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文化瀍河】知古糧倉的防潮妙招 讀刻石裡的歷史故事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攝影2022-12-16
簡介昔日“國家糧倉”,防潮有妙招洛陽倉窖博物館的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向公眾免費開放

糧倉防水防潮怎麼做

【文化瀍河】知古糧倉的防潮妙招 讀刻石裡的歷史故事

糧倉設計凝結古人智慧

近期天氣時晴時雨,而逛博物館可以不受天氣影響,既能休閒又能長知識。上一期我們為您介紹了洛陽唐三彩陶藝博物館等三家博物館,本期帶您探訪洛陽倉窖博物館和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

昔日“國家糧倉”,防潮有妙招

洛陽倉窖博物館的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向公眾免費開放。乘公交車逛罷含嘉倉遺址,再隨記者到位於睦鄰大道與邙嶺大道交叉口的回洛倉遺址看一看。

“回洛倉是主體部分多位於地下的窖穴式糧倉。窖穴式糧倉,是在夯實的基槽內圍,挖出缸形倉窖,將倉窖壁土層拍打結實,用火烤。待完全乾燥後,鋪青膏泥,再鋪木板、竹蓆,這樣儲存的糧食不易受潮發黴。”回洛倉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回洛倉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設定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洛陽都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考古發現,整個倉城內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的倉窖約有700座。倉窖呈口大底小缸形,窖口內直徑約10米,深約10米,按照現有資料推算,回洛倉儲糧的總量為3。55億斤。

“到二層‘觀光臺’,可以一覽倉窖全貌。”進入回洛倉遺址區西北部的展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立於臺上,向下望,倉窖盡收眼底,有一座被挖開了一半,據介紹是為了方便遊客較清晰地瞭解倉窖的全貌及淤土堆積情況。

一塊塊刻石,講述歷史故事

刻石文字研究離不開石刻拓本。刻石拓本是儲存和介紹刻石文字的得力工具,能反映出刻石的原貌,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是一家以展示古代刻石與拓本為主的博物館,位於瀍河區馬坡古玩城內。這裡陳列著東漢、三國(曹魏、東吳)、兩晉等近二十個朝代的刻石拓本資料及部分刻石文物。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金先生介紹,該館展出的嚴復墓誌,記錄了安祿山謀反造勢的過程。“安史之亂”是自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向李家皇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嚴復是安祿山的主要謀士嚴莊的父親,這塊墓誌為人們研究“安史之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提供了新的視角。

(來源:洛陽晚報)

▼ 美麗新瀍河

原標題:《【文化瀍河】知古糧倉的防潮妙招 讀刻石裡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