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由 易迅財經 發表于 明星2022-12-13
簡介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等少數人佔有,他們能夠購買勞動力,並且透過獲得剩餘價值的形式佔有勞動者的社會勞動,因此,在社會經濟的現象層面,又表現為根據生產要素對勞動產品進行分配

商業資本 借貸資本和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分割剩餘價值的

透過對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的考察,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社會勞動組織形式在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人類要生存與發展必須以社會的方式才能得以實現,人類個體勞動要組織成社會勞動也要透過一定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方式就是社會勞動組織形式。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勞動的分工方式和勞動產品的分配方式都可以看作是社會勞動組織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原因在於,首先,生產資料所有制指的是人們進行生產活動所需物質資料的佔有形式,即人們佔有物質資料的形式。而人類勞動想要發揮作用只有透過作用於生產資料才能夠完成,所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勞動組織方式中最首要的組成部分。其次,社會勞動組織形式是個人的勞動組織成社會勞動的形式,反映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職業的分工、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分工、勞動者和非勞動者的分工;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反映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的更為根本基礎,社會勞動以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係組織起來,或者以物的等價交換的形式組織起來。最後,分配形式是一定的社會共同體分配其生產出的勞動產品的方式,在宏觀層面上是隨著社會勞動組織形式的變化而變化,在微觀層面上,則與分工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絡。由此可見,生產資料所有制、分工形式和分配形式與社會勞動組織形式是密切地聯絡在一起的。

以社會勞動組織一定的發展為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分工形式和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程序中,它們的變化能夠直接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所以,馬克思是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分工、分配形式三個方面來考察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增長與分配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勞動是透過佔有生產資料基礎之上的人身依附關係組織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佔有他人勞動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當然這種轉變過程是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且這種轉變直至今日仍未徹底完成。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全部社會財富都是透過商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勞動以商品交換的形式來進行組織。商品的交換以商品的價值作為內在尺度,社會勞動的組織形式不再直接地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依附關係,而是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交換關係。因而人與人之間的勞動關係就物化為在人身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自然關係。

如果剔除掩蓋在物質生產關係之上的各種血緣的、地域的和封建宗法,生產資料的佔有是佔有他人勞動的根本條件這個事實就顯露無遺了。從根本上說,商品的價值是一定數量的勞動力的凝結,所以實際上,商品的交換是生產商品的勞動者之間勞動的交換。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如果每一個勞動者都能夠擁有勞動資料,那麼不同的勞動者之間就可以根據商品的價值實現等價交換,對他人勞動的佔有也就不復存在了。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絕大部分的勞動者實際上是不佔有生產資料的,屬於無產階級。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只能將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售給佔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資本家將與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同等數量的代表商品價值的貨幣支付給工人,從而佔有由勞動者所創造卻又無法獲得的那部分價值,即剩餘價值。

正是由於價值是勞動的凝結,使得剩餘價值成為了資本家支配勞動者勞動的權力,而資本家佔有的這種權利是物化的、能夠積累起來的,這就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求在剩餘價值方面不斷地積累。剩餘價值的獲得歸根結底是透過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來實現的,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會要求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克服一切阻礙資本實現更多剩餘價值的因素。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毫無疑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透過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來佔有他人勞動的,這使得剩餘價值成為了物化的、支配他人勞動的權力,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這種模式演繹的極為徹底。在這種社會生產方式中,社會生產並不是為了生產出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進行,其目的是透過生產使用價值,獲得體現在物中的對他人勞動佔有的權力。資產階級越要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即支配他人勞動的權力,就越要儘量壓低勞動者所獲得的使用價值。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勞動者無法消費表現為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也就無法實現剩餘價值。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生產的目的並不在於生產出滿足人的需要的使用價值,而是佔有和支配他人的勞動權力,使用價值的生產在現實社會中就顯得太多了。因此,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才會出現的使用價值生產過剩的危機,在以往一切社會形態中都顯得十分荒謬。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勞動是透過一切勞動產品根據自身所凝結的價值進行等價交換的原則組織起來的,使得過去的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係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勞動組織方式成為一種障礙,而且隨著資本主義越來越純粹,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就越來越要清除人與人之間在形式上的依附關係。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因此,一方面,在使用價值的生產領域,資本主義分工表現為技術層面的分工,勞動者所從事的是生產各種不同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這些使用價值反映出了豐富的人類需要,各種性質不同的使用價值的交換是根據其中包含的價值來進行的。另一方面,社會分工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是實現社會勞動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既是社會勞動存在的前提,也是資產階級剝削他人勞動的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分工是實現剩餘價值的必要前提。在資本主義分工體系中,隨著社會勞動所生產的使用價值的數量不斷增加,社會勞動體現出的是物件化的貨幣形式。在這種社會勞動組織形式中,勞動者獲得貨幣的前提就是在自己的勞動領域從事己經分配好的工作。工人的這種在社會強制下選擇固定職業的片面的勞動形式成為了其維持生存的手段。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對於資產階級來說,分工是佔有他人社會勞動的形式,而對於工人來說,分工是在外在的生存壓力之下進行的工作,其目的並不是實現自身本質的需要,而是獲取生存權利的手段,因而這種固定的分工使人異化了。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如果說社會形式是以商品的價值為交換尺度組織起來的,勞動和勞動之間實行等價交換,那麼,商品的分配方式在商品交換領域施行的就是按勞分配。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等少數人佔有,他們能夠購買勞動力,並且透過獲得剩餘價值的形式佔有勞動者的社會勞動,因此,在社會經濟的現象層面,又表現為根據生產要素對勞動產品進行分配。但是這種分配方式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既表現在形式上,又表現在實質上。資本主義分配方式形式上的不平等在於,雖然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但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卻可以憑藉對生產資料的壟斷而無償佔有勞動者創造出的勞動。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增長與分配的本質

即使假定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也就是說社會產品能夠完全依據個人所支出的勞動量來進行分配,也無法在事實上實現真正的平等。原因在於,一方面,不同的勞動者由於其勞動能力存在差異直接導致他所獲得的勞動產品的數量差異,這種由於勞動者勞動能力差異而造成的事實的不平等是無法避免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勞動者對社會產品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甚至存在巨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同樣會導致事實的分配不公平。

因此,即使是按勞分配這種表面上看似平等的分配方式,都無法真正實現實質上的平等,更不用說國民經濟學家所主張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了。顯然,勞動產品的分配直接取決於社會勞動組織方式,資本主義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是實行勞動之間的等價交換,個人能夠分配到的使用價值的量取決於投入社會勞動中的勞動量。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制透過佔有勞動者的勞動來分配社會勞動產品,從而表現為根據生產要素獲得勞動產品分配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