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由 選調生 發表于 攝影2021-09-13
簡介華夏匠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蔡炳盛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人,出生於1956年,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從事建盞研究30餘年,其燒製的建盞器型精緻,釉色優美,尤其是藍油滴的造詣極深,作品深受廣大建盞愛好者的喜愛,在建盞製作界

錯落有致的什麼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華夏匠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蔡炳盛

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人,出生於1956年,

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從事建盞研究30餘年

,其燒製的建盞器型精緻,釉色優美,尤其是藍油滴的造詣極深,作品深受廣大建盞愛好者的喜愛,在建盞製作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建盞是真的很美

這個斷代的文化應該被認知被傳承

玩建盞的人,想必都聽過蔡氏三兄弟,他們是最早一批的制盞人。而蔡炳盛雖然在家排行老三,但卻是

第一個燒製建盞並且是第一個燒製出油滴建盞的匠人。

蔡炳盛出生於建陽市水吉鎮的陶瓷世家,從他祖父輩起就一直從事陶瓷的燒製,蔡炳盛可以說是從小就受燒製陶瓷的薰陶。

在接觸認識到建盞以後蔡炳盛深深地為之著迷,他認為建盞是真的很美,建盞這個斷代的文化應該被認知被傳承。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蔡炳盛從15歲就開始燒陶,當時燒的是黑釉大缸。

宋盞技藝已斷代600多年,到了70年代中旬,國家成立了建盞技藝恢復研究小組,就在水吉的陶瓷廠那進行建盞技藝的復燒研究。

當時無論怎麼燒也無法燒出兔毫油滴紋路,研究小組人員無意中發現蔡炳盛燒的黑釉大缸底部的垂釉居然有兔毫的紋路,這給建盞復燒技術無疑是開了一扇天窗。蔡炳盛沒有藏私,他把在礦釉里加入燒松柴的草木灰的秘方告訴了研究小組,這才讓建盞技藝的恢復加快了程序。

1982年,蔡炳盛憑藉多年的製陶經驗開始燒製建盞,幾年後,他第一個成功燒製出油滴建盞。如今,蔡炳盛對泥土的熱愛,對制盞的研究始終堅持。

建盞的哲學:靈感和規劃就是一個“做”

根據釉淚的形成的形狀,分為鷓鴣斑、兔毫、油滴等幾類,蔡炳盛大師是業界公認的仿古建盞第一人,他的藍油滴最為業內人士推崇,是難得的建盞佳品。

自然釉變產生的油滴狀如星空閃閃點點,在泛著幽藍神秘的美麗胎底釉色下愈發絢爛奪目。

蔡炳盛認為,“好的油滴盞並不容易,比如要玻化完全,也像分離,析晶清晰,釉面均勻,器形精緻,每燒出一隻這樣的,我都非常高興,但是這樣的不多”

。仿古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因為已經有先前的輝煌在,無論盞具的器型、胎質、釉色、斑紋、喝茶的口感,都像一道設定了標杆的對照物。蔡炳盛從1982年起按古法做建盞,從沒改變或放棄過。在他看來,這麼美的事物讓它重現,讓更多人喜歡,就是一件很值得讓人堅持的事兒。

蔡炳盛對傳統工藝的追求,從15歲拉胚開始就沒有改變。每個盞都經由他進行純手工揉泥,用以復甦泥性。全手拉胚,胚體更是一氣呵成,乾淨利落,憑藉手對泥的感覺,拉出的胚體幾乎不需要精修,只需要修底足落款。

多年的拉胚,指甲被鹼性的陶土腐蝕,彷彿被土吃了般,這一雙溝壑縱橫的手是蔡炳盛一輩子的勳章。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沒有華麗高大的理由和外衣,

蔡炳盛就是這麼樸實而執著地理解他對建盞的哲學:“我的靈感和規劃就是一個“做”。

我們做匠人的就是要注重動手實踐,很多想法,靈感,就是在做中發現的,受到啟發的,而不是天馬行空先設計一個什麼。

因為建盞就是建盞,不管怎麼變,本質的東西還是要把握住的,比如選料、燒窯。失去原本的韻味,它就不是建盞了。

好器實是不可多得 讓人沉浸於其中

蔡炳盛的盞釉面滿斑,於1300多度的高溫下自然形成,整體釉面玻化充分,晶體飽滿璀璨有立體感,斑紋一路開放延續到口沿,呈現錯落有致的美感。

在對胎質、釉色、燒窯溫度、氛圍的多年的把握下,

蔡炳盛根據釉色的配比、薄厚度、燒窯時長控制不同的實踐下做出的新品玫瑰金油滴、絳紅色火鳳凰盞,都美得不可方物。

火鳳凰斑點盞在褐色的胎底釉色下,鐵鏽紅圍繞中間硃紅的心形成小色團,如盛開的杜鵑般連成片,在片狀中又有色相飽和度低於鐵鏽紅的金紅色斑點,成為紅色色團的銜接色點。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整體顏色立體,富於深與淺、明與暗的過渡與互相支撐,又形成層次感、空間感。釉色光亮如打磨過的大漆。色濃而不豔俗,美得有格調,兀自靜賞便可感受到這種不可言傳的美妙之意。

胎體古拙,高溫還原後的老胎呈現痱子狀態,古韻悠長。

蔡炳盛燒製的建盞器型精緻,釉色優美,產品暢銷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深受廣大建盞愛好者的喜愛,在建盞製作界有著良好的口碑。

2011年,建盞燒製技藝入遺成功,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蔡炳盛成為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建窯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炳盛根據自己對建盞的探索與經驗撰寫了《試討論建盞的燒製工藝》並在學士期刊雜誌《藝術科技》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4-9436上發表;並且《油滴盞》、《油滴洗》於2015年被徵集為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收藏於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蔡炳盛認為,像建盞這樣一半靠人力,一半賴於上天“神秘”變化賞賜的器物,好器實是不可多得,也正是這樣,才有讓人沉浸於其中,不斷嘗試,盡己所能,賦予一生去探尋的魅力和意味吧。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總要有件器物與茶相伴,蔡炳盛用36年堅守的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好用的茶器,是可以用一輩子的,它們與你在喝茶的時光中相守,低調,謙虛,卻一直與你相伴,在每次喝茶碰撞中,看見生活最本真的模樣。

編輯 | 華夏匠人

圖片 | 華夏匠人蔡炳盛作品

· END ·

『華夏匠人』

——匠心·傳承·技藝——

傳播匠人精神

小程式搜尋“華夏匠人”

或前往應用商店

分享美好的匠心生活

作者/來源:華夏匠人

蔡炳盛 30餘年堅守精湛技藝,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