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三十三)

由 坤鵬論 發表于 攝影2022-11-30
簡介蘇格拉底明確表示,他所找到的只是被自己判定為最健全、最有力的理論,只是自己堅信它,直截了當地、傻乎乎地堅持它,並且也沒有一棒子打死其他理論,而是說在有了這個理念後,也就再也無法理解也沒有能力去認識其他聰明絕妙的原因了

說自己是h20是什麼意思

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我們看來別人的愚蠢、不足、犯錯,只不過是因為人家沒有相應的經歷而已。

就像一個人從來沒有用過手機,當他第一次拿著手機翻來覆去不知所措時,那就絕對不是蠢笨。

——坤鵬論

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三十三)

——坤鵬論

在《

一、前情回顧

》中,坤鵬論主要分享了:

讀<斐多篇> 論靈魂(三十二)

坤鵬論在這部分主要分享了蘇格拉底哲學人生的第三階段——自己的探索,並想出瞭解決原因問題的權宜之計。

請注意,這裡用“權宜之計”很貼切、很謙虛。

蘇格拉底明確表示,他所找到的只是被自己判定為最健全、最有力的理論,只是自己堅信它,直截了當地、傻乎乎地堅持它,並且也沒有一棒子打死其他理論,而是說在有了這個理念後,也就再也無法理解也沒有能力去認識其他聰明絕妙的原因了。

同時,他也很清楚地表達,自己對事物發生的方式不作任何肯定,現在也不想追究那些細節。

這個理論相當於就是柏拉圖的理型論——萬事萬物之所以能夠是其所是,是因為它們分沾了相應的性質本身,比如: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小本身等等,這些本身(絕對)就是理型。

換言之,理型就是萬事萬物之原因。

坤鵬論認為,由此可以引申得出:事物關鍵看本質;看萬事萬物,不要看其外表外在,而要看其內在本質,而這個本質是無法用感官掌握的,只有思想可以。

接著,蘇格拉底又稱,這個理論對自己和別人都最穩妥、最保險。

為什麼?

因為這個理論可以經受他那經典的演繹邏輯——三段論的嚴苛考驗。

能夠保證由此推論出的一個個結論彼此一致,不產生矛盾,並且一個個結成臺階,讓思想——論證與結論不斷向上攀升。

這種考驗在《巴門尼德篇》中被完整、詳細地重現了。

接著,蘇格拉底又以實際生活中的個頭高矮、數量多少為例進行了簡單明瞭的說明。

坤鵬論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事物之所以成其所是,完全是因為它自己的本質,而與其他沒有任何關係。

就像一個人比另一個人高,只是因為他分沾了高本身,所以本人高,而不是因為另一個人矮;

再如十個比八個多,只是因為十個分沾了十本身,成為一個較大的數,而不是因為八個比它少兩個。

而這也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哲理,那就是要想比別人強,關鍵是自強,而不是站到更弱者身邊去顯得自己強,那不是真正的強,正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

那麼,又該如何去與別人辯論呢?

蘇格拉底指出,當別人提出說法時,先不要理會和答覆,而應該根據這個說法去推論後續的一個個結論,看它們是否彼此一致。

如果是自己要陳述說法,也應該按同樣方式開始,先確定一個根本的說法,然後層層攀登,直到找出滿意、合適的為止。

正因為之前和大家一起精讀過《巴門尼德篇》,坤鵬論對這段話感觸頗深,因為在那篇對話錄中,就是對以上方法的全面演示。

最後,蘇格拉底還連帶諷刺了當時以智者派為代表的好辯者,指責他們最大的能耐就是胡攪蠻纏,把所有東西攪渾,只談根據和推論,根本不想、不關心事實,為此還沾沾自喜。

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三十三)

靈魂的本質是什麼?(十四)

寫到這裡,柏拉圖又將場景拉到了斐多與厄刻克拉底的對話。

厄刻克拉底說:“宙斯在上,斐多啊,我聽得真是太過癮了,我覺得他把問題說得驚人地明白,即便對於只有一點點兒心智的人都能懂。”

“肯定啊,厄刻克拉底,所有在場的人都這樣覺得。”斐多回答。

“甚至就連我們這些不在場,而是這會兒在聽的人也覺得如此,不過,此後他又講了些什麼呢?”厄刻克拉底急切地詢問著對話的後續。

斐多答道:“根據我的記憶,大家承認了上面這些之後,一致同意有各式各樣的‘型’存在著,分沾這些‘型’的其他事物從各自分沾的‘型’得到自己的名稱。”

柏拉圖在這裡引入了他筆下最重要也最含混的術語eidos,而且沒有給出任何說明。

在希臘文中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希臘文是idea。

柏拉圖本人在對話中經常交替使用這兩個詞,其意義沒有嚴格區別。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柏拉圖,那時候的詞彙量相對於如今要少很多,而且經常會有詞語混用的情況,比如:對於同一個意思,經常使用兩個不同的詞語來敘述。

在西方哲學界,20世紀以前的學者一般認為,柏拉圖的eidos和idea是主觀的精神性的東西,是概念、觀念或理念,因此將之譯為英文的idea。

不過,到了20世紀,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認為它們不是主觀的,而是一種客觀實在,從而將柏拉圖的eidos和idea譯為form。

中國學者是在20世紀開始研究希臘哲學的,對此也提出多種譯法:理型、埃提、理念、觀念、概念、形、相、形式、意式、通式、原型、理式、範型、模式、榜樣、模型、式樣等,其中最流行的譯法是理念,所以柏拉圖的相關理論也被稱為理念論。

之前坤鵬論也曾就此在《讀《理想國》領悟西方哲學的源泉(108)》中分享過自己的意見,認為理型最為貼切,綜合考慮下來,這裡用“型”可能比較合適。

在短暫的轉折休息後,柏拉圖又將讀者拉回到了蘇格拉底臨死前的獄室,他請蘇格拉底開始了著名的《斐多篇》的“最後論證”。

這也是此篇對話錄歷來最受爭議的一個論證,有人說它“最晦澀、隱秘、讓人灰心喪氣”,有人說它是“一連串詭辯”,也有人認為這是整篇對話的高潮部分。

為什麼?

因為它與《巴門尼德篇》中的論證有著聯絡,而《巴門尼德篇》也受著類似褒貶不一的評價。

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三十三)

蘇格拉底說:“如果你承認這一點,那麼,當你說西米亞斯比蘇格拉底更高大,比斐多更矮小,豈不是說,在西米亞斯身上同時存在兩者——‘大’和‘小’呢?”

“可是你同意‘西米亞斯比蘇格拉底更高大’這個說法並不像它字面上所說的那麼回事,因為西米亞斯生得來超過誰,並非由於他是西米亞斯,而是由於他偶然具有的‘大’,他比蘇格拉底高大也不是由於蘇格拉底是蘇格拉底,而是因為蘇格拉底具有著那個跟他的‘大’相對的‘小’。”

“而且,他比斐多小並不是由於斐多是斐多,而是由於斐多具有著那個跟西米亞斯的‘小’相對的‘大’。”

“這樣的話,西米亞斯就有個別名:既矮小又高大,他在兩者之間。”

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西米亞斯在矮小和高大之間,也可以理解為在斐多和蘇格拉底之間,西米亞斯既比蘇格拉底高大又比斐多矮小。

“他的個兒超過了一個人的‘小’,而另一個人的‘大’又超過了他的‘小’。”

也就是說,當他肯定自己的高優於另一個人的矮時,他的矮也可以被另一個人的高超越。

說完這段話後,蘇格拉底微微一笑說:“我讓人覺得是在唸法律檔案般字斟句酌,不過,情形的確如我所說的這樣。”

“我說這些,為的是我願意讓在我看來如此的事情在你看來也如此”,從而取得你的同意。

“畢竟,對我來說,這顯得不僅僅是,‘大’本身絕不會既大又小,而且我們身上的‘大’也絕不會容納‘小’,或者允許被超過。”

“二者必居其一:要麼是‘大’的反面‘小’向‘大’逼近,‘大’就逃跑或退卻了;要麼是‘小’抵達‘大’時,‘大’就已經消滅了。”

這裡的用詞體現出了蘇格拉底喜歡借用戰爭詞彙的特點。

“但是‘大’絕不會接受並接納‘小’,那樣一來它就變得異於自己,不再是曾經所是了。”

“所以,我既然接納了、忍受了‘小’,就始終是如我所是:這個矮小的人就是我本人;可是我身上的‘大’,既然是高大的,就不會膽敢是矮小。”

蘇格拉底本人個子矮小。

“同樣情形,我們身上的‘小’也絕不會變大,毋寧說,任何相反的東西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會願意既仍然是其曾是,同時又成和是其相反的東西,毋寧說,在這樣一種遭際中,只有要麼離開,要麼消滅。”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相反的對方也不會變成或者是它自己的對方,它在變化中要麼離開,要麼失掉了它的存在。

克貝回答:“在我看來完完全全如此。”

看到這裡,和坤鵬論一起精讀過《巴門尼德篇》的朋友一定能回憶起,在那裡曾論證過類似的問題,結論就是在我們可見世界(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統一體,同時存在著極端相反的性質。

請注意,理型存在於可知世界,萬事萬物存在於可見世界,這是解開上面問題的關鍵。

二、靈魂的本質是什麼?(十五)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