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由 看鑑 發表于 明星2022-12-16
簡介李斯(出自《大秦賦》)至於,儒家為何後來居上,普遍認為開始於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霍去病死於什麼疾病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儒家作為影響中國幾千年的主流思想,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先秦時期,道家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才是顯學,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秦朝一統天下後,“民以吏為師”,法家思想佔據著統治地位。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李斯(出自《大秦賦》)

至於,儒家為何後來居上,普遍認為開始於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實際上,這兩句話既不出自董仲舒,也不是漢武帝欽定。

01

“罷黜百家”的先行者

秦滅亡後,經歷了楚漢之爭的劉邦,最終建立了漢朝。

對於秦朝的滅亡,漢朝君臣有過普遍反思,加上戰爭過後的漢朝初立,一片凋敝。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漢高祖(出自《楚漢傳奇》)

天子出行,連顏色一樣的幾匹馬都找不到,所以過去秦朝那種對社會全方位控制的法家思想,即便漢朝天子想學,也沒有現實條件。

因此,漢初奉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這成了漢朝的基本國策,也締造了“文景之治”。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漢景帝(出自《漢武大帝》)

漢景帝后期,“京師值之錢累積鉅萬,貫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露積於外,腐而不可食”。

這說明,雖然當時百姓生活可能改善不多,但國家財富積累是很客觀的。

並且在朝廷“無為而治”的背景下,一些富商巨賈、豪門望族逐漸形成,對朝廷的離心趨勢凸顯,社會的貧富差距也變得嚴重。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郭解(出自《漢武大帝》)

倘若此時,依舊奉行“黃老之術”,對漢朝社會的改觀就沒有正面作用了。

因此,法家剛則易折,黃老不能解決眼下問題,儒家作為一種糾偏的學說就走到了歷史前臺。

漢武帝在登基之初,為了緩和與“黃老之術”死忠粉竇太后的思想爭端,耍了個小聰明。

他任命竇太后的侄兒竇嬰為相,而竇嬰的思想底色正是儒家。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竇嬰(出自《漢武大帝》)

對此,老練的竇太后政治嗅覺極為靈敏,在她的反擊下,竇嬰被罷免,與竇嬰一起的班子成員趙綰、王臧下獄自殺。

等到竇太后去世,漢武帝任命自己的舅舅田蚡為相,田蚡也是喜好儒術之人。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田蚡(出自《漢武大帝》)

在他的倡議下,立刻“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董仲舒就是趁此機會被提拔的。

因此,“罷黜百家”並非董仲舒首倡,而是有竇嬰、田蚡這樣的先行者,更非漢武帝欽定。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董仲舒(出自《漢武大帝》)

相反,漢武帝倒是提過“悉延百端之學”,這豈非矛盾?

其實,漢武帝君臣的“罷黜百家”,僅僅是將百家學問著作,從官方教材中刪除,並不反對在民間傳播。

至於“獨尊儒術”,則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02

“罷黜百家”的後半句

對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的事蹟,最早的概括出現在班固《漢書》中: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武帝)初定,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漢武帝(出自《漢武大帝》)

不難看出,班固也沒有提出“獨尊儒術”,而是將漢武帝的政策提綱掣領地概括為“表彰六經”。

“六經”為《詩》、《書》、《禮》、《易》、《樂》、《春秋》。

而早在董仲舒之前,漢代就設立了五經博士。

可以說,漢朝的思想轉向,最初與董仲舒並沒有直接聯絡。

但董仲舒仍舊是促進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關鍵人物。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圖片出自《漢武大帝》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又提出: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董仲舒提到的對策,以及他創立的“公羊學”派,雜糅了陰陽、道、法家等諸多學派的觀點,將原始儒家改造為了適應大一統帝國模式的新儒學。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圖片出自《漢武大帝》

他的建議最契合漢武帝的想法,所以自然會引起漢武帝的重視。

應當說,董仲舒為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想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加上董仲舒本人的儒家身份,也難怪人們會認為漢武帝的這個政策背後的擘畫者是董仲舒。

但這並不代表,董仲舒提出對策後,漢武帝君臣當下就完成了政策的大轉向。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公孫弘(出自《漢武大帝》)

直到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才接受丞相公孫弘的建議,“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且自此以後始任用經生為吏﹐為經學之士開了利祿之途,故曰“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

只有到這時,儒家經學才取得了尊崇的地位,且一改秦以來設百家博士的舊制,專任儒家經士為博士。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太學生時期的劉秀(出自《秀麗江山》)

可見“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董仲舒是一個重要人物,但不是先行者,也不是真正的實施者。

03

“獨尊儒術”怎麼來的

不僅漢武帝沒提過“獨尊儒術”,甚至在具體的擢拔人才層面,他奉行的也是“非常之時,用非常之人”,是一種務實的態度。

班固曾說: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僅三人是儒生,且公孫弘本是老吏。

董仲舒利用“天人感應”學說,在為“君權神授”張本的同時,又意欲用一個至高無上、抽象的“天意”來限制君王的行動。當他用災異向漢武帝示警的時候,差點被漢武帝誅殺。

漢宣帝也說:“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可見無論如何,漢代的皇帝都不會“獨尊儒術”。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漢宣帝(出自《大漢情緣之雲中歌》)

而且,後世賢哲仍舊兼治百家學說。

以諸葛亮為例,他身上具有明顯的儒家色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但他卻希望劉禪多讀《韓非子》、《商君書》。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諸葛亮(出自94版《三國演義》)

那麼,“獨尊儒術”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雖沒有明確的說法,但他本人反對王安石變法,言語之間就會有這種傾向,即把王安石的行為歸結為法家,他自身的思想定義為儒家,自詡正統和正義,自然會表現出這一種論調;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司馬光(出自《清平樂》)

還有這代表著一種願望,宋儒朱熹等人在吸取佛教有益思想的前提下,也看到了佛教盛行,會導致的社會危機。所以“獨尊儒術”,朱熹雖然沒講過,但應該有這種類似的想法。

最後,日本的一些歷史學家將宋儒的觀點抽象性概括,以遠藤隆吉和久保天隨為代表,在明治維新的大背景下,他們開始猛烈批判儒家。

他們的觀點直接又影響了清末中國的啟蒙思想家,比如梁啟超。

同樣雄才大略,漢武帝為何選擇與秦始皇不同的思想路線?

梁啟超(出自《走向共和》)

柳詒徵指出:“以諸子學之失傳,歸罪於董仲舒請漢武帝罷黜百家,其說蓋倡於日本人,梁氏撰《新民叢報》時,拾其說而張大之。”

再者當時不自貶、不罵人、不“誣古”,便無人關注。

所有人都想搞個“大新聞”,這種說法就流行開來,董仲舒也不明不白地成了“背鍋俠”。

只是我們如果知此真相,便不可再人云亦云了。

參考文獻:

蔡暉《漢武帝:別亂說 我多會兒“罷黜百家”了?》

陳靜《罷黜百家旨在表彰六經而非獨尊儒術》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