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由 石道手工藝 發表于 攝影2021-08-29
簡介步步高昇壽山石浮雕藝術的情、境、韻在創作中筆者始終認為,石雕作品可以融合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等眾多題材,來塑造壽山石作品的神韻,運用美學的角度,來詮釋高浮雕的藝術創作

浮雕立體感如何表現

作者:瞿述財

壽山石雕有著千年文化歷史,在這條長河中,淘沙揀金,不斷傳承壽山石雕刻的技術與藝術,為中國雕刻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筆者從事壽山石雕刻藝術將近二十年,主要側重薄意、浮雕、人物造型的雕刻,多年來亦醉心於壽山石雕刻理論的研究。筆者試從多年來揣摩的雕刻經驗,淺析壽山石雕刻中的浮雕藝術。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五老遊春圖

浮雕藝術緣起

浮雕是一種以三維空間來展現雕刻在器物上的雕刻藝術,其歷史發展相當久遠。起源於原始先民宗教的發展。在夏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浮雕裝飾紋樣以怪異的線條,深沉凸現出的鑄造刻飾,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宗教感情,其中“饕餮”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最有特色的一種浮雕裝飾樣式。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香山九老圖

較早的例如開鑿幹北魏太和十八年即l494年的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集中了古代雅刻藝術的精華。洞內佛龕林立,浮雕出完整的佛教故事。龕榍上的雕刻形象如同連環畫,其中揚幡起舞的飛天,婀娜多姿,意趣橫生;菩薩、伎樂天、供女形象生動。泉州開寺院內仁壽、鎮國兩塔上的浮雕十分型。塔內的浮雕佛像有80尊,有的慈善目,有的雄壯偉烈,有的莊嚴秀麗有的剛健威武,具有宋代的風格。壽山石雕的發展都受到上述這些浮雕藝術的巨大影響,多是在借鑑中國古代宮殿、寺院、亭臺樓閣、小橋、寮舍等裝飾雕刻,以及磚雕、木雕、摩崖石刻等技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白雲深處有人家

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清乾隆時的壽山石巨璽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師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龍圖案。近代福州壽山石浮雕高手林壽堪、王雷霆等,也用高浮雕或淺浮雕的技法名聞遐邇。或以景襯人,刀法靈動,近、中、遠景處理得當,意境幽深;或畫面一派生機,遠近疏密有致,充分體現了作品非凡的藝術氣韻和精強的技藝功底。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松山訪友

壽山石浮雕藝術的發展

浮雕與圓雕最大的區別在於,圓雕講究作品整體的立體感,入刀較深,而浮雕則講究石面的立體感,且雕層較薄。20世紀80年代左右,壽山石浮雕作品日漸增多,隨著浮雕技藝的不斷髮展提高,依據雕刻的深淺程度浮雕漸漸發展成為“高浮雕”和“淺浮雕”兩類。

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得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同時,高浮雕強調立體效果,在創作時注重近景、中景、遠景的國畫構圖關係。高浮雕以圓雕的造型藝術來表現景物,層層深入,達到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米顛拜石

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空間來營造視覺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手法或透視等處理方式來完成景物的刻畫,這有利於加強浮雕適合於載體的依附性。色層分明,形狀較扁、薄的石料十分適合浮雕創作。雕刻時利用原石的色層形成外景物色層,與內襯底色層的對比,增強了作品的層次感,雖不是立體的雕刻,景物卻因為色澤的強烈對比而突顯出來,效果更佳。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踏雪尋梅

浮雕逐漸成為壽山石工藝品市場的一種主流產品,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側重二畫面構圖的壽山石浮雕,能夠較好地體現石材的天然情趣和俏色層次,因此不僅適用於表達古典文學中的歷史故事,而且都可以表現現代題材,尤其很適合於表現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題材。在筆者浮雕作品中,例如《八子圖》、《訪友圖》、《賞梅圖》和《老子講學》、《太白醉酒》、《壽星》、《笑佛》等便是取材於古典文化的作品,力求給觀賞者以情境交融的藝術感染力。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別有洞天

壽山石浮雕的技術特點

浮雕一般有選石審石、墨繪勒線、鏟地分層、雕刻磨光四大步驟。審石設計定稿後,要進行墨繪勒線;浮雕鏟地是分出所要表現景物的層次。鏟地用平口卡鑿剷除畫面空餘的部位,深度以顯露出裡層的石色為準;鏟地結束後,用手鑿和小鏟刀進行景物的雕刻。這個過程講究透視關係和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關係。按景物分佈前後與大小的不同要求,雕刻的厚度應有所變化。厚薄不一,可造成視覺上的變化,讓人感受到石雕的天然情趣;最後進行磨光。至此才誕生一部浮雕作品。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清風朗月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浮雕中有很多作品都是巧妙利用了石料上的許多被稱為“石皮”的部分。

壽山石浮雕最好選擇色層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層石色雕刻景物,以裡層石色作為襯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將裡層石色再刻薄意襯景,更加精妙。其製作過程:透過相石,分析石色的分佈情況及色層深度,然後確定作品的題材和構圖。設計畫面要有中國繪畫的風格。景物的層次重疊應視色層之深淺而定。構圖宜豐滿,襯底出露面積不可過大或過於集中。設計定稿後,以尖刀順著景物的輪廓“線勒”一遍,再用平口手鑿或卡鑿削除畫面空間部分,謂之“刮底”。待達到預定深度或裡層石色顯露後,再進行刻制。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鑿和小型鑽具,在高起的景物層上雕刻出畫面的層次,力求使所表現的物像在結構上富有立體感,最後再用修光刀具進行“修飾”。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前程似錦

而以浮雕刻人物的時候,筆者在作品《君見一片舟》的雕刻中,將頭部與身體形成一定的角度,也就是說頭與身體要一左一右,這樣才有“姿勢”;人的手和腳不能直直硬硬地伸出去,兩隻手臂應該一收一放,腳則是一前一後,這就是俗稱的“陰陽手”、“出入腳”,有變化才生動。雕刻古人的袖子要雕得寬大,襯托人物倜儻大氣的韻味,而身體很大一部分被寬大的袖子遮住,這樣有些細節就不用刻了,細節太多難免流於俗氣。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步步高昇

壽山石浮雕藝術的情、境、韻

在創作中筆者始終認為,石雕作品可以融合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等眾多題材,來塑造壽山石作品的神韻,運用美學的角度,來詮釋高浮雕的藝術創作。比如,高浮雕在人物雕琢上講究形、神兼備,要根據石材的特質及肌理在雕刻中表現國畫的白描、水墨寫意、彩墨寫意、工筆重彩等多種藝術手法,在構思及佈局和雕刻上要求嚴謹。高浮雕的山水創作上,以雕刻山川、溪流、寒林野趣為內容,表現形式為青山綠水、淺繞山水、水墨山水、彩墨山水等,講究高浮雕作品的意境與涵蓋的情境。而花鳥題材以花卉、魚蟲、禽鳥、走獸為內容,講究動物與自然、人文的和諧、統一。高浮雕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徵更接近於圓雕,部分區域性處理甚至完全採用圓雕的方式。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靈山勝境

例如筆者在作品《訪友圖》中,將一塊石界色彩分明的田黃石雕出一幅深山訪友圖,以黃色部分作為底面,略加修飾就是一個自然的山巒形象。白色部分較為淺薄,依形就勢,將兩色交匯處位置突出的白色部分擇恰當位置,精心雕琢成訪友的文人,富有人文情韻。又以合理的佈局,點綴搖曳的浮舟、挺拔的蒼松、古樸的亭舍和繚繞的雲煙,使得整體作品顯得靈動有趣,意境深邃。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仙山論道

在充分表達審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創作原則下,浮雕的不同形態,在藝術品上各有其側重或表現。一般地說,高浮雕較大的空間深度和較強的可塑性,所賦予的情感表達的形式多為莊重、沉穩、渾厚為主,氣勢恢弘;淺浮雕則以其如行雲流水般湧動的繪畫線條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面構圖,傳遞著輕音樂般的平和的情調和抒情詩般的浪漫柔情。同時又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非常充分地表現出了雕刻物件的生機。運用精湛的技巧,巧妙地使用雕刻物件的動勢來表現人物又或者動物的內心情感,使雕刻作品充滿了生機,也更加貼近生活。

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

鴻運連連

總而言之,壽山石浮雕創作宛如石中作畫,石美意佳,則能顯其神韻。中國傳統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而浮雕的三維形體空間、石境造詣恰好是國畫在雕藝上延伸的最佳雕刻手法。我覺得,高浮雕的創作就是國畫在石雕藝術的的延伸,透過石雕的三維形體空間起伏豐富畫理的藝術創作。壽山石浮雕創作融合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利用雕刀將國畫特有的線條和壽山石的肌理相融合,展現出別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