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兒童發現貧血 怎麼辦

由 看看新聞Knews 發表于 明星2022-12-28
簡介病因學分類是根據貧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進行分類,可將貧血分為3類:1、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滯、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孩子貧血應怎麼辦

在體檢或者就醫過程中,血常規檢查是最常見的實驗室檢查專案,經常會有兒童患者被醫生告知血常規檢查提示貧血。那麼“貧血”是一種什麼疾病?有哪些因素引起?需要注意一些什麼呢?下面讓我們瞭解一下。

什麼是貧血?

“貧血”是一種臨床症狀,可以是血液系統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或者伴隨非血液系統疾病的一種症狀,如腫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貧血一般指外周血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計數(red cells count, RBC)、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量、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 Hct)低於參考範圍的低限。提示人體紅細胞的增生和消耗失去平衡,或生成不足或消耗過多或同時存在,使紅細胞的破壞超過骨髓的造血能力。一般貧血的標準為:成年男性Hb<120 g/L;成年女性Hb<110 g/L((孕婦<100 g/L)。兒童的血紅蛋白參考範圍根據年齡劃分,10天以內新生兒Hb<90 g/L,1個月以上新生兒Hb<100 g/L,6個月~6歲兒童Hb<110 g/L,6歲~14歲兒童Hb<120 g/L,低於相應參考值可診斷貧血。根據Hb含量,貧血的嚴重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4級。貧血的分類方法有多種,臨床經常根據血常規報告中的細胞相關引數,平均紅細胞容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以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進行貧血形態學的分類,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細胞性貧血及小細胞性貧血,幫助臨床醫師迅速判斷初診貧血患者可能的病因,縮小鑑別範圍。如大細胞性貧血常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慢性病性貧血。病因學分類是根據貧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進行分類,可將貧血分為3類:1、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滯、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2、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如各種原因的溶血性貧血。3、失血性貧血:如急性失血所致的正細胞性貧血和慢性失血導致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兒童發現貧血 怎麼辦

貧血的實驗室檢查有哪些?

貧血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1、外周血檢查: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血細胞比容及紅細胞相關引數。還有一項重要的指標是網織紅細胞計數,可以判斷骨髓紅系造血功能。外周血網織紅細胞代表紅細胞前體向成熟紅細胞的過渡階段,正常人網織紅細胞佔紅細胞總數的0。5%~1。5%。2、骨髓檢查:排除血液系統疾病及腫瘤骨髓轉移,引起紅系增生抑制。3、生物化學檢查:血清鐵代謝及葉酸等檢查,評估是否營養性缺乏;4、免疫學檢查:自身抗體檢測排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病原學檢查:瘧原蟲、鉤蟲感染可引起貧血;6、其他特殊檢測包括血紅蛋白電泳、基因檢測等診斷遺傳性紅細胞疾病。

貧血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臨床發現貧血之後,一般積極治療引起貧血的原發病和誘因。臨床經常應用於貧血的治療手段通常分為以下幾類,1、補充造血原料:主要見於缺鐵性貧血和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2、刺激造血:刺激紅細胞生成的藥物對腎性貧血和部分慢性病性貧血也有一定療效。雄激素有刺激骨髓造血的作用。3、糖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環抱素A和等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4、輸血:急性大量失血所致的貧血應該迅速輸血,補充血容量。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如缺氧症狀嚴重,也應輸血。6、脾切除:對於遺傳性疾病,例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脾切除為首選治療措施。7、異基因造血千細胞移植術主要用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遺傳因素所致的貧血。

兒童發現貧血 怎麼辦

兒童患者常見的貧血型別是哪些?

兒童最常見貧血型別為營養性貧血,主要包括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和巨幼細胞性貧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

缺鐵性貧血是兒童常見的營養性貧血,一般由於體內鐵攝入減少、鐵丟失過多、鐵需求增加引起體內鐵儲備耗竭,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的貧血。輕度貧血患者可以是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隨著貧血的加重,典型病例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多正常,血小板正常或增高。實驗室透過鐵代謝、骨髓細胞學檢查、鐵染色可以與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貧血進行鑑別診斷。患兒通常緩慢起病,輕度貧血可能無任何自覺症狀,中度或重度貧血可出現頭昏、乏力,活動後心悸氣短、臉色蒼白或萎黃。缺鐵的特殊表現有毛髮乾枯、口角炎、舌炎、匙狀指甲(反甲)、消化道表現等(食慾減退、噁心、便秘)。缺鐵性貧血的診斷需要結合病史,對於嬰幼兒、青少年,由於挑食、偏食較常見,應關注是否存在鐵攝入不足。由於鐵的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端,累及該部位的疾病或手術可以發生鐵吸收障礙。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和補充鐵劑。補充鐵劑的方法主要透過口服和注射,以口服為首選。硫酸亞鐵控釋片胃腸道反應較小,臨床應用較多,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為琥珀酸亞鐵,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應較小。貧血糾正後需繼續服用3~6個月,以補充體內的儲存鐵,否則容易復發。注射鐵劑僅限於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者、有胃腸道疾病或胃腸道手術後影響鐵劑吸收者。鐵治療需要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嬰幼兒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新增含鐵量高的食品,青少年應糾正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

兒童發現貧血 怎麼辦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體內葉酸和(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核酸代謝導致的貧血。由於葉酸和維生素B12是體內細胞代謝的必需物質,巨幼細胞性貧血可表現全身性症狀:臉色蒼白、頭昏、乏力,活動後心慌氣短等,消化道症狀可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舌炎、舌面光滑、味覺及食慾減退,可見腹脹、腹瀉或便秘。維生素B12缺乏可引起神經系統症狀,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及周圍神經。對於有惡性疾病患兒,應用某些對DNA合成有抑制作用的藥物如甲氨蝶吟、阿糖胞苷等化療藥物也可以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實驗室進行血常規檢查,表現為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粒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也可出現不同程度減少。血塗片可見數量較多的大紅細胞,中央淡然區擴大。如果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造血系統細胞均發生巨幼細胞變,但以紅系最為顯著。血清葉酸和維生素B12檢測可作為本病的初篩試驗,結合血象和骨髓象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巨幼細胞貧血診斷主要結合病史,常與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和烹飪習慣有關。青少年患者要注意詢問是否有偏食史,細詢問是否服用過可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藥物。

其他遺傳性紅細胞疾病,包括遺傳性血紅蛋白病(地中海貧血)、紅細胞酶缺陷(俗稱“蠶豆病”)和紅細胞膜缺陷性疾病等,一般患者的親屬有貧血疾病史,貧血嚴重程度隨時間加重,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及基因檢查明確診斷。臨床症狀嚴重時,考慮脾切和幹細胞移植,有助於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兒童就醫發現貧血,無需緊張,在臨床醫生指導下完善實驗室檢查,排除急性白血病、腫瘤等惡性疾病,常見病因為營養性缺乏。在日常飲食中,兒童應注重缺、葉酸和維生素B12等攝入,提倡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烹飪習慣,一定可以健康茁壯地成長。

本文作者:馬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檢驗科主治醫師