意思

封底照片怎麼整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圖文:王福春

採編:尤文虎 高心碧

我覺得,一個好攝影師,起碼要有四樣本事。能拍好片子、能寫一手好文章、會後期處理,還有個特別重要的,就是會編輯自己的作品。

編輯可是個學問,也是藝術。雖然說有圖片編輯這個行業,但攝影師也要學會編輯。每張作品都是自己的親孩子,哪張背後有故事、有汗水、有心血,自己最清楚。如果自己不會編輯圖片,全都交給別人去編,不就等於親兒子被別人抱養了嗎?

剛剛出版的畫冊《火車上的中國人》,就是我從頭到尾親自編的。從去年開始,我從五千張片子裡精選出三百多張,再修圖,大致排好順序,最後進入到圖書的編輯過程中。

這本畫冊一共三百五十頁,編輯之前我有個大思路,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和我關注火車上的中國人四十年。這一次我沒有用常規的方法去編,按時間順序羅列圖片,那樣太單調。而是大線條上有個時間概念,然後分出小的章節,用故事來推動,這樣照片和照片之間的關聯就能起作用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這三張是整本書的開篇,是一個圖片的序言,蒸汽火車開過來,像大幕拉開一樣,一個時代來臨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整本畫冊真正的開始就是“改革開放”初期,這部分照片我放的不多,但必須要有。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哈爾濱三棵樹車輛段工會當宣傳幹事,上下班路過車站就順手拍照片。那時候剛拿相機,意識、技術都不夠,還有點模式化的影子,拍“好人好事”,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我才開始抓拍。但今天看來,以前拍的東西不好都好。為啥?成了歷史,不可複製了,這是最珍貴的。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畫冊裡,我一般用一個小章節說一個事兒。這個章節就是講消失的一些珍貴場景,開篇跨頁是中國火車第一次有電視進車廂,那個年代家裡有電視的人都不太多,很稀罕,全車人都在抬頭看。後面跟著兩張悶罐車、守車,悶罐車主要是運送軍人,守車主要是鐵路職工和家屬,有一些上歲數的人還能記得這些場景,年輕人是沒機會見到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這個畫冊的編輯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變化是,我取消了原來的圖片標題,直接用圖片來說話,保留時間、地點、車次這些主要資訊,每頁都是兩張呼應有關聯的,就像火車車窗一樣,看到這張想到那張,把同類的照片有主題、有主線地彙集在一起,就有意思。看似好像重複,但那種重複感就是力量。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戀愛、婚禮、孩子,這幾個章節在畫冊裡基本是連在一起的,有一個過程上的關聯。八十年代有一段時間特別流行旅遊結婚,年代感比較強,所以我把它放在了前面。孩子的部分內容比較多,我在畫冊裡寫道:火車不僅記錄愛情,還呵護愛情的結晶。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作品感動別人,首先是自己被感動。這兩張照片放在一起對比,很有意思。左邊的小孩站在竹筐裡,給人感覺很安全,而右邊是武漢到南寧的車上,這個小孩滿身汗泥,站著睡著了。當時我在那站了五六分鐘,就是按不下去快門,心裡特難受。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是苦孩子出身,三四歲的時候父母相繼離世,喝著東北小米湯,將就著活下來,所以這一生我非常珍惜我自己,每走一步,老老實實做人,紮紮實實拍片,其他什麼都不想。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火車上的通訊和電子娛樂最能體現時代感,這四十年電子裝置發展太快了。現在火車上每個人都拿著手機低著頭,沒故事了。我的大部分照片都在講故事,要能看出來人的心理活動。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1991年,這組片子第一次拿出來的時候,題目叫《旅途》。到了1996年,攝影家劉香成來東北採訪,我給他看這些照片,他發表在當時他所在的香港《中月刊》上,標題改成了《火車上的中國人》,當時我覺得叫得太高,現在回頭看,太恰如其分了,反而成了我的名片。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火車就是個流動的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我自己拍火車這麼多年,吃了不少苦頭,有很多次被當成壞人,但這就是生活。前些天這些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覽的時候,人山人海。我就想為什麼他們覺得這些片子好,因為它接地氣。老百姓都有坐火車的經驗,看到照片以後,他們不是帶著傷感,而是美好的記憶,“我當年扒火車進去的”,“我當年在地上躺著的”,特別有感情。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是生活它就有變化。透過火車上喝水這個細節,再跟現在來對比,就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這四十年我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告別是火車上常見的場景,時代的告別卻不太好表現,所以我把這幾張放在一起,有個影象上的關聯和隱喻。後面這張有點拍虛了,一開始我沒有選用,現在看來,這張還是很有價值的。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這本畫冊,從攝影到設計再到具體的文字,都是我一點一點弄出來的。圖片說明很簡單,但是花了很多心思。比如這張在西寧至蘭州的鐵路上拍的照片,是作為“美容”這個小章節的開篇。文字描述是:私密美容成為公開操作,藏族老太望著這“黑白無常”的樣子,眼神中透露出驚詫。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導盲犬上高鐵,是近些年比較重要的一個標誌,這和畫冊前面的寵物以及小火車的章節有個呼應,早期各種寵物都可以帶上火車,而四川、雲南的小火車又有它實際的生活需要。這四十年來,我們的火車也是經歷了從混亂、規範到一步一步人性化的變化。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整個畫冊的最後一個章節,我用一對新人在動車前的合影來做結尾。和畫冊開篇的那輛蒸汽機車的照片有個呼應。四十年來,火車變了,我們的生活也變了。這本畫冊整體上就講了這個事。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師不會編輯圖片,等於親兒子被人抱養了

攝影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是無限的。畫冊的最後,我放了兩頁自己的花絮,用圖片總結了一下自己從事攝影這麼多年的蹤影,沒有做任何的文字說明。當然,畫冊裡還有大量業內專家和朋友寫的序言和三言兩語的評論,這個只能開啟畫冊慢慢去閱讀了。一個攝影師,一生能拍一部好作品是多麼重要,可沒有那些年大量的積累,想編你也編輯不出來。

畫冊真正的結束,其實是合上畫冊的那一刻。封底,一張小小的照片,算是正文裡最後一個章節的迴音,那對結婚的新人,坐在寬敞舒適的動車裡,開啟了他們人生的幸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