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由 無齋公子曰 發表于 攝影2021-08-05
簡介為了讓那些高不可攀的經典走下神壇,走到每一個人的桌前案上,華夏出版社十年磨一劍,潛心打造了一套《經典之門》,將中國古代的經典作品分為“先秦諸子”“哲學宗教”“文學”“歷史地理”四個門類,透過導讀的方式,引導我們接觸和認識這些經典作品

經典之作是什麼意思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01

常念為經,常說為典

以613分考入清華大學的武亦姝火了,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曾經參加過《中國詩詞大會》,並以壓倒性的實力奪得冠軍的才女,居然還是個理科生。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武亦姝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深厚呢?當初與她同場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還有陳更和彭敏,這兩位也是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高手,陳更是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生,還寫過一本詩詞賞析作品集《幾生修得到梅花》,至於彭敏更是了不得,他可是國家級詩歌刊物《詩刊》的主編啊。

武亦姝不僅贏過了他們,還創造了《中國詩詞大會》有史以來的最高分,由此可見,這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孩,一身文學功底,簡直就是深不可測啊。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才女武亦姝高分考進清華”這個熱點事件,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於“現在還有沒有必要讀經典”這個話題的熱議和討論。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

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經典呢?

所謂的“經”,指的就是四書五經中的經,泛指古代那些可以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籍。而“典”則是春秋戰國以前的公文體制,後來用於指代那些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說:

“經典”就是那些由歷史篩選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經典”還不同於“精品”。如果說一部作品是“精品”,那只是說它的質量很高,要麼是所在行業的精品,要麼是一個時期裡的精品。但它仍然不具備“經典”所特有的性質。

只有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質和偉大意義,且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才能稱得上是“經典”。

孔子在教育兒子孔鯉的時候,曾經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裡的“詩”,指的就是《詩經》。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孔子要求兒子一定去讀《詩經》呢?

一方面,對於青年人來說,《詩經》具有文學啟蒙的重要意義,就像孔子自己所說的那樣:“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但是,孔子要求孔鯉讀《詩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詩經》是貴族階層必備的交流工具,也是社會公認的經典之作。

孔子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也曾經當過官,後來還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周遊列國。因此,沒有人能比他更明白:如果你想要在貴族的圈子裡混,那你就必須要掌握《詩經》,因為《詩經》是上流社會的言語尺度。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語言顯得有深度、有水平,那就必須用《詩經》作為衡量的標杆。

《左傳》曰:“子產有辭,諸侯賴之。”由此可見,一個能言善道的人,是當時最為稀缺的人才。而語言也由此成為士人階層之所以別於平民階層的標誌和特徵,甚至我們可以說,語言水平成為了東周時期一道最天然的階級分層的屏障:

如果你不會用《詩經》中的典故和辭令來說話,你就無法精確而雅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準確無誤地發表外交辭令——這就意味著,你根本就沒辦法混進上層的圈子裡!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02

開啟經典之門的鑰匙

接著我們再來討論一個問題:

為什麼這部書是經典,為什麼那部書不是經典?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在不同的時代,大眾的審美趣味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唐朝人喜歡作詩,宋朝人喜歡填詞,元代人喜歡譜曲,他們喜歡的風格、體裁、意趣,可能是完全相反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來自於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審美觀的人,都會不約而同的認同某些作品呢?

這是因為:

能被稱之為經典的作品,究其核心,是那些具有永恆價值的東西。

我們曾經歷過絕望之冬,也迎來過希望之春;我們曾踏足世界之巔,也曾跌落命運低谷,我們從杜甫住過的茅草房裡,搬進千萬間寬敞明亮的廣廈;我們的交流方式從慢悠悠的車馬郵件,變成瞬息即達的QQ微信;我們曾經歷了理想的幻滅與重建,我們也見證了歷史的興盛與衰退——但我們仍愛讀《詩經》,仍愛讀《論語》。

像《詩經》《論語》這樣的作品,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它們的生命力,要比產生這些作品的時代更為長久。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它們都能觸及你我內心最隱秘的角落,因為,在這些經典作品中閃耀著的,是人性的光芒。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但你可能有這樣的疑慮:經典當然好啦,但是裡面的文字太晦澀了,很難讀懂、讀透,更別說讀以致用了。

為了讓那些高不可攀的經典走下神壇,走到每一個人的桌前案上,華夏出版社十年磨一劍,潛心打造了一套《經典之門》,將中國古代的經典作品分為“先秦諸子”“哲學宗教”“文學”“歷史地理”四個門類,透過導讀的方式,引導我們接觸和認識這些經典作品。

要讀好書,首先要從經典開始——這就是華夏出版社《經典之門》這套書的立足點。為此,華夏出版社特意延請了40餘位來自大陸以及港澳臺地區的知名學者,精心為每一部經典撰寫了一篇“接地氣”的導讀文字。還請到與錢鍾書、季羨林齊名的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由饒先生親自領銜作序。

可以說,這部裝幀精美的《經典之門》,博取眾家之長,勾連古今中外,是一部將經典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它不僅是幫助我們理解中國5000年文化的樞紐,更是一座通往精神閱讀的橋樑。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03

以鹽鐵之說,論經濟之變

經濟者,經世濟民也!

“經世濟民”這個詞出自《抱朴子》,意思是使社會繁榮、百姓安居,而這也恰好與橫渠四句當中的“為生民立命”暗合。因此,經濟之道在歷朝歷代都是一門顯學,深受皇帝和百官重視。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而成書於西漢時期的《鹽鐵論》,就是這樣一部講述“經濟之道”的經典著作。

漢武帝在位時期,內外一切政策都以開邊征伐為主。漢武帝先是平定了南方閩越國的動亂,隨後又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將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

“封狼居胥”是漢武帝一生功業的巔峰時刻,也是後世名將們追求的最高榮譽。但是,漢武帝窮兵黷武的做法,也逐漸導致朝廷國庫虧空,財政入不敷出。這種狀況到了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絕幕遠征之後,已經陷入“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的尷尬境地。

為了緩解財政緊張的狀況,漢武帝採納了宰相桑弘羊的建議,開展了一系列興利活動,例如:鹽鐵酒國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貨幣改革等等。

這些政策的實施,雖然為西漢王朝奠立了堅實的財政經濟基礎,但也給農業、工商業發展以及百姓的生計帶來了某些不便與困難,特別是鹽鐵酒國營的政策,剝奪了地方諸侯和富商大賈的既得利益,因而就引起了這些人的強烈不滿和反對。

於是,漢武帝去世以後,帝國政治的中心,就集中在如何對待武帝時期的舊政,而“鹽鐵之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召開的。

漢昭帝始元六年,漢廷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以“問民所疾苦”為主題,由當朝公卿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其下屬的丞相史、御史共同出面主持,進行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策論。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誰都沒有想到,這次策問,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圍繞著武帝以來政治得失及其未來政策走向的大辯論。由於在策論剛開始的時候,“鹽鐵國營存廢問題”就被賢良們提出來,是策論中爭議最大、意義最深遠的主題之一,因此,這場策論就被稱為“鹽鐵之議。

在策論中,桑弘羊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場上,堅持國家干涉經濟的政策,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等重大政策措施,採取堅決維護的態度。

桑弘羊認為,這些政策“

有益於國,無害於人

”,既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以佐助邊費

”,又有益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離朋黨,禁淫侈,絕併兼之路

”,因而決不可廢止。

桑弘羊所依據的,是商聖范蠡提出的“重商思想”。他主張“

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

”,“

農商交易,以利本末

”。但同時他還提出,工商業應該由政府控制,大力發展官營工商業。這樣一來,既可以充盈國庫,又可以“排富商大賈”,抑制他們的兼併掠奪,有利於“

使民務本,不營於末

”,也有利於“

建本抑末

”。

而賢良們則全面抨擊了漢武帝時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多項政治、經濟政策。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在經濟方面,賢良們提出“

罷鹽鐵、酒榷、均輸

”的主張。他們認為:實行鹽鐵官營政策,就是“

與民爭利

”,違背了古代聖賢“

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

”的信條。

同時,賢良們還指出,官營工商業“

非治國之本務

”,不僅會敗壞淳樸的社會風尚,也會引誘人民走上“

背義而趨利

”的道路。

賢良們用來反對國營鹽鐵政策的理論,來自於法家的“重本抑末說”。這種思想,實際上是要抑制官營工商業,為私人工商業爭取利權,可以說,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一種萌芽思想。

會議的最終結果,是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但鹽鐵經營仍然由政府把控。

三十年之後,西漢學者桓寬將官方儲存的會議記錄加以“推衍”,將雙方責難的焦點問題,以及辯論內容都詳盡地記述出來,著成了這部《鹽鐵論》。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鹽鐵論》為我們展示了中國歷史上關於不同所有制利弊的爭論,從而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特別是西漢經濟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的許多經濟思想,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04

從《大學》之道,觀文化之韻

其實在聖人看來,經濟之道只不過是小道,真正的大道,乃是天人之道。

那什麼樣的經典講的是天人之道呢?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就是其中之一。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我們就來說說《大學》吧。

有人認為,《大學》算得上是“四書之首”。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這是宋代大儒程顥和程頤提出的,他們認為:《大學》是“

初學入德之門也。

”就是說,如果你要想入儒家的門,那就得從《大學》開始學起。

而且,程顥和程頤還指出,學習“四書”的時候,應當按照《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順序去讀。因為這是一個難度逐漸加深的過程,符合人的認知天性。

《大學》原本是《小戴禮記》當中的第四十二篇文字,相傳是曾子所作。到了宋朝,程顥、程頤兩兄弟極為推崇這篇文字。之後,大儒朱熹又將《大學》從《禮記》當中單獨抽出來,和《論語》、《孟子》、《中庸》放在一起詳細註解,著成《四書章句集註》。也就是說,《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從宋代開始的。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那《大學》究竟是講什麼的呢?為什麼二程兄弟和朱熹都如此看重它呢?

在古裝劇中,我們有時會見到這樣的場景,當一個書生豪情萬丈,當眾抒發自己的人生志向時,常會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這句話就出自《大學》,原話是:“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也叫作“八條目”。

而《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其中,“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被人們稱為“三綱領”。和上面的“八條目”加起來,就是“三綱八目”。這就是說,《大學》的本質,是用來給新晉儒生們開綱目的書,自然會受到歷代大儒們的高度重視了。

下次如果你再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時候,你就可以過去問他:“如何修身?”他可能就答不上來了。但是你自己心裡要知道:答案是“正心”,也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那麼如何做到“正心”呢?要靠“誠意”,也就是讓自己內心的意念變得真誠通透。

那麼又該如何做到“誠意”呢?答曰:“致知”,要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也就是學會學習。

最後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致知”?那當然就是要去“格物”了,也就是俯下身子,親自去研究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

你看,一本《大學》,講得就是我們從“格物”開始,一直修煉下去,直到抵達“平天下”的終極人生目標的全過程,而這也再次說明,這樣的經典,才算得上是人生最重要的學問,算得上是“天人之道”。

我們評價曾國藩時,往往說他是一個“內聖外王”的人。其實,

“修身”就是一個“內聖”的過程,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外王”的功夫。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按照《大學》提出的規範,嚴格要求自己,假以時日,我們也有希望接近甚至是達到曾國藩的層次,

而這麼厲害的《大學》,也只是《經典之門》當中收錄的一部經典,如果我們能把其中所有經典都讀懂、吃透、致用,那這世間,還能有什麼事難得倒我們呢?——正所謂: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讀《經典之門》,不知中華之博學也!

走進《經典之門》: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