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在心理諮詢中回溯童年經歷是否有必要?

由 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發表于 攝影2022-12-09
簡介而另一些來訪者的問題更多地體現在當下層面,比如,親密關係衝突、同事或領導關係壓力、情緒或心理症狀等,此時,對於童年經歷的回溯與討論更多地用來增加對當下問題的理解,諮詢師往往會點到為止,不會展開太多

多側面展示情緒和狀態什麼意思

對於心理諮詢來說,瞭解來訪者的童年經歷是有必要的,這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個人,為諮詢提供有價值的素材,並更容易地進入情感層面的探索。那麼,在諮詢過程中是否應該經常性地談到童年經歷呢?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展開。

第一,要根據來訪者的情況來定

有些來訪者更多地停留在原生家庭的創傷中,卡在與父母的關係衝突中,此時,對於童年經歷的回溯與討論就會較多。這是在修復童年創傷,當童年創傷修復的差不多了,來訪者才會放下過去,聚焦於當下的困難和目標。

而另一些來訪者的問題更多地體現在當下層面,比如,親密關係衝突、同事或領導關係壓力、情緒或心理症狀等,此時,對於童年經歷的回溯與討論更多地用來增加對當下問題的理解,諮詢師往往會點到為止,不會展開太多。

有些來訪者剛開始是因為現實的困難來做諮詢,隨著諮詢的進展,童年創傷成為了重要的主題,此時,關於童年經歷的討論也會更多。

第二,跟諮詢流派有關

認知行為流派

就很少會談及過去,只是在初始階段簡單的收集一些童年的資訊,後續的諮詢中,更多的聚焦於當下的所思所想,發現有問題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並做出糾正性的嘗試。

精神分析流派

更強

調對潛意識的理解,這就繞不開過去的記憶、關係、創傷,試圖發現過去的經歷對當下的影響,以及當下的問題在過去的呈現。這個流派會既不會迴避童年經歷,也不會刻意聚焦於童年經歷,而是根據諮詢的情況來決定,在當下與過去之間來回切換,目的是讓來訪者更全面的認識和體驗自己。

在心理諮詢中回溯童年經歷是否有必要?

第三,跟諮詢的時長有關

短程的諮詢(一般在20次以內)較少討論童年經歷,諮詢師會在有限時間內,聚焦於來訪者當下的困難。童年經歷只在諮詢初期用於收集資料,並不是干預的重點。

長程的諮詢則無法繞開童年,童年經歷或多或少會有所涉及,有時甚至成為討論的重心。長程的諮詢更有深度,對童年的探索讓一個人對自己的理解會更豐富。

第四,跟諮詢階段有關

精神分析取向

的心理諮詢中,在諮詢的初期或中期,對於童年經歷的討論會較多。畢竟,大多數來訪者在童年時經歷過

心理創傷

,這些創傷會在諮詢情景下浮現出來,並迫切想要表達和討論。

隨著諮詢進入中期或後期,童年創傷的修復差不多了,諮訪同盟也更為穩固了。此時,聚焦於當下的問題或困難會較多。有些來訪者對諮詢師的移情很強烈,甚至形成“

移情神經症

”,對諮詢師關注很多,整天沉浸在對諮詢師的思念與渴望之中,此時,

移情關係

的討論會是重點

。另一些來訪者更聚焦於當下的困難,透過諮訪雙方不斷地探索達到當下目標的達成。

在這個階段,童年的經歷只在做起源性解釋時會觸及到,觸及的時候所喚起的情緒反應也不再那麼強烈,更多的作為一種

理解性

的視角去呈現。

第五,跟來訪者的諮詢目標有關

更聚焦於自我成長的來訪者,對童年的回溯與討論會更多的涉及。這些來訪者很願意去回憶童年,對探索自我很有興趣,自己會做出很到位的理解。

聚焦於當前問題解決的來訪者,一般對童年經歷討論的興趣不大;諮詢師在討論童年時,也不會著墨過多,而是時不時地回到目標本身,除非童年的議題有明顯討論的意義時。

在心理諮詢中回溯童年經歷是否有必要?

那麼,諮詢師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童年經歷呢?是刻意不談,還是必須得談?如果要談的話,需要注意些什麼?

1、不要在來訪者沒有準備好時過多地談論童年經歷

有些

來訪者有明顯的童年創傷,一說到童年就激起

創傷反應

。因此,即使來訪

者迫切地想談論童年創傷,諮詢師也應循序漸進地開展,不應操之過急。

等到來訪者對諮詢的理解到位了,對諮詢師的信任增加了,諮詢同盟更穩固了,

涉及童年創傷會更安全,對來訪者生活的擾動也會更少。必要時,可以增加諮詢的頻率,給予來訪者更好的情感支援。

2、不要刻意繞開童年經歷

一談及童年,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往往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有些來訪者會驚訝的發現,現在困擾他的問題並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早在過去就有所呈現,只是他並不知覺而已。

對童年經歷的回溯與討論,能夠讓一個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父母,還能夠開啟過去的創傷,體驗到那些遙遠的情感。這能增強一個人對自己的理解,形成更牢固的自我認同感。

所以,刻意繞開童年經歷會讓諮詢失去了深入下去的機會,容易讓諮詢浮於表面。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來回切換,才是更有幫助的態度。

在心理諮詢中回溯童年經歷是否有必要?

3、過多談論童年可能是一種阻抗

有些來訪者抗拒發展任務,抗拒面對當下的生活難題,這些來訪者可能會困在症狀、痛苦、童年經歷中。他們也許會反覆談及童年經歷,談論到對父母的怨恨,但卻很少聚焦於當下的問題。透過把責任歸結為父母,他們似乎有了迴避自己責任的理由。

諮詢師要適當地指出這一點,讓來訪者認識到自己的防禦,從而逐漸正視當下的困難,想辦法努力解決當下的困難。很多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了,童年的問題也就不重要了,跟父母的關係能夠得到改善。

對於諮詢師來說,過多的談論童年也可能是一

反移情

的呈現。諮詢師繞開了當下的移情關係,繞開了當下問題的解決,這是需要諮詢師及時覺察和反思的行為。有時候,諮訪雙方甚至會共謀於童年的討論,而不去聚焦於當下的議題。

總體來說,談論童年經歷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心理諮詢的目的是促使來訪者的心理康復和成長。當童年經歷的討論對康復和成長有幫助時,就需要去討論它;當童年經歷的討論可能是一種阻礙康復和成長的來源時,就要適時地發現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