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由 暮城煙雨遙 發表于 明星2021-08-22
簡介二、范仲淹的“冷門”詞作《御街行·秋日懷舊》王之渙的《宴詞》比較有名,而李清照的化用,也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抄襲,她是直接把王詩背後的隱喻——“愁”字,給點出來了

詩歌怎麼算抄襲

上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問老師,假如一個人把別人影視劇中的情節改編成小說,算不算抄襲。老師想了一下,回答:不算吧。

因為影視劇和小說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是敘事的藝術啊。影像之於文字是這樣,唐詩之於宋詞,也大概如此吧?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最近常讀婉約詞宗李清照的詞,發現她有許多詞作中的“佳句”,都是“化用”前人的作品。要是換到如今,鐵板釘釘算是抄襲了。

可是從來沒人說李清照抄襲,因為她“抄”得巧妙。

她針對不同的詞,根據其本人或者詩作的知名度,採用了各種先進的“抄襲”手法。計有“高階抄襲”、“碎屍抄襲”與“融梗抄襲”等多種。

但是抄完了,沒有人覺得她是抄,反而覺得她的句子比原作高妙。

一、辜鴻名眼中“最好的送別詩”

唐朝的王之渙是一個神秘的大詩人,他一生中的事蹟散見於野史,正史沒有記載。但是,他的大名在唐詩中卻是如雷貫耳。

全唐詩只存了他六首作品,但是其中有三首,竟然奪得了三個“第一名”。其中有一首,就是辜鴻名眼中,

最好的送別詩——《宴詞》。

《宴詞》——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這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從長堤春水逶迤流動入手,寫惜別之情。以田陌間萬千細流匯入堤水,齊奔江海的氣勢,表達詩人的萬千情緒,與壯闊的心胸。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友人隨長堤春水離去,詩人本身無法同行,卻把情緒化為田陌間萬千細流,隨之而去。顯得情意深重,卻不顯哀傷。

作者透過語言直接告訴行人,不要去聽那讓人傷感的槳聲,當行則行。否則

“桃溪淺處不勝舟”,最後這一句是全詩中的經典。

為什麼溪淺了,就“不勝舟”呢?原來,詩人是怕船行得慢了,聽多了欸乃的漿聲,離別的傷感情緒會一齊湧上來。這種情緒是“沉重”的,它會“壓得船開不動”。

《武陵春·風往塵香花已盡》——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中最後的千古名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就是由此而來。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對於現代人來說,李清照這兩句詞,明顯比王之渙的詩句容易理解。雖然

同樣是化“虛”為實,把憂愁這種抽象的東西,寫成了有重量的實體,但是王之渙寫得比較隱晦,而李清照卻寫得相對明顯。

二、范仲淹的“冷門”詞作《御街行·秋日懷舊》

王之渙的《宴詞》比較有名,而李清照的化用,也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抄襲,她是直接把王詩背後的隱喻——“愁”字,給點出來了。

與王之渙不同,

范仲淹被“抄”的還不是詩,而是他一首“冷門”詞作《御街行·秋日懷舊》。

《御街行·秋日懷舊》——北宋·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范仲淹這一首詞的內容,是講述他在秋天的明月夜獨守空房,思念心上人。從石階處的落葉起手,寫到珍珠簾高高捲起的玉樓。再點破時間,正是中秋之夜。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每年這個時間,他都在思念著心上的人。可是那人卻遠隔千里,腸子都愁得斷了。於是他打算借酒澆愁,努力擺脫這種情緒的困擾。然而,酒還沒有送到,他已淚流滿面。

再看看房間裡,油燈忽明忽暗,床榻凌亂,想睡覺也無法成眠。這年復一年的相思煎熬,怎樣才能到盡頭呢?於是他在詞中說: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事相迴避”。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和范仲淹這首詞相比,只是更換了一些場景而已。比如把“石階前的落葉”換成屋外的荷葉、荷花,把玉閣朱簾內的場景,換成了“獨上蘭溪”

最後,

范仲淹詞中寫的其實是“單相思”,而李清照在自己的詞中就升級了一下,並且還做了一個換位思考,寫出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然後在結尾處又對範詞進行了精加工改良,將

“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給拆成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直接超越了范仲淹,成為千古名句。

三、晚唐詩人韓偓的《懶起》

這一回登場的是,

晚唐的冷門詩人韓偓的《懶起》,而對應的是李清照的經典名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懶起》——唐·韓偓

百舌喚朝眠,春心動幾般。

枕痕霞黯澹,淚粉玉闌珊。

籠繡香菸歇,屏山燭焰殘。

暖嫌羅襪窄,瘦覺錦衣寬。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

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

這位詩人是李商隱的侄兒,唐昭宗時期曾經官至兵部侍郎。他擅長寫“宮體詩”,章法自成一體,名曰“香奩體”。

韓偓的《懶起》是一首五言律詩,大致的內容是講一位思春的少婦獨守空閨,清晨自百鳥熱鬧的鳴啼聲中醒來。因為百無聊賴,躺在床上的時間太久,導致腳腫穿不進繡花鞋。

因為相思令人瘦,所以衣帶漸漸寬。這時候

重點來了,韓偓詩的最後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少婦想起昨夜那一場風雨,開始擔憂庭院中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於是捲簾去看,但是並未從床上起身。因為她不必起身,也知道一夜風雨之後,海棠花的命運會如何,這也預示著她對命運的無可奈何。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著名紅學家周汝昌曾經讚美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六句連成了一部電影。

但是其實這一部電影的故事背景,絕大部分取材自韓偓的這首《懶起》,

李清照的創意是添加了侍女和主角的對話。

擱到現在,

這種程度的借鑑,就是網路小說作者最愛說的“融梗”了。

不過,

好在這首詞最大的亮點並不在於這件事,而是在於最後一句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詰問與修辭手法。雖然李清照“抄襲”了韓偓,但是卻比原作更加高明和經典。

結語

學習寫作,大多是從模仿開始。尤其是需要大量練筆的時候,借鑑前人的作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李清照非常聰明,他對待三位前輩作者的原作,採用了不同的“抄襲”方式,“抄”的程度和“技巧”也各不相同。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比如王之渙的《宴詞》,這一首名氣最大,她“化用”得就比較巧妙,只是用到了詩中最後一句。並且因為詩詞屬性的不同,她加重了抒情的成分,讓人不注意幾乎看不出來,屬於現代人所說的“高階抄襲”。

對於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她是拆開來“碎屍抄襲”。模仿了一下他的場景轉換,透過精心剪裁,把詞中最精華的部分重新造句,節奏變慢了,主題得到了突出。

最後一個是韓偓的《懶起》,雖然他是李商隱的侄子,但是普通人基本不認得此人。所以李清照就直接融梗抄襲了。之所以這一首“抄”得比較明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清照創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時候還比較年輕,文筆沒有那麼老道。

從李清照這三首詞的創作時間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她“抄襲”的心路歷程。

時間最早的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直接“融梗”晚唐詩人韓偓的《懶起》。

中間一點的是《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她對自己有點信心了,借鑑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她感覺范仲淹的詞最後一句沒有寫好,於是她就自己操刀,重新造句。

古人是如何“抄襲”的?李清照用行動表示,高階“抄襲”不算抄襲

最晚的是《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此時李清照填詞的水平已臻化境,江湖地位也是十分穩固了,此“抄襲”已非“彼抄襲”了。

從字面兒上,你再也看不出來她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和《宴詞》有啥“一樣”的地方。她只是“抄”走了隱喻,不懂詩的人一般看不出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李清照無論在少年時代,還是在暮年借鑑別人的作品時,每一次的確都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技巧。

可見,我們剛學習寫文章的時候,不是不可以“抄襲”,但是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抄襲”的境界和級別,不能一直原地踏步,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