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面對網際網路的海量資訊,為什麼非線性學習受到越來越多的推崇?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攝影2023-01-22
簡介”傳統教育試圖使學習變得容易的常見的方法之一,是在提出問題之前教會學生一個解決方案

怎麼判斷線性非線性

面對網際網路的海量資訊,為什麼非線性學習受到越來越多的推崇?

如果說20世紀的學習模型是衡量資訊的準確性和獲得資訊的所有權,那麼21世紀的學習模型則是獲得概念和連結資訊。

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以一種有絲分裂的方式瘋狂地分裂和複製,向流動的、無形的本質轉變,這對於教育和學習的方式提出了挑戰。

真正的學習是非線性的,而不是線性的

人類具有以線性方式思考的習慣,傾向於以因果關係來看待世界。例如,A因B發生,B因C而發生,所以C導致了A的發生。我們將因果關係應用於生活的每一部分,因為它讓我們更容易駕馭周圍複雜的世界。要理解這一點並不難,這是一條節省我們付出和精力的捷徑,因果關係常常簡化了一個複雜的世界,也導致了線性學習方式的盛行。

線上性學習中,簡單地說,學習內容被分成許多步驟,包括章節、模組等等。比如,第二課在第一課之後,隨著學習的遞進,難度和複雜程度逐漸增加。典型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給出明確的指示並教授內容,而學生則努力掌握全部內容。獲得或提高一項新技能的方法是記住什麼是“正確的”,然後透過練習、重複,直至熟記、掌握。

其實,這種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工業時代。在20世紀初,當時的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開始向大眾提供教育,併為學生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做好準備,主要側重於培養學生獲得資訊和遵守指令的能力。

但世界從本質上來說是非線性的,21世紀被稱為“烏卡時代”,發展通常是無序的、不確定的。今天的工作,不再是像數世紀前的工人那樣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任務,而是

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嘗試新的想法,不斷驗證假設,並不斷迭代。

適應時代的發展,非線性學習方法正在興起。

非線性學習,或者可以被定義為自適應學習,內容是由老師在考慮學生有興趣做什麼或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推導”出來的方法,學生能夠在任何給定的時間“提取”與他們相關的資訊。

他們不是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或完成一個模組,而是根據以前的任務、課程或作業的結果或經驗來決定進度。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天賦和技能水平,選擇不同的學習道路和方法。很重要的一點是,它還包含了成長心態,學習者被激勵去嘗試新事物,相信自己可以學會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個人的努力和態度決定了自己的能力。

可以說,非線性學習方法為學習者創造了一個靈活、開放、有趣的環境;能夠刺激成長心態,還允許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話題,然後深入主題,允許學生分享經驗、提供反饋並討論他們的學習成果——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讓資訊更快被記住、並被應用的方法。

“理想難度”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長期表現

就學習本身來說,我們也需要糾偏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很多人甚至教育工作者認為,如果能讓學習變得更容易、更快,那麼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但許多研究其實顛覆了這一“信條”,研究的結論恰恰相反:

當學習越具有挑戰性時,學習效果越強,持續時間越長。

學習如果簡單的就像在沙子上寫字,那麼學習效果“今天在這裡,明天就不見了。”

傳統教育試圖使學習變得容易的常見的方法之一,是在提出問題之前教會學生一個解決方案。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後要求學生重複他們剛剛學到的內容,或者只是依樣畫葫蘆般地去應用,這樣的方法是類似演繹法,對於學習者的挑戰並不大,在認知上只是理解和掌握層次,屬於低階或者淺層思維。

但眾所周知,現實生活並不是這樣。

在校園和課堂之外,問題總是排在第一位,它迫使我們在知識或者經驗不多的情況下想出解決方案。這是一個艱難甚至“掙扎”的過程,而且本質上是非線性的。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羅伯特·A·比約克曾創造了“理想難度”一詞,旨在解釋儘管一項困難的任務可能會在最初減慢學習速度,但它實際上會提高長期表現。

當下,“新課程、新課標”倡導的專案化學習、學科實踐、探究性任務,正是典型的非線性學習方式。學生用核心知識和概念去解決一個結構不良的問題或者複雜、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儘管在某個單位的時間內,學生的知識學習容量並不具有優勢,但是從學習的長期效果來說,這些方法更有效,幫助學生透過更主動的學習,獲得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與人合作、溝通和自我管理等適應未來社會的重要“生存技能”。

非線性學習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

當然,教育者在開啟非線性學習時,也會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學生很難判斷他們什麼時候學得好,什麼時候學得不好。學生們傾向於將學習過程中的起伏和非線性學習過程的認知鬥爭誤解為“表現不佳”。在積極投入、努力學習的課堂上,學生們學得更多,但他們自己感覺學得更少。學生可能沒有意識到,伴隨著積極努力學習的認知鬥爭的增加,這實際上正是學習有效的標誌。

還有一個挑戰是,學生能夠有效應對的難度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困難,也不是所有程度的困難都是可取的。非線性學習過程自然會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壓力,因為學生離開了他們的“舒適區”,有時還要經歷“有效失敗”。他們透過提出問題和假設,測試檢驗解決方案,並在他們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回反覆。

因此,設定有效的非線性任務,需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有效的非線性任務還與“複雜”有關,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體現在學習過程的複雜性和認知的高階性,而不是知識的難度和深度。

作者:鄭鋼

(作者為上海市進才中學東校校長)

編輯:張鵬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