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由 讀創 發表于 攝影2023-01-02
簡介生涯教育和規劃同樣面臨巨大的改變,其焦點和關鍵不再只是為年輕一代儲備好未來工作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是為了將來的工作做準備的觀念和思維慣性已經被打破,積極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無工作”社會,在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提升中全面持續認識自我、分析自我

液態的矽膠怎麼成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類還處在一個相對沉重穩定、界限分明的傳統型社會,也叫做“固態社會”。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全面到來,1995年以後出生的兒童,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徹底沉浸在電子數字和智慧化的環境裡,被成為“數字原著民”,也叫做“Z世代(Generation Z)”。

社會形態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一切都在被打破和重構,傳統價值觀、傳統的人和組織方式,工作、教育和學習、社會交往方式等都因科技和人工智慧的快速進步而被顛覆,

一個無邊界、跨界融合、快速流動的“液態社會”已經形成,當下唯一的確定就是不確定本身。

生涯教育和規劃同樣面臨巨大的改變,其焦點和關鍵不再只是為年輕一代儲備好未來工作的知識和技能,

學習是為了將來的工作做準備的觀念和思維慣性已經被打破,

積極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無工作”社會,在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提升中全面持續

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建構自我。

這是適應“液態社會”的唯一正確有效方略,也是我們當下實施職業生涯教育和規劃的關鍵定位所在。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一、液態社會(Liquid Society)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在2000年出版了《液態現代性》,提出“液態社會”的概念,他用流動的“液態”比喻現代社會個人處境。

鮑曼這樣說:“在液態現代社會,不再有永恆的關係、紐帶、人際間互有牽連,但不再強調密切緊扣,而在於可以隨時鬆綁。”

“液態”在物理學中形容物體形態,沒有特定形狀,不受周圍屏障限制,在一定因素的推動下會無限延展。

鮑曼認為

“液態化”是現代社會的突出特徵,

人們對瞬時與快速的追求取代了對連續持久的期待,既有的規則與標準正快速液態化,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成為“大趨勢”。這種快速流動性導致了個體生活的不確定性、無知感、無力感,社會的空氣中不斷瀰漫著選擇和生存焦慮。

與社會的液態流動性相伴而生的是個人和社會事件的快速遺忘。

正如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所言: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社會的演變和人生的短暫,“一切事情都以一種聞所未聞的速度被遺忘”。

美國藝術家米勒·範·倫塞勒(Mile Van Rensselaer)也曾說過,現在是液態時代,愛、樂趣、夢想、職業,都在我們的指尖消失和滑過。

我們花太多時間期待他人的關懷、關注,我們卻忘了關心和關注自己是更重要的事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類還處在一個相對沉重穩定、界限分明的傳統型社會,這也就是與“液態社會”相對應的“固態社會”。在“固態社會”裡,社會元素相對固化、少流動,創造力,尤其像熊彼特所說的“破壞性創造力”和社會活力相對低下。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而“液態社會”裡,社會元素活躍,不緊密、不恆定、不確定、黑天鵝事件頻出,創造力湧動,但個人和社會易於焦慮抑鬱。

二、選擇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研究指出,原本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

更多的自由和選擇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

相反,選擇越多,越難做決定,也越容易引發焦慮、不安、甚至痛苦,因而幸福也會越少,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選擇悖論”。

巴里·施瓦茨在《不滿指南》一書中,針對選擇悖論的負面影響,提出了三個原因:

選擇範圍大會導致人們無所適從;

選擇範圍大會導致人們做出更差的決定;

選擇範圍大會導致人們的不滿。

羅爾夫·多貝里也曾說過:“有所選擇是將我們與計劃經濟和石器時代區分開來的東西,是的,有所選擇令人幸福。但這也有一個‘度’,過多的選擇會降低生活質量,專業術語稱之為選擇的悖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越是要求完美,苛求自己,想要更好的,即使最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會因為這一過程中長時間的痛苦選擇、糾結焦慮,反而讓自己很少能夠得到快樂和幸福。

“選擇匱乏”(no choice)和“選擇超載”(Choice Overload)對個體及社會的影響效果是不同的: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美]巴里·施瓦茨《選擇的悖論》

三、果醬實驗

2010年,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席娜·伊加爾(Sheena Iyengar)出版《選擇的藝術》(The Art of Choosing),作者和她的學生做過一個著名的果醬實驗。她們在超市裡擺了兩個試吃點,一個攤位擺了6種果醬,另一個擺了24種。

實驗結果是:更多人會被展示著24種果醬的攤位吸引駐足;然而如果計算真正的購買量,光顧24種果醬攤位的消費者最終掏錢購買的比例僅為3%,而在6種果醬攤位試吃的消費者購買比例達到30%。

實驗結果說明,產品種類並不一定會促進銷售,選擇過剩並不容易做出有效的選擇。

席納·伊加爾教授也給出結論和建議:在選擇過剩的時代,關鍵要做的是提升消費者或選擇者的選擇體驗,

“精簡、具象、分類和漸進”

四原則值得我們去研究,思考和應用。

伊加爾教授推測,少量的選擇反而能夠幫助大家做決定。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一、生涯規劃(Career Plan)

生涯規劃,也稱職業生涯規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瞭解你的性格特點(職業性格分析);

選擇適合你的職業(職業定位);

制定你的職業指南(通道設計)。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規劃者透過讓自己站在“夢想家”“實幹家”和“批評家”三個視角,對自己要走的路線和選擇的職業進行不同的看待最終變成可落地的事項。

分析自己的性格;

分析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

分析自己掌握或能夠調配的資源;

確認自己的發展目標;

堅持不懈走下去。

當下研究指出,職業生涯主要有“組織生涯模式”、“無邊界生涯模式”和“多重生涯模式”三種。

由於社會和職業的快速變化,也就是社會的液態化,雖然人生、職業和生涯需要規劃、計劃和設計,但要緊緊

以人為中心,以不確定性和迭代變革為原則,

設計而不設限,對自己現有能力和潛力的自我設限就更為不可取。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二、羅伯特·伍伯丁(Robert E.Wubbolding)

人生規劃四步法(WDEP)

分析和了解自己除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觀察外,也有許多瞭解自己的工具。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而且實踐證明了它們科學性和實用性。

羅伯特·伍伯丁(Robert E。Wubbolding)人生規劃四步法(WDEP)就有對職業和人生設計規劃的指導意義。具體包括:

Step1——W(wants):

需求,“你想要什麼?”Glasser人類五大需求: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

Step2——D(direction/do):

方向和行動,“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來得到你想要的?”;

Step3——E(evaluation):

評估,“目前行為可得到你想要的嗎?”;

Step4——P(plan):

計劃,“你覺得你怎麼做來滿足你的需求?”。

羅伯特·伍伯丁關於人生和職業規劃模型簡練清晰、易於操作,具有如下的特點(SAMIIC3):簡單、可獲得、可測量、迅捷、可參與、可由計劃者控制、可持續和有說服力等。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三、測量分析和認識自我

職業生涯教育和規劃的首要步驟是對自我的分析和認識,其中量表法就是一個通常可行的科學方法。我們在具體的生涯教育和規劃中,可以根據具體的個人和實際需要選擇應用。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類測量:

1、常規測試

(1)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的職業錨測試

(2)WVI工作價值觀問卷

(3)羅克齊價值觀調查表(Rokeach value Survey)

2、性格測試

(1)MBTI人格型別量表(性格和職業之間的聯絡)

(2)卡特爾16PF人格特徵量表

(3)大五人格模型(The Bigfive/OCEAN:嚴謹性、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神經質人格)

(4)DPA動態自我識別管理測評(Dynamics Personality Assessment)

3、興趣測試

(美國)約翰·霍蘭德(John Hollland)將人的興趣,特別是職業興趣特徵分為人的個性、價值觀及偏好和生活方式,一般透過6種興趣反映出來(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4、傾向測試

(1)一般能力傾向測試

(2)差別能力傾向測試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從學術、生活和工作茫茫眾多的可能性裡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對於任何年輕人而言可能都是困難的事情,無限的選擇可能性會讓人更加迷茫:我可以去做公共管理,可以搞學術研究,可以畫畫攝影……

但怎麼才能確定哪些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呢?

液態社會盡管是流動的,不確定性會很強,但是正如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中寫到,人的命運不是天定的,不是在事先鋪設好的軌道上執行。但我們的意志,我們強烈的願望,周到的設計和積極持續的行動,最終會使我們掌握命運,取得成功。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面對液態社會中的各種不確定性,我們要做到的就是

主動解除安裝“惰性知識”,

積極更新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思維體系,放平心態,快速學習,隨時做好再次成長的準備。

一、職業和就業

埃森哲(Accenture)《技術展望2022》,對“多元宇宙,融合共治”的新趨勢有更深刻地感知,發現需要將目光放得更長遠。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我們將看到一些放眼未來的企業塑造新的實體和數字世界、人類和人工智慧共存的世界,以及新型計算機推動的行業發展。

這些發展推翻了我們對技術和商業的基本預設,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充滿變革和無限機遇的新時代。

埃森哲(Accenture)明確而前瞻性地提出構建多元宇宙的四大基石正在形成:

未來網路、編碼世界、虛實共生和無限算力。

2018年WEF釋出《未來就業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7500萬個工作因人工智慧而消失,然而又會有1億3300萬個新職位產生。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2017年預測,至2055年,全球經濟體有49%的工作實現自動化。

可見,未來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知識運用以及全球範圍的聯結都將發生劇烈的反轉。

二、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1、認識自我

想要掌控人和事,就得先讓自己具備掌控的能力,不然即使得到了也握不住。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警告人類:全人工智慧時代加速到來,要麼是最好的,要麼是最糟的,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

人工智慧飛速發展,人類特別需要不斷認識自己、提升自己,開發心的無限潛能,才能在世界立於不敗之地。

人類要想在全人工智慧時代有價值有尊嚴地生存,要改變的並不是“被取代”這件事本身,而是我們要如何不被取代。

不斷認識自己,跳出固定思維內圈才會發現人類比機器能幹的事情還很多很廣。

認識自己的兩個階段:

一是

古希臘雅典時期供奉太陽神的德爾菲神廟刻有神諭:認識你自己。強調人要知道自己的侷限性,不要驕傲,不要狂妄;

二是

近代哲學家:認識你自己,實現你自己。一方面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獨特之處是什麼,實現自己獨特的價值;另一方面真正挖掘自己,會發現一個更高的自我,這樣就能站在宇宙的立場看人生。生命的價值是走向覺醒,現實價值和終極價值統一。

2、克服“惰性知識”,培養對資訊和知識的判斷力

英國哲學家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於1929年提出“惰性知識”的概念,是指那些學習後卻無法應用於真實情境,以有效解決問題的知識。雖然已經獲得並儲存在頭腦之中,但在某些情況下不能提取出來加以應用而處於一種非活躍狀態的知識。

我們在學校學到,卻無法把它應用在生活中的訊息或技能,就是惰性知識。

在資訊大爆炸、知識快速迭代更新、資訊真假混淆、深度造假的時代裡,學習就像是一個羅盤,

重要的不是教學生具體的知識,而是要提供一個羅盤,

幫助他們找到方向,形成良好的辨別力,從而能夠幫助他們明辨是非、真假與好惡。

3、比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全面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不僅僅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包括一個人的心理和社會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生活技能是一種有適應性的、積極樂觀的能力。它有助於個人有效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要求和挑戰。”

關於全面生活技能,或心理社會能力的研究有很多成果。

2002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EA)、美國教育部、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基金會、蘋果電腦公司、微軟公司等倡導成立了21世紀學習技能聯盟即P21(United States-based 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這一聯盟確定了21世紀學生最重要的四項學習和社會能力,即

“4C能力”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團隊協作(Collaboration)和創造與創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芬蘭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連續多次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專案中遙遙領先,受到全球的熱烈追捧,芬蘭也成了國際教育界的樣板。

芬蘭把教育總目標確定為

培養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的人,

其中培養孩子們未來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至關重要。

這七種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包括:

(1)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文化素養、溝通與自我表達的能力

(3)照顧自己、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元識讀能力

(5)資訊科技能力

(6)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7)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

4、養成韌性和重塑自我的能力

21世紀是斷裂重組的時代,按部就班和“穩定”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品”。人生三段論開始被打破和顛覆,從過去的學習、工作和退休的線性三段論開始走向終身學習,無邊界學習,工作和學習的跨界融合。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努力文化”、“堅毅力”(GRIT)養成和充分的“復原力”(Resilence)

對於未來人的生活、工作、職業和生涯都是必須具備的個人品格和素養。

教育和生涯設計是為未來做準備的觀念和做法已經過時,年輕一代必須養成積極應對變革和挑戰的心理、精神、信念和能力的準備,那就是不斷深化對自己身心狀態、知識技能水平的認識,並隨時可以理性有效地重塑自我,使自我更靈活,更能夠在變化的世界裡準確判斷和成功解決問題。

作者介紹:

劉根平:液態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

劉根平:

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廣州大學特聘博士生實踐導師,深圳市南山區五屆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原局長,美國加州大學(UCSD)高階訪問學者,2018年“深圳市教育領軍人物”,2020年“深圳市教育改革先鋒人物”。

出版《南山教育行思錄》、《潛課程論》、《班級管理》、《教育的質量與效能》、《理科學生的社會科學素養》等專業論著。公開發表《論德育價值觀》、《論教育力》、《焦慮與個性發展》、《逆反與主體文化》、《學習方式與個性化教學》、《論現代學校制度改革》、《技術提升教育智慧》等學術論文60餘篇。翻譯出版英文論著(文)20餘萬字。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