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為什麼說內關、公孫“合於心、胸、胃”?

由 青年中醫李鐸 發表于 明星2021-08-31
簡介《八脈交會八穴歌》說:“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公孫是什麼意思

內關是手厥陰的絡穴,公孫是足太陰的絡穴,宋元時期針灸家又說兩穴通於奇經八脈的陰維和衝脈。

《八脈交會八穴歌》說:“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意思是內關通陰維,公孫通衝脈,共同會合於心、胸、胃。這應當如何理解呢?

為什麼說內關、公孫“合於心、胸、胃”?

《靈樞·經脈》載:手厥陰絡脈從內關穴處上行,“繫於心包,絡心繫”,其病“實則心痛,虛則煩心”,可知本穴與“心”有特殊聯絡。這種聯絡,臨床上可從感傳現象和穴位的主治作用來理解。近人曾以膻中、內關、足三里為主,針治冠心病心絞痛取得顯著效果。據報道,

針刺內關可使病人心率顯著減慢,左心功能得到一定改善,針刺後心肌收縮力有所增強,並具有降低左室舒張期終末壓的作用

。有人還將針刺內關與針刺外關、溫溜、足三里等穴作比較觀察,證明內關對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有相對特異性。《難經》說的“陰維為病,苦心痛”,內關能治心痛,正是其通於陰維的臨床依據。

內關對心血管系統功能有調整作用,它能使低血壓升高、高血壓降低。據動物實驗,可使血壓系統的穩定性提高一倍以上,還可使心率慢的加快,快的減慢。但在一般情況下,多引起心率減慢臨床常用於心律失常、休克、高血壓、高山反應、無脈症等。根據這些資料,可以說本穴具有益心氣、寧心神的功效。

為什麼說內關、公孫“合於心、胸、胃”?

臨床又用以治療胸悶、氣急、噁心、嘔吐、胃脘痛等症,表明本穴還具有寬胸膈、降胃逆的作用。

古人所說的“心”常有幾重意義:一指心臟,一指心神,一指心口部。內關所主病症應是三者兼而有之。後人以“心、胸、胃”來概括就較為具體。《標幽賦》載:“胸滿、腹痛刺內關”,從胸而及腹,其主治又有了擴大。

明人“西江月”一詞所列主治症:

“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洩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婦女脅疼心痛,結胸裡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擋。”

第一句是說能寬胸利氣;第二句指能止瀉提肛,但臨床少用;第三句指能降逆止嘔,後幾句指能利胸脅,末句指用於瘧疾。在《針灸甲乙經》中已載主治“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等,可知兼有解熱作用。《醫學入門》亦指出內關主氣塊及脅痛、勞熱、瘧疾、心胸痛。

為什麼說內關、公孫“合於心、胸、胃”?

看來內關的主治是以心胸部為主,腹部為次;公孫的主治卻相反,是以腸胃、腹部為主,胸部為次。

《靈樞·經脈》載:足太陰絡脈從公孫穴處分出,走向足陽明,另一支“入絡腸胃”。其病“厥氣上逆則霍亂(吐瀉),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說明本穴與腸胃有特殊聯絡,其功用能調腸胃、降氣逆。《針灸甲乙經》又治善嘔、煩心、不嗜食、腹中氣大滿等。近代實驗表明,以小腸瘻狗為物件,針刺“公孫”能使小腸液分泌和葡萄糖吸收率顯著增強。針刺潰瘍病患者的公孫穴,可使胃運動減弱,並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臨床上以治虛寒腹痛最有效,《標幽賦》載:“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即指此。

為什麼說內關、公孫“合於心、胸、胃”?

說本穴通於衝脈,是因衝脈起於小腹,通行下肢,與本絡脈相近的關係。據“西江月”一詞所述主治症:

“九種心疼涎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痰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洩瀉公孫立應。”

第一句指緩解各種胃痛;二、三、四句指能降逆止嘔、消食;後幾句指治腹痛、脅脹、腹瀉、瘧疾,總的以腹症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

“胎衣不下血迷心”,指產後胎盤滯留、頭暈等,即與衝脈血海直接相關。

《醫學入門》也記載: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婦人氣蠱。《難經》曾說:“衝之為病,逆氣而裡急”,可知上述病症多數與衝脈有關。

為什麼說內關、公孫“合於心、胸、胃”?

以上說明,內關、公孫雖同主心、胸、胃,但內關的作用是由胸而及腹,公孫的作用是由腹而及胸。

《攔江賦》:“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以“胸中”“臍下”對比其主治重點是恰當的。治腹痛等症,兩穴又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席弘賦》:“肚疼最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實踐證明,兩穴相配,其鎮痛效果是很顯著的,近人在針麻手術中多用之。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