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王之渙這首獨特的詩,全篇描寫美景,卻有很多人理解錯了

由 一號詩巷 發表于 攝影2021-08-19
簡介我們都知道,在古詩詞中,春水代表著作者的豐富情感,是一個典型的抒情物象,比如李煜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把作者憂愁和春水聯絡在一起,用比喻的方式表達出內心無窮無盡的愁思

發現美景怎麼形容

王之渙被人們熟知,或許要歸功於他的《涼州詞》和《登鸛雀樓》,這兩首詩屬於唐詩中非常有名氣的作品,讓我們見識到了王之渙的過人才情。

說來遺憾,王之渙如此富有才華,流傳下來的作品卻很少。

那麼,除了剛才提到的那兩首詩,王之渙還有一首很獨特的作品,它全篇寫春天的美景,格調輕快清麗,曾讓很多人誤以為是一首讚美春天的詩,實則它卻是在寫與友人的離別之愁,這首詩就是王之渙的《宴詞》。

王之渙這首獨特的詩,全篇描寫美景,卻有很多人理解錯了

宴詞

唐 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起句是純景描寫:

長堤春水綠悠悠。

這一句中作者主要突出的物象是““春水”,雖然沒有提及其他具體事物,但是卻將春天萬物復甦的景象體現出來,因為讀者的想象力已被啟用。

“綠”字不僅點出了春水的特點,而且還蘊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們都知道,在古詩詞中,春水代表著作者的豐富情感,是一個典型的抒情物象,比如李煜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把作者憂愁和春水聯絡在一起,用比喻的方式表達出內心無窮無盡的愁思。

同樣,王之渙這裡也是如此,他其實也在借春水暗喻自己的情懷,只不過和李煜想比,王之渙的寫法更加含蓄;而且這是首句,作者也是想透過景語來從側面作鋪陳,這個我們結合後面內容就能清晰認識到。

王之渙這首獨特的詩,全篇描寫美景,卻有很多人理解錯了

承句依然是在寫景:

畎入漳河一道流

。這句大意是說,那一道道田間溝水,曲曲折折,最終匯入漳河向遠方流去;雖然這裡也未離開物象“水”,單從視野來說,比首句要開闊很多。詩人把整個田野的空間皆融入到承句中來,讓讀者再次感受到了春光之美。這一句肯定也不是單單寫景,那麼作者寫這一景象的目的是什麼?當然還是為了抒情。當看到那些細小河流都匯入漳河流去的時候,作者的內心是憂鬱的,他感嘆自己不能夠如河流一樣追隨友人同往。而這一層意思,我們還是需要透過結合後面的內容,才可以很好地得以理解。

轉句:

莫聽聲聲催去棹

。這裡明顯開始轉到人物上來,從聽覺的角度作描寫:不要去聽那一聲聲催促的棹聲。這句中只提到了棹聲,可畫面感卻非常飽滿,鮮活展示了送別友人的場景。

“莫聽”二字帶有濃郁的情懷色彩,它以勸慰的口吻在暗示讀者、感染讀者。“莫聽”的背後是“怕聽”,可以看出作者這裡用了以反言正的手法,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

王之渙這首獨特的詩,全篇描寫美景,卻有很多人理解錯了

至於為什麼要勸人“莫聽”棹聲,合句給出了答案:

桃溪淺處不勝舟

。因為你聽那棹聲會使得內心的愁緒越來越多,而這種愁緒太過於沉重,以致於淺溪處的船兒無法去承載。不得不說這王之渙是真會寫,他在這裡又用到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溪之“淺”來襯托愁之“深”,完美銜接、補充、解釋了轉句。

合句乍一看,也是美美的景色描寫,讓人彷彿看到了和桃花源一樣的意境,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然而在表面的美景之下,卻是作者恰如春水的傷感,“不勝舟”三個字用得到位有力。

這種抒愁不見愁字的描寫,真需要讀者去仔細品讀,而當我們讀懂它的時候,就會發現這詩句是那麼富有魅力。

現在回頭再看全詩,句句生動的景語之間,情感脈絡環環緊扣;首尾的遙相呼應、中間的自然轉換等,皆體現著作者的獨特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